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來,扶貧去——河源市信訪局扶貧幹部冒雨看望貧困戶紀實

4月21日上午,正在召開的局領導班子工作會議被一場大雨中斷。

“不知張髮香家那廚房還會不會漏水?”

“是啊,下這麼大的雨,劉福平住在那樣的老舊房子裡,確實令人擔心!”

“不知鄧林添有沒有搬到她女兒家去住?”……

幾個局領導成員你一言我一語議論開了,這也是他們的一個慣例,在每一次的局務工作會議上,都會聊到扶貧話題,都要研究幫扶工作。

說來也是,今天這一場雨算是今年開春以來第一場大雨了。

“今天的班子工作會議就開到這。陳副局長,你帶上幫扶聯絡員小劉,馬上過去看看。路上要注意安全哦!”。望著窗外雨濛濛的一片,眉頭緊蹙的局長李洪鈞心裡越發焦急,展現他雷厲風行的一貫作風。

“好,我現在就過去!”陳錦璇副局長更加清楚那幾戶貧困戶的情況。自去年市信訪局掛鉤龍川縣老隆鎮老隆村的10戶分散貧困戶以來,他和小劉早已成為了老隆村的常客。

陳錦璇副局長記不清已經是第幾次去老隆村了。從市區經梅河高速到老隆,儘管一路上大雨滂沱,但對於來來回回不知走過多少趟的他來說,平日個把小時的車程,今天也還是一個鐘頭左右就到了。

村委會就在縣城老城區的一幢商住樓五樓。“下這麼大的雨,劉福平家沒什麼問題吧?”一到村委會陳錦璇副局長就急切地問起貧困戶的情況來。

正為村“兩委”換屆選舉工作忙忙碌碌的村委會幹部見市信訪局幹部冒著這麼大的雨又來了,很是詫異。“我們早上去過電話,沒什麼大礙,房子雖然老舊,但還算安全”。一名村委幹部連忙放下手中的話,一邊說道,一邊招呼陳錦璇副局長進裡屋喝茶。

“走,我們還是去貧困戶家看看吧!黃委員,你收拾一下手頭上的活,我在樓下等你”。陳錦璇副局長邊說邊出門。

過了一會兒,村幹部黃委員和另一名村幹部下了樓就一同擠進了陳錦璇副局長的車。

老隆村是個典型的城中村,整個龍川縣城老城區都屬於老隆村的地方。或許正應了那句老俗語——再好的草地也有瘦牛。老隆村算是城區的原住民了,但也還有極少數農村戶籍人口仍然是居住在城中村破舊的老房,仍然生活在貧困線邊緣。市信訪局掛鉤幫扶的這10戶貧困戶,有4戶五保戶、6戶低保戶,大多數貧困戶身體或多或少還帶有殘疾。或許也正因為病殘所致,幾無勞動力,只能靠政府救濟幫扶。自去年起,在市信訪局的幫扶下,已有7戶貧困戶甩掉了貧困的“帽子”,而剩餘的3戶,吃飯倒不成問題,但就是安全住房問題還沒有最終解決好,只能延至今年脫貧。

七拐八轉之後,陳錦璇副局長一行首先找到了鄧林添。今年六十多歲的鄧林添,早年喪夫,女兒也早已外嫁,之前還一直居住在上百年的祖屋裡。去年,陳錦璇副局長几次三番動員她搬到其女婿家去,可老人家礙於風俗,又擔憂女婿不接納,磨磨蹭蹭了好一陣子。去年 “811”水災過後,那老祖屋更是處於風雨飄搖之中。春節前,還是其女兒與女婿兩人硬是把老人家搬了過來。今天,總算看到了老人家住在了女兒家,解決了安全住房問題,陳錦璇副局長一顆懸著的也總算落了地。

陳錦璇副局長每到貧困戶家裡,總是習慣性地這裡看看,那裡瞧瞧,甚至還要捏捏人家的被子,檢查一下厚不厚實。

“還可以,鄧阿姨,你以後安心住在這裡,我們也可以放心了!政府會幫助你們這些低保戶的,今後的生活應該不成問題,你今年也完全可以實現脫貧了”。說罷,拿出一個信封,又說道:“鄧阿姨,這次我們市信訪局又派我們過來看看你們,這也是局裡的一點心意,希望你今後就安安心心住在女婿家吧”。

“感謝政府!感謝市信訪局!”鄧林添也就還是這兩句話。

風雨來,扶貧去——河源市信訪局扶貧幹部冒雨看望貧困戶紀實


2017年4月21日陳錦璇副局長看望慰問鄧林添

“鄧阿姨,我們還要去其他地方,下次再來看你哦”。一陣寒暄之後,陳錦璇副局長又急著動身轉往下一家張髮香家。

這天氣真是搞不明,前幾天大家都以為提前入夏了,沒想到,一場春雨下來,又紛紛穿起長袖子加外套了。從鄧林添家出來,涼颼颼的,這雨又一直沒有消停。陳錦璇副局長的背上、褲腿上淋了不少的雨。

張髮香家就在城區一條大道的邊上,由於龍川縣城老城區地方狹小,四面環山,車只能停在大道邊,而後就要步行上坡走十來分鐘。要不是村幹部帶路,這城中村挨挨擠擠的,這地方還真的不好找。

張髮香本與老伴一起生活,去年其老伴得了肺癌,前前後前醫治了六七個月,在掏盡家裡所有積蓄右前下一屁股債務之後,老伴還是走了,張髮香的生活也就變得拮据。一層六七十平方的水泥房還是上世紀老伴年輕時建起來的。前一段時間,我們市信訪局幫扶聯絡員發現張髮香家搭建起來的簡易廚房到處漏水,當即要求村委會做個預算,由市信訪局支持資金,修繕修繕。資金雖然到位了,但由於雨季來臨,修繕廚房之事至今還沒啟動。

風雨來,扶貧去——河源市信訪局扶貧幹部冒雨看望貧困戶紀實


2017年4月21日陳錦璇副局長查看張髮香家廚房

“黃委員,資金方面,我們會負責,但工作還是需要你們來落實,這事不能再拖了,雨季結束之後,就把這廚房的石棉瓦換成鐵皮棚吧”。

“好的,好的,等村兩委換屆工作結束,我們就馬上安排工人過來。陳局長,你放心,等你們下次過來,張阿姨這廚房就會完全不一樣了”。

“不急,不急,陳局長,我這廚房雖然是漏水,但還是比較通風透氣的”。一年多來,串門多了,大家也熟絡,張髮香竟也幽默起來。

“哈,哈,哈……”笑聲蓋過了屋外淅淅瀝瀝的雨聲。

“劉福平在家嗎?”

劉福平居住在一幢二進式上百年祖屋的側廂房。與其說是祖屋,實則是他們這一帶劉姓人家的祠堂,絕大部分房子都已坍塌,也就僅剩劉福平現在居住的側廂房,側大門進去,一個小天井,就是劉福平的家了。這家,頂多也就六七個平方,塞得滿滿的,連站腳的地方都難找。

說來這劉福平,也可夠可憐的。父母雙親早已過世,手足殘疾,沒讀什麼書,腦瓜不夠靈活,50多歲了,一直討不到媳婦,至今還是孑然一身。平日裡騎著他一輛破舊的三輪車走街串巷撿廢品,偶爾也有人僱請他拉點東西什麼的。好在這幾年,有政府低保。吃飯倒不成問題,但住房改造可就一波三折了。拆老房子改建吧,城建規劃過不了,鄰里族裡又阻擾。去年底,村委會好不容易說服其一個兄長在改造自家住房時,預留一個單間安置劉福平,但兄弟倒沒什麼,可人家嫂子至今還沒有同意。此事也就擱置到現在。

風雨來,扶貧去——河源市信訪局扶貧幹部冒雨看望貧困戶紀實


2017年4月21日陳錦璇副局長看望慰問劉福平

“劉福平,要是遇到風災暴雨的,你要聽從村委會的安排,到臨時安置點那避避”。陳錦璇副局長每到劉福平家都要念叨這一句。

“沒事,沒事。住了幾十年了,沒事的。”這劉福平也是個硬脖子人。每次村委會叫他轉移,都要村委會幹部硬拉硬拽的。還好,百年祖屋,比較小,又低矮,再加上四周都是高樓,多少還是有點防禦風災的作用吧。

“這劉福平的住房問題,就是我們最頭疼的事情啊。黃委員,我們還是要想想辦法,看能不能找個地方,單獨建一個小套間,就像那戴國慶一樣,不是住的舒舒服服嘛”。說到戴國慶,戴國慶也是市信訪局掛鉤幫扶的一個貧困戶,還是個五保戶,開發商在把他的祖屋一併徵收改建成商品房時,在底層給他安排了一個獨立的小套間,人家現在有五保金,有老人金,還有殘疾金,住的舒舒服服,可以說是安度晚年了。

“劉福平,這是市信訪局的一點慰問金,你要聽村委會的話,需要轉移時,馬上轉移,確保安全,不能拖拖拉拉啊”。陳錦璇副局長每次也是像哄小孩一樣再三叮囑劉福平。當然,也順便提醒提醒隨行的村委會幹部。

淅淅瀝瀝了將近一個上午的雨勢漸漸弱下來了。

“李局,請放心!我們剛才走訪慰問了那幾戶貧困戶,都在家,平安,沒什麼問題。回去之後,我再向你彙報。”可以想象,電話那頭,李洪鈞局長的心情也如這雨天一樣漸漸舒朗起來……

風雨來,扶貧去。三年攻堅戰,決戰奔小康!扶貧仍在路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