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流行一時的物理學說已經被證偽?

詠卜分離

從古至今,很多剛一出來被奉為“經典”、“正統”的學說,都被後面更接近真實的理論所取代,被證明是錯誤的。就舉例幾個較為著名的例子吧:

1.宇宙的基本元素“金木水火土”

不論是古希臘偉大科學家亞里士多德,還是中國古代的先民,都認為組成世界的基本元素就是“金木水火土”,而近現代物理學和化學則證實,物質是有電子、質子、中子組成,並不是所謂的“金木水火土”。



2.較重的物體下落速度比較輕的物體快

亞里士多德認為,如果兩個物體,一個質量大於另外一個。那麼它們從相同的高度下落,則較重的物體下落速度更快。這個理論從提出直到1500多年,才被物理學家伽利略在比賽斜塔的自由落體實驗證明是錯誤的。



3.地心說

托勒密和亞里士多德都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也是直到1500年後,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說”,才使人們逐漸認識到“人類”或許並不是宇宙的中心。因為支持哥白尼的日心說,布魯諾甚至還被宗教界活活燒死,代價不可謂不大。當然,現在科學也證明“日心說”也不對,太陽並不是宇宙的中心。



4.白光是世界上最純淨的光

直到十七世紀中頁為止,人們都認為白光是世界上最純淨的光。而牛頓的三稜鏡實驗,則徹底破除了此言論。可見,眼睛看見的,並不一定是事物的本質。



5.以太

為了解釋光的波動學說,科學家提出了宇宙中充滿了一種物質,以太,它可以使光在其中傳播。十九世紀,以太學說風靡全球,直到邁克爾孫-莫雷實驗沒有發現以太,之後促使愛因斯坦認為光速不變,才被逐漸拋棄。



6.超距作用

之前很多物理學家認為存在超距作用,例如引力。但是自從愛因斯坦相對論建立起來之後,這種超越光速的作用形勢,被認為是不存在的。



7.絕對時空

愛因斯坦之前的科學家認為空間和時間是不相關的,空間是平坦的、時間是均勻流失的。但是愛因斯坦卻指出:時空是聯繫在一起的,空間可以彎曲,時間也可以加快或減慢。



8.不確定性

不論是愛因斯坦還是之前的牛頓,都不喜歡不確定的東西。他們都認為“上帝不喜歡擲骰子”,但是,量子力學卻指出,微觀的一切都是不確定的、我們不能同時知道它們的位置和動量,我們只能用概率函數來描述它們的運動。



總之,還有很多以前認為對的理論,現在物理學都證明是錯誤的,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

伴隨著這人類的進步,人類對世界本質的認識也越來越深入,勢必會導致一些理論退出歷史舞臺。但,我們仍不能否認這些理論在當時對人們認識宇宙所做的貢獻!


PhD肖

答:地心說、助力運動說、以太學說、燃素說、決定論等等,都是被證偽的物理學說!


一、地心說

這個不用作多解釋,大家都知道,推翻地心說的,正是近代科學的先驅者——尼古拉·哥白尼!




二、助力運動說

這個名字是“艾伯菌”取的,與之相反的就是——慣性運動定律!



在伽利略前,人們理所當然地認為:一個物體要想保持原有的運動狀態,就必須給物體施加助力;事實證明,只有天才,才能破解其中奧秘,伽利略是第一個提出慣性運動定律的人。


三、以太學說

這個是不得不提的,因為以太學說,在物理學中太重要啦!

以太學說在亞里士多德時就被提出,牛頓建立經典力學後,科學家把以太學說發展到了極致,以太成為十八世紀和十九世紀,物理學家們的“寵兒”,以太學說在解釋光的波動性時太有效了!



比如在十九世紀末,麥克斯韋建立電磁學,推導出電磁波的傳播速度為“絕對光速”,理論中並不需要指定電磁波速度的參考物,那麼以太作為絕對參考系,成為了當時的唯一解釋。

後來邁克爾遜-莫雷實驗,以前無僅有的實驗精度,撼動了以太學說,實驗結果否定以太的存在。



直到1905年,愛因斯坦建立狹義相對論,提出光速不變原理,成功解釋先前的一系列問題,同時宣佈了以太學說的死刑!


四、燃素說

燃素說在我們現在看來,是化學領域的東西,但是在科學中的影響是不小的,值得一提。

中世紀以來的科學家,認為燃燒是無數細小粒子(燃素)遊離並聚集的狀態,有點類似中國“金木水火土”的說法,燃素說一度被公認為真理!



直到1756年,俄國科學家羅蒙諾索夫,用嚴謹的實驗,證明了燃素並不存在!


五、決定論

牛頓建立經典力學後,無數後繼者發展了經典力學,其中就有一位貢獻非常突出的科學家——拉普拉斯!

拉普拉斯堅信牛頓建立的科學體系,根據經典力學體系,一切物質都嚴格地遵循物理定律,人也是物質組成的,實際上一切物體都是更小的基本物質組成。



那麼是否我們知道了宇宙某一時刻的所有數據,就能預言今後發生的一切,包括你明天吃什麼,你現在在看我的回答,都是設定好的?

這個觀點叫做——拉普拉斯信條,俗稱決定論!



直到二十世紀初,量子力學的建立,有了不確定性原理,決定論才沒有人再敢提起,因為你連單個粒子的狀態都預言不了,何來預言整個宇宙!



艾伯史密斯

亞里士多德認為音調高的聲音傳播速度大,音調低的聲音傳播速度小。反證法,假設亞里士多德的說法是正確的,在劇場觀賞演唱會,男低音與女高音合唱時,坐在觀眾席的觀眾,應該先聽到女高音的演唱,然後再聽到男低音的演唱。

事實是同時聽到二人的演唱聲,所以,亞里士多德的觀點是錯誤的。其實,聲速的大小跟介質的種類、溫度的高低等有關,跟音調的高低沒有關係。

亞里士多德認為有力作用在物體上,物體才能運動,沒有力的作用物體就要靜止下來,即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伽利略通過下圖所示的實驗,

再加以推理得出結論:在理想情況下,運動物體如果不受外力作用,運動速度不會減慢,物體將以恆定不變的速度永遠運動下去。也推翻了亞里士多德的觀點。後來笛卡爾補充了伽利略的觀點:運動物體,如果不受外力作用,運動方向也不會改變,永遠沿直線運動下去。牛頓總結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得出了著名的牛頓第一定律: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時候,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

亞里士多德認為:在地球上重物比輕物落的快。這種觀點在人類歷史上統治了1800多年,後來還是被伽利略推翻。伽利略說按照亞里士多德的觀點,大小不同的兩塊石頭,大石頭下降的速度肯定大於小石頭下降的速度。如將兩塊石頭綁在一起,就得到一塊重為兩塊石頭之和的新石頭。這樣,因為小石頭下降的速度較慢,會使大石頭下降的速度減慢,因此,新石頭下降的速度應小於其中大石頭下降的速度;另一方面,新石頭比其中的大石頭要重,新石頭下降的速度應比大於其中的大石頭下降的速度。可見,利用亞里士多德的觀點得到了互相矛盾的結論。並且有一個流傳很廣的比薩斜塔實驗,無論做沒做過都不重要,反正後經人們無數次的實驗,
證實輕重不同的物體從同一高度,下降的速度是一樣的,從而推翻了亞里士多德的觀點。


甜甜向上314159

科學就是不斷在錯誤中成長起來的,下面列舉幾種物理學說:

自由落體

在伽利略之前,對於自由落體,人們一直相信越重的物體下落速度越快,這是亞里士多德提出的觀點。但是伽利略反駁了這個觀點,通過一個簡單的思想實驗就發現了其中的荒謬,後來傳說他在比薩斜塔做了著名的鐵球落地實驗。證實了物體下落速度與質量無關。


地球膨脹

19世紀前,人們對於大陸分佈產生了疑問,現在的大陸是否是從一整塊分開來的呢?又是如何分開的呢?

意大利的一位地質學家曼託瓦尼提出了地球膨脹理論,他認為過去的地球體積較小,後來由於地熱導致膨脹,漂浮的板塊逐漸分裂開,形成現在的模樣。

不過後來魏格納提出的大陸漂移學說,得到了主流認可。


地心說

在哥白尼之前,人們一直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任何天體都在圍繞地球公轉,其中到了託密勒時代將這個思想發揚到了極致。但後來被哥白尼推翻了,提出了日心說,認為太陽是中心,我們都在繞著太陽轉。

以太學說

在20世紀前,物理學家認為空間中存在一種介質——以太,光在以太中傳播的。

但邁克爾遜莫雷實驗使得以太學說得到了動搖,因為發現相互垂直角度的光速一致。後來愛因斯坦打破舊思維,直接摒棄以太學說,認為光的傳播不需要介質。

靜態宇宙

在廣義相對論提出後,愛因斯坦發現場方程得出的宇宙是動態的,這一點與他的理念相違背,他認為宇宙是穩定的、靜態的,因此他特地在方程中加了宇宙常數一項,是的宇宙重回了靜態。

不過後來哈勃發現了星系紅移,證明了宇宙是在膨脹著,靜態宇宙不攻自破。

期待您的點評和關注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