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呂梁竟然只有三位狀元?他們來自哪個縣?

呂梁古代三狀元

文/呂世宏

呂梁古代出過三位狀元,分別是北宋汾陽人王嗣宗,金代興縣人劉海,元代汾陽人張益。北宋孝義人趙昌言名列探花,明代汾陽人孔天胤考中榜眼,清代光緒年間福建人王仁勘隨祖父久居汾陽讀書,後高中狀元,汾陽存其舊居。諸多狀元、榜眼、探花,奠定了呂梁教育在三晉的歷史地位,也激勵著今天的莘莘學子,在高考中再立新功。

古代呂梁竟然只有三位狀元?他們來自哪個縣?

北宋王嗣宗

汾陽王嗣宗,宋太祖開寶八年(975)乙亥科狀元。王嗣宗考狀元頗為有趣,北宋初,科舉制度還不正規,規定誰先交卷誰就是狀元。開寶八年趙匡胤親臨講武殿舉行殿試,王嗣宗、陳識二人最先交卷一同呈上,趙匡胤覺得兩人試卷都是上乘之作,徵求大家的意見,大臣們都不敢做主,讓皇帝定奪。宋太祖一時高興,決定讓二人角力即相撲取勝,勝者為狀元,結果王嗣宗奪得狀元。此事《宋史》誤記為王嗣宗與汾州孝義人趙昌言爭狀元,趙昌言實為探花與王嗣宗不是同屆,根據宋代王明清《玉照新志》記載,與王嗣宗爭狀元者名叫陳識。讀書人在眾人面前摔跤,有失體統,所以同朝官員以此嘲弄王嗣宗為“角力狀元”。實際上趙匡胤的取士辦法很是高明,人才就應該文武兼備,後來的事實證明角力靠得住,王嗣宗成為歷史上少數有成就的狀元之一,而榜眼陳識則默默無聞,平生事蹟不詳。

《宋史》記載“王嗣宗少年好學,刻苦自勵”,為官行事幹練,敢於碰硬,敢於擔當,成為北宋著名的直臣。由於得理不饒人,所以王嗣宗雖深得皇上器重,也得罪了不少朝臣,長期外任節度使,授樞密副使、檢校太保,諡號景莊。王嗣宗歷宋太祖、宋太宗、宋真宗三朝,為著名的三朝元老。學術上也著作頗豐,著有《中陵子》三十卷,可惜該書已經失傳。

金代劉海

劉海,金代興州人,生卒年均不詳,《山西通志》記載為金朝狀元。《元史·地理志》曰:“興州:唐臨津縣,隸嵐州,又改合河縣,金升興州,隸太原路,元因之”。合河縣即今呂梁興縣古稱,有著名的合河關,明初興州易名為興縣,所以劉海是呂梁興縣人。

劉海事蹟生平《金史》沒有記載,但是劉海先人和後人的信息在史書中都有涉及。周臘生《金代貢舉考略》一文劉海先輩劉昂的傳記:劉昂金大定十九年(公元1179年)考中進士,他家七代人考試中舉,劉海即劉昂的後人。劉海後人劉浚遷居河南洛陽,《元史》曰:“劉浚,字濟川,其先興州人。曾祖海金進士第一人,仕至河南府尹,死於國難,子孫遂家河南。浚由廉訪司書吏調連江縣寧善鄉巡檢”。根據這些資料,我們推斷劉海中狀元后,官至河南府尹,後死於國難即在抗元戰爭中犧牲。

金代在河北承德,還有一個興州,到元代改稱大興州,故一些文章也認為劉海是承德人。根據明清《山西通志》來看,劉海為山西興州比較客觀。

古代呂梁竟然只有三位狀元?他們來自哪個縣?

元代張益

張益,元泰定元年(1324年)廷試漢科進士第一名。《元史》記載張益為西河人,即今汾陽人,元代汾陽稱汾州西河縣,張益當為汾陽城內人。清《汾陽縣誌》記載張益墓在汾陽城西北中千里村即今汾陽城西北馮家莊村,其墓地具體位置已經沒有地面標識,但估計地下部分還在,今後施工中要特別注意勘察保護。至今南馮家莊仍舊以張姓為主,可能為其後人。

張益成名,其老師之名也留在方誌中,《山西通志》記載張益“受學於王天琪”,張益的老師王天琪也是同一時期汾陽人禮部尚書呂蒙甫的老師,《呂宣神道碑》記載“(其子)皆初學於汾陽君祥王材藪門,自少讀書”,《汾陽縣誌》記載“門人呂峽(浹)等為其立碑”,呂浹正是呂蒙甫弟弟。同期元碑刻中有人名“王君祥”,這裡的君祥書館“王材藪”可能就是王天琪先生的外號。元代立國以來,官吏選舉以舉薦制度為主,延佑二年(1315年)才恢復科舉,張益為恢復科舉後第四屆(1324年)狀元,而年長張益的呂蒙甫則在1312年遊學大都,靠深厚的理學功底,被舉薦為大名府教授走上仕途。《呂宣碑》記載時為司業的張益與呂蒙甫交誼深厚,曾經為呂蒙甫父親呂宣撰寫了立於文廟的功德碑記。

張益“性謹厚,持身雅有法度”,歷任翰林院修撰,而後又任監察御史,累官至國子監司業。元代國子監是當時最高學府,其主管副職稱司業,相當於今清華、北大校長之職。張益為政,也以敢說話,敢擔當著稱。元至順二年,作為監察御史的張益,上書彈劾四川行省平章欽察臺。欽察臺曾任中書令,職位遠在張益之上,終被張益彈劾以罪罷免。張益之子名張大猷,後中進士,明清時期汾陽縣學鄉賢祀內供父子倆牌位。在明代畢宿廟碑文中,將張益與宋之問、狄青並舉。

古代呂梁竟然只有三位狀元?他們來自哪個縣?

筆者在孝義六壁頭村聽一閆氏老人講,文革期間曾經在孝義高陽鎮小垣則村發現過一個豪華墓地,相傳為汾陽某大官妹妹的墓地,官員妹妹嫁到孝義小垣則村一帶,哥哥怕妹妹吃苦受制,於是就在附近買了一大塊地,民間所指大官當是張益。民間盛傳今孝義小垣則村張氏為張益後裔,至今人丁興旺。有人依此依此提出張益是孝義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