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二戰時德國沒有希特勒,戰爭還會爆發嗎?

軍事一點通

這個問題下的很多回答其實都不能叫機械的歷史決定論。而只能叫膚淺的歷史必然論,也就是不顧事實,不考慮細節,單純的宣佈發生了的都是必然發生的。確實人類歷史上很少有哪一場戰爭是為了某個人的一己私利或者瘋狂發動的,但二戰的歐洲部分剛好是希特勒發動的。

(納粹事後總是試圖營造一個自己眾望所歸的神話,而為了抓眼球地攤兒文學也喜歡照搬他們的這套神話,事實上在這張照片所表現的“波茨坦日”納粹黨自己的議席是無力過半數的)

希特勒能代表全體德國人的意志麼?我覺得最有說服力的證據就是選票,1933年希特勒被任命為總理之後,在3月5日組織了魏瑪德國曆史上最後一次選舉。在這次選舉當中希特勒和他的納粹黨佔了好幾個優勢。首先是因為1932年7月20日的總統特別法取消了普魯士共和國的政府,轉而由當時的總理巴本擔任德意志國家駐普魯士共和國的特別代表。由巴本任命對他這個特別代表負責的國務秘書組成普魯士政府。而1933年初希特勒就任總理之後,雖然巴本依然擔任普魯士代表,但巴本把對選舉最有影響力的職位,也就是普魯士內政部長交給了希特勒的干將赫爾曼-戈林。

(阿道夫希特勒內閣,右側前排是副總理兼普魯士專員巴本,後排是紅果果的保皇黨胡根貝格,赫爾曼戈林為納粹黨奪取權力出了大力,所以得到了空軍)

戈林成為普魯士內政部長意味著納粹黨掌握了佔據全德國三分之二領土和五分之三人口的普魯士邦領土上的公安機關。並且把原本反對納粹的人數多達八萬的普魯士警察為己所用。過去納粹黨的衝鋒隊和黨衛隊的所有暴力行為和恐怖行為即使不會被警察直接阻止,也會受到警察的妨礙。但是隨著戈林掌握普魯士警察,尤其是柏林警察局。納粹黨在選舉活動中的恐怖行動和暴力襲擊就受到了警察的保護。所以3月5日的大選期間,衝鋒隊肆無忌憚的向德共、社民黨和中央黨的群眾集會發起進攻,而普魯士警察要麼裝看不見要麼甚至配合納粹的行動。衝鋒隊在某些襲擊活動中甚至使用了炸藥。

(作為普魯士內政部長的戈林把柏林警察的政治警察部門,還有普魯士警察機關的類似機構合併起來,成立了普魯士國家秘密警察,魯道夫迪爾斯成了這個機構的最初長官,這個機構後來有一個更酷炫的名字蓋世太保)

其次是那些親納粹的財經掮客,現在終於可以讓原本對納粹採取壁上觀態度的德國大工業家出錢資助納粹黨了。因為事實上直到1932年底,德國大工業家雖然越來越容忍納粹黨,甚至對希特勒擺出一副友好態度,但在最關鍵的錢的問題上,始終不肯對納粹作出真正的支持。1928年到1932年之間的納粹黨拿到的政治獻金其實非常有限。納粹黨是仰賴貸款和小筆資助才得以投入選舉活動的。而1933年當沙赫特公開對德國大工業家們表示1933年的大選將是最後一次大選之後,納粹黨終於收到了這些工業家開出的支票。


(沙赫特的老爹不是精神美國人,而是真的去過美國,只是沒能功成名就才回到德國,但依然以國際貿易為生,沙赫特是德國地域歧視鏈末端的弗里斯蘭人)

第三是因為希特勒已經成為總理,納粹黨的所有反對派實際上已經氣餒。德共此時已經計劃轉入地下堅持鬥爭,而社民黨的一些高級幹部甚至已經準備移居瑞士。面對納粹黨的暴力攻擊和流氓行為,反對黨實際上並沒有在1933年的大選裡投入太多的精力。

但是!結果如何呢?在這場幾乎兼備了天時地利人和的大選裡,希特勒和他的納粹黨拿到了多少選票呢?1727萬7千多票,是不是很驚人?那麼幾乎已經採取聽天由命的態度的納粹的反對黨拿到了多少選票呢?德共拿到484萬8千票,社民黨拿到了718萬1千票,中央黨和巴伐利亞人民黨拿到了549萬8千票。也就是說在納粹的炸彈、步槍、橡木棍子的襲擊之下,在納粹黨一擲千金的揮灑大工業家給他們的資金,動員了包括飛機、廣播、錄音在內的一切宣傳手段,而且納粹黨已經大權在握的情況下,只有1727萬人投票支持納粹黨,同時有1752萬人投票反對納粹黨。納粹黨真的是德國人民的選擇麼?

(實際上納粹黨的敵人比納粹黨要穩固的多,納粹之所以能上臺依靠的並不是選票而是民主制度之外的總統非常法)

也可能有人表示因為納粹黨已經大權在握所以很多納粹的支持者就不投票了,但是1933年3月的這次大選選民投票率高達99%。換而言之當時所有人都認識到魏瑪共和國已經到了最後關頭,所以除了極少數人之外大家都去了投票站。如果不相信的話我們可以對比1932年的兩次選舉,7月31日的大選投票率是84.1%,而11月6日的投票率跌落到了80.6%。

而且如果我們把觀察的尺度放大到1932年7月31日到1933年3月5日之間的三次大選,我們會發現,1932年7月31日納粹黨自力更生取得的最好成績是1377萬9111票。而上臺執政和取得大筆政治資金甚至動用了警察和流氓組織之後,納粹黨拿到的選票也只有1727萬7183票。換而言之所有這些利好因素只給納粹帶來了349萬8027票。而反過來反對納粹的三個主要政黨的選票,面對所有這些劣勢,也不過是從1904萬9287票,跌落到1752萬8169票,只有152萬1118人不再給這三個黨投票。

從這個數字對比裡我們就可以看出反對納粹的民主派勢力其實非常鞏固,跟氣餒的黨內執行部相比這些黨的黨員和選民實際上鬥志昂揚。而相比之下納粹黨的的票數卻已經是強弩之末了。不但納粹黨是強弩之末,我們只要再對比一下1932年7月31日和11月6日兩次大選,之間納粹黨的損失,我們就可以看出,納粹的選民其實極其不穩定。7月31日的大選里納粹黨拿到了1377萬9111票,而在希特勒總統選舉失敗,又無力過半數組閣,而興登堡又明確表示不會任命希特勒當總統內閣的總理的情況下,納粹黨在短短的98天后的第二次大選裡,就只得到11737391票。98天裡損失了204萬1720選民。比其他三個黨面對炸彈、兇殺、棍棒甚至警察的逮捕損失的還大。平均一天損失一萬選民。

(德共的準軍事組織紅色戰士聯盟,很多人都說他有點太像衝鋒隊了)

從這個事實裡我們就可以清楚的看出,德國存在著一個幾乎接近選民的半數的堅定的反納粹勢力,而支持納粹的其實是非常不穩定的烏合之眾,少有風吹草動就會拋棄納粹黨。這也是古往今來大部分民粹政治運動的共同特徵。所以希特勒不可能在3月以後再給他的反對者第二次集會。他只能取消魏瑪共和國的民主制度。但取消民主制之後的德國實際上處在一箇中間狀態,支持希特勒執政的貴族、軍官團、大工業家和金融家還有興登堡總統其實是希望納粹黨充當皇帝復辟的打手。替皇儲威廉也就是保皇黨人眼中的威廉三世皇帝掃清復辟的障礙。而希特勒自己又不願意放棄權力,但此時面對軍隊和軍官團還有所有那些舊帝國的精英集團,他又沒有民主政治和選票作為合法性的依據。

(你們以為這是納粹?錯了這是支持社民黨的國旗隊!其實1933年被迫轉入地下的反納粹勢力很多,而且他們都有自己的武裝力量,社民黨有國旗隊,德共有紅色戰士聯盟,甚至連右翼的鋼盔團也不太服衝鋒隊,只要找到機會他們就會聯合起來發動武裝鬥爭)

所以希特勒唯一的選擇就是對外軍事冒險,如果能夠避免戰爭而擴大領土,像在萊茵非軍事區、合併奧地利、蘇臺德這些問題上那樣取得流氓外交的勝利,那麼納粹黨就能生存下去。一旦失敗了戰爭爆發,至少也可以把試圖發動政變推翻納粹黨的國防軍帶到國外,同時在戰爭狀態下避免和軍官團為了皇帝復辟的問題攤派。所以希特勒進行了1936到1939年之間一系列輕率而愚蠢的流氓外交冒險,最終把德國拖進了世界大戰。

如果我們認識到這一點那麼如果沒有希特勒,甚至僅僅是興登堡總統拒絕任命希特勒為總理,拖到1934年,納粹黨就會成為魏瑪共和國曆史上一次轉瞬即逝的民粹情緒大爆發,更不會有什麼世界大戰。


克羅採和春天

德國自第一次世界大戰失敗,可日爾曼人的普魯士精神還在。19世紀德意志境內最強大的邦國通過普丹戰爭、普奧戰爭和普法戰爭的勝利統一了北德意志邦聯和巴伐利亞。1871年,威廉一世在法國凡爾宮加冕成了皇帝。


德國日爾曼民族的祖先如此"輝煌",靠著侵佔別國建立起了強大的北德意志邦聯。無疑,日爾曼民族視祖上的"輝煌"為驕傲,並將這種驕傲看作是一種"精神"即普魯士精神。希特勒的骨子裡就有深刻的"普魯士精神"。

正因為普魯士具備的是擴張野心,且由這種精神強化著日爾曼人的心靈,在這種基礎上,德國當時民眾的心理根本沒有擺脫普魯士精神的教化,因此說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思想根由也有這種思想根源!

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失敗了。德國國內遭到了英法的割地賠款,民眾的生活處於萬劫不復的境地,日爾曼人的精神世界受到了無從有過的摧殘,自尊性的屈辱引發了德國人的極大憤懣。無疑這個昔日曾有過"輝煌"歷史的日爾曼人必定會聯想到"普魯士精神"。正因為此,希特勒的演講極大地鼓舞了大部分民眾,希特勒抓住了民眾迫切須要改變生活環境,也抓住了民族自尊性的再次復甦心理;二戰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一觸即發。(可查看星空前期的問答:《希特勒的演講水平有多高?》)同時希特勒的演講又起到了凝集起民眾的作用。


上述,引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原因是有其民眾根本性思想根源和德國當時國內的窘逼。加上當時歐洲世界性的經濟危機,德國發動戰爭靠掠奪來改變現狀就有其的必然性和逼切性。如果沒有希特勒,只要納粹黨存在,只要日爾曼人思想上的"普魯士精神"不消除,這場戰爭早晚得爆發!只要日爾曼人中有一個領袖產生。

1943年,以美英蘇在德蘭廢除了普魯士的稱謂,從此在地圖上再也沒有了普魯士的地域名稱。


星空89831416

德國就算沒有希特勒,也會有其他人,戰爭早晚也會發生,原本納粹法西斯就是墨索里尼提出來的,希特勒只不過是抄襲他的。這就是一場復仇戰,因為德國在一戰戰敗,戰後協約國提出的《凡爾賽條約》十分苛刻,基本把德國逼到了絕路上,德國的海外殖民地被瓜分,工廠也被佔領,就連國境線都是重新劃定的,一戰所有的經濟損失,都要德國用黃金來嘗還,他們就算砸鍋賣鐵都還不起,整個國家金融體系崩壞,而德國人天生自帶的驕傲感,怎麼會被他們如此踐踏?



德國做出了自己炸潛艇抗議的舉動,但是無效,根本沒有國家鳥他,所以當條約簽訂之日起,這顆復仇的火種,就深深的種在了每一個德國人心中。




所謂時勢造英雄,希特勒正是利用了德國人心中的這股怒火,利用當時他們想要復仇、給協約國一點顏色看看的心態,讓越來越多的人加入自己的陣型,成立了黨衛軍,然後一路保駕護航,成為了德國元首,他們深信,希特勒會讓他們重回巔峰,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即便沒有希特勒,會有其他人帶領德國人進行復仇,不同的是,這場戰爭的規模和持續時間,畢竟也不是誰都有能力向全世界挑戰的。


軍事一點通

首先必須明確一點,希特勒在德國的上臺並使德國成為二戰歐洲戰場的策源地不是偶然,沒有希特勒還會有另外一個阿道夫,戰爭不可避免!



在國際歷史學家中有相當一部分認為,二戰是一戰的延續,而一戰結束後各國簽訂的《凡爾賽條約》對於德國的制裁過於嚴苛,讓德國喪失了八分之一的領土,十分之一的人口,320億戰爭賠款,以及每年約無疑5億美金的利息,不得保留空軍,海軍主力艦艇也不得超過六艘,軍隊總人數不得超過十萬,德國的工業產品出口還必須額外承擔26%的關稅,喪失全部海外殖民地,可以說《凡爾賽條約》徹底將德國釘在了恥辱柱上,讓德國長期沒有翻身的機會!連法國陸軍元帥就敏銳的意識到條約的不足,這個條約不過是將戰爭推後一二十年而已,並不會讓戰爭消失!



要知道賠款總額320億美金,以及每年5億美金的利息在當時可不是一個小數目,那個時候的美元幣值與如今的美元幣值比率相當於1:50左右,也就是說換算成如今的幣值約1.6萬億美金,這幾乎是高速發展了幾十年的現代德國的三分之一,更何況是一戰後滿目蒼痍的德國呢?



很顯然當時德國根本沒有能力支付這麼高額的戰爭賠款,而每年的利息更是如滾雪球一樣讓德國揹負了喘不過氣的債務,當然在一些經濟制裁和殖民地方面的支持的多重作用下,德國經濟發展舉步維艱,這直接激起了德國民眾對《凡爾賽條約》的巨大不滿,而上世紀三十年帶代,全球性的經濟危機更是雪上加霜,而法國更希望德國能夠快速還款而解決本國的問題,為此還出兵佔領了德國重要的工業區魯爾工業區,讓德國幾乎陷入絕境,這也為希特勒走向德國政治頂層造就了民意基礎。



也就是說沒有希特勒的上臺,也會有一個極端的政黨或人員出現,並走向德國的政治舞臺!


嘟嘟超

很明確的說,會。

首先你要知道,發動戰爭的不只有德國,意大利和日本同樣是戰爭的始作俑者,戰爭就算不是德國發起,日本和意大利仍然會發動戰爭,但是相應的,戰爭的規模和時間可能會大大縮水(對比意大利的戰鬥力你就懂了)下面我來分析題主可能想了解的兩種情況。

第一種:希特勒沒有踏入政壇,也沒有組建納粹黨。

德國就算沒有希特勒,還會有戈林,戈培爾,魯登道夫和希姆萊以及千千萬萬的戰爭販子

首先,搞獨裁和法西斯的始作俑者是意大利,所以這些最初是墨索里尼拿來使用的,希特勒在大權在握後就將墨索里尼的理念和意識形態拿過去用了,還如假包換的給起了個名字:就是國家XX主義。既然希特勒都可以想到把別國的那一套政治理論拿過去用,那其他的納粹黨人也會想到這一點,畢竟只有這一套政治理論適合當時的德國。(德國當時需要一個集權政府來有力控制國家經濟)

德國被凡爾賽條約所束縛,國民經濟低迷,國家發展幾乎處於停歇狀態,軍事力量被嚴重限制,所以德國急需要一個強有力的獨裁政府來發展經濟和軍事,而當時掌權的德國政黨由於其自身原因而無法實施有效改革。納粹黨也正是在這個大背景下崛起,這也是歷史的必然選擇:沒有希特勒這個大演講家領導納粹黨,可能納粹黨不會掌權,但是必然會出現千千萬萬個類似納粹黨的政黨,類似希特勒的領導者來參與到德國的選舉之中。再說的明白一點,納粹黨和希特勒其實就是當時的時代所需罷了。

第二種:德國壓根沒有組建軸心國,也沒搞侵略擴張,自己發展自己的,不受他國干擾。

就算德國不參與,日本和意大利也急需擴張,但是相應的,戰爭的規模和時間肯定會大大縮短

如果德國沒有組建軸心國,日本和意大利也會因為利益互相需要而組建一個軍事同盟。但是意大利由於自身資源限制,打不起大規模作戰,所以也只敢欺負欺負小國,比如埃塞俄比亞,比如希臘,再比如阿爾巴尼亞這種;但往往付出的代價比得到的要大。打希臘和阿爾巴尼亞打了三個月,結果差點被人家反推回去;所以說以意大利的戰鬥力,在歐洲也蕩不起什麼波瀾。

而日本侵略東南亞的進度也會大打折扣,英法由於不需要顧及歐洲戰場,必定會對東南亞下重兵來反擊日本侵略,而日本也將對是否對美國發動進攻而重新做出考慮。所以最後很有可能的就是日本被英法給打了回去,而不是被美國和蘇聯打了回去。那麼這種結果必然會使世界格局重新洗牌,又是另一翻模樣。


二戰段子手

縱觀歷史,其實沒有幾場戰爭是因為某個團體甚至某個人的一己私利或者瘋狂而開始的,因為戰爭事關存亡,參與者成千上萬,從來都不是一個人的事。

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確實是由希特勒發起的,但這是全體德國人民的決定,為什麼全體德國人願意與希特勒一道,把整個國家當做賭注,孤注一擲?究其原因,還是怪英法等國壓迫德國太狠。

第一次世界大戰於1918年以同盟國的失敗而告終,為了制裁德國等國,交戰雙方簽訂了《凡爾賽條約》。

按照《凡爾賽條約》,德國喪失了全部的海外殖民地,八分之一領土,16%的煤炭產地和50%的鋼鐵產業,普法戰爭期間佔領的阿爾薩斯和洛林重新回到法國,北石勒蘇益格迴歸丹麥,薩爾煤礦由法國開採15年…………



領土經濟被剝奪一空,軍事上只允許擁有十萬人以維護邊界,德國的國際地位一落千丈。

也不擴張了,忍辱負重專心發展經濟行不行?

法國以實際行動告訴德國:不行。戰後的德國一貧如洗,沒錢還戰爭賠償,法國二話不說出兵佔領德國的魯爾工業區,毫無反制措施的德國只能靜靜等著法軍撤走。


哪怕只是一個常人,面對法國如此行徑,又怎麼能不想報仇?

根據戰後解密的二戰前德國資料顯示,早在希特勒上臺之前,德國就已經開始著手製定進攻法國的計劃,只不過後來政局動盪,計劃暫時擱淺了,由新成立的納粹政府開始制定軍事方案。

希特勒出兵萊茵蘭,吞併奧地利,佔領蘇臺德的整個過程中,都沒有來自於德國內部的反對,即使有也不是反對希特勒的侵略計劃,而是擔心希特勒太過冒進。


由此可以看出,希特勒發動二戰是全體國民意志的體現。1944年刺殺希特勒的行動只是因為戰爭即將失敗所做出的舉動,如果戰爭持續勝利,沒有人會反對希特勒。

第二次世界大戰並不只是歐洲戰場,早在1931年,日本就已經開始了侵略步伐,1937年7月更是將戰爭規模擴大化,直到兩年後的1939年9月,歐洲戰場才全面爆發戰爭。

戰爭不是一個人決定的,沒有希特勒,戰爭仍在,但是猶太人的命運或許會好一些。


綠色落日

首先我們要了解一下,德國是如何走上戰爭之路的。

第一個原因,是凡爾賽條約的束縛。凡爾賽條約的核心是民族自決原則,但是它卻禁止德國與奧地利合併,這就給了納粹以口實。此外,協約國將嚴苛的懲罰強加給德國,也讓納粹抓住藉口認為當初遭到了欺騙。

第二個原因是蘇聯內戰。蘇聯內戰後有大量的俄國人逃到德國,再加上這一時期德國各地的左派革命運動,加劇了人們對布爾什維克的恐懼,也將更多人推倒右翼的懷抱。首當其衝就是慕尼黑。

第三個原因大家都知道,就是經濟大蕭條。

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下,納粹等極右翼走上了歷史舞臺。

實際上,解除凡爾賽條約的束縛不僅僅是希特勒的事。早在魏瑪共和國時期,施特雷澤曼就已經為此而努力,並且使得德國在歐洲重新掌握了外交主動權。希特勒上臺後也是巧妙的利用西方各國的矛盾。

在此背景下,德國地緣政治學家豪斯霍費爾提出了他的德國地緣戰略。並被納粹利用形成了生存空間理論。成為納粹發動戰爭的理論依據。

除此之外,我們也不能忽視希特勒的個人蠱惑人心的演說技能。以及他對自己壽命的預測。(基辛格認為這點很重要)。

綜上,我認為,即使沒有希特勒,德國走上戰爭之路的可能性是非常之大的。但是也不能排除在出現一個新的施特雷澤曼的可能性。


地緣分析君


煮酒論英雄89

如果沒有希特勒,二戰還會發生嗎?

\n

{!-- PGC_VIDEO:{"thumb_fingerprint": 3234766701238594019, "status": 0, "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pgc-image/1525591238851d44debe4c8\

餘日力

沒有西特勒還會有東特勒北特勒。二戰實際在一戰結束時就註定了,可以說是一戰延續,一戰分列了奧匈帝國,切割了德國領土以及索要大量的陪款使德國人生活在水深火熱中,一戰是德國人通過政變結束的,德國人在30年金融危機受害空前嚴重,這時即使沒有希特勒換誰都會跟希特勒一樣發動戰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