東里巷一對退休的老夫妻,為何住在“廢品堆”

東里巷一對退休的老夫妻,為何住在“廢品堆”

文:聞道 圖:木痴

“清風吹過,一陣陣白玉蘭的香氣襲來,讓人在夏日的早晨也倍感舒適。漫步在老莆田人口中的“東黃裡”,所剩不多的紅磚土厝散發沉靜悠遠的氣息,日影斑駁頓覺穿越到往昔,狹長的巷子藏著數不盡小城故事,等待別人發現。”

文氣浩蕩的風水寶地

東里巷一對退休的老夫妻,為何住在“廢品堆”

莆田的“東黃裡”如今改稱東里巷,這裡曾是莆陽望族東里黃氏族親聚居地,現在還居住著大量黃姓人家。東里巷不長卻依然保存的黃滔祠、冬卿舊第、風水牆、古井、明清朝古民居等歷史古建築。黃滔祠裡走出的2個狀元、72個進士和3百多個舉人,文氣浩蕩,讓東里巷為人熟知。

東里巷一對退休的老夫妻,為何住在“廢品堆”

說這兒是風水寶地一點都不為過。一輩子住在東里巷的老人依稀記得祖上家境顯赫,左鄰右舍非富即貴。但門前嶄新的春聯、豔麗的燈籠與破爛的地磚、陳舊的木門、看不出原色的門當形成明顯的反差,將人拉回現實。曾經只能是曾經,由於缺少保護,老宅在現代人看來已是座累贅的“危房”。

住在廢品堆的老夫婦

東里巷一對退休的老夫妻,為何住在“廢品堆”

往東里巷深處走,一股刺鼻的惡臭瀰漫出,讓人瞬間反胃欲嘔。向前走一探究竟。原來一棟華麗的老宅門前堆滿了五花八門的廢品。一位年頭髮斑白的老人,佝僂著背從屋裡警惕地走出來。

東里巷一對退休的老夫妻,為何住在“廢品堆”

那是一張飽經風霜的臉,兩隻深陷的眼睛,瘦巴巴的身架子似乎一陣風就能將他吹倒在地。對於外人靠近老人十分警覺,彷彿門前的廢品都是他的珍寶,不容覬覦,即使廢品散發著異味老人也渾然不覺。

沿

東里巷一對退休的老夫妻,為何住在“廢品堆”

著側門進入這棟老宅,高高的門檻、精緻的屋簷、長長的走廊,韻味獨特的老建築是這戶人家輝煌曾經的僅存“證據”。但這份“證據”已被毀壞得差不多了。

東里巷一對退休的老夫妻,為何住在“廢品堆”

一個老太掀開防雨塑料袋弄成的床簾,從凌亂的舊木床上起身。她臉上條條皺紋,好像藏著一波三折的往事,黯淡無光的眼神中充滿了悲涼。時光偷走了老太的青春,不過依然能看出她曾經美好的顏容。老人傷心地說著她和丈夫多年來住在破舊的院子裡的種種悽楚。聽完老人的種種悲慘自述,讓人心生憐憫!

東里巷一對退休的老夫妻,為何住在“廢品堆”

老宅的柱子已經開始腐爛,屋內陰暗潮溼、上漏下溼,不敢想象雨天的光景。如果有更好的選擇誰願意待在著臭味、黴味氾濫的房子裡呢?

可憐之人的...

東里巷一對退休的老夫妻,為何住在“廢品堆”

後來,我們瞭解到老頭是原印刷廠的退休職工,老太是原鞋革廠退休工人。兩人的兒子原就讀於莆田一中,高一時生了一場大病後,精神失常。因為撤遷,夫妻兩人搬進了老太孃家的這棟宅子裡。他們每月都有一筆客觀的退休金,老頭卻每天固執地出去撿廢品。周圍的鄰居早已怨聲載道,避之不及,老頭也不為所動。

東里巷一對退休的老夫妻,為何住在“廢品堆”

老太的兄弟早已撤遷搬進舒適的樓房,夫妻二人本也可以住進樓房。然而,兩位老人非要求再賠償更多的住房面積。兩人的無理要求,使得事情一直僵持不下。社區領導知道他們住的環境糟糕,數次前來關心,勸他們搬進整潔乾淨的樓房,老人始終不願意。這才有了我們看到的夫婦二人一直住在“廢品堆”一幕...

感嘆兩位老人在殘餘歲月還如此淒涼。但一輩子算下來也不長,人的不同“追求”會造成百態人生。為什麼“堅持”?只有兩位老人自己知道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