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豫湘桂會戰中的桂林保衛戰真的應該死守嗎?

天天171317409

這是豫湘桂會戰中的“桂柳戰役”一部分,從總的戰略態勢上看,國軍不應該死守桂林,因為日寇第11軍橫山勇部是孤軍深入廣西,雖然有七個師團之眾,但是與湖南補給基地全賴“廣西全州”一線之懸,一旦補給線被威脅或掐斷,這15萬日軍就是進退失據,不得不逃。

重慶軍委會的戰役指導也是放棄桂林和柳州,不與進攻銳利的日軍硬碰硬,而以機動作戰迫敵分散,同時伺機切斷日軍狹長而脆弱的補給線,因為蔣系中央軍主力正在滇西反攻,無力給廣西以太多支援。

(戰役之前的美麗桂林)

桂林行營主任白崇禧犯了蔣介石“南京保衛戰”同樣的錯誤,明知不可守,只因為桂林是當時的廣西省會,不戰而棄面子上掛不住,堅持要守。以桂系的半獨立性,白崇禧要守,重慶軍委會也奈何不了他,其結果是美麗的桂林變成一片廢墟,民眾傷亡慘烈,許多是被毒氣致昏後被殺或被俘的,死戰不退的民團中還有不少白髮老翁,“沒有一個在清醒狀態下投降的”。

要麼就全力而守,其實日寇第11軍在進入廣西前,剛剛經歷了47天慘烈的“衡陽保衛戰”,不僅傷亡慘重,士氣也大受影響。為了保障後方不被切斷,橫山勇必須留下第34師團主力確保全州,又分出第3、第13兩個精銳師團攻取柳州,能夠用於桂林攻城戰役的不過第40、第58和第37師團主力,以及部分配屬部隊。

瞭解中日戰爭史的答友應該清楚,這三個都是日軍的二流師團,比如第40師團在幾次長沙會戰中一直是後方掩護部隊,因此橫山勇在桂林正面的兵力也就5到6萬人。


桂林原來的守軍是第31軍的兩個師和第135師,如果白崇禧堅決要守,再增兵一到二個師,輔以兇悍的廣西民團,能以4到5萬人迎戰,日軍也是非常難啃的,堅守時間一長,日軍一定跑路,因為15萬人的輜重保障太難了。結果白崇禧為保存桂軍實力,非但沒有加強守軍,反而將戰鬥力較強的第31軍188師和135師調出,城內僅有桂系正規軍兩個不滿編的師12000人,以及幾千名民團,總兵力不超過2萬人,首先從兵力上就處於絕對劣勢。

即便如此,桂林守軍仍然以至死決心整整抗擊5萬餘攻城日軍長達二週時間,日軍曾經27次突入桂林市中心,都被頑強的桂軍和民團利用巷戰趕了出來。迫使強攻不奏效的日軍大量使用毒氣彈,由於桂軍和民團大多不瞭解毒氣彈的特性,缺乏防護常識的守軍因此大量中毒死傷,日軍從1944年10月28日開始攻擊,直到11月10日桂林才全部陷落,守軍殺傷日寇超過6000人,被稱為“最令日軍膽寒的戰役”。



日軍攻城主力第58師團長毛利末廣在戰報中寫道:我師團在桂林遭到了廣西當地“土著”武裝的頑強阻擊,裝備雖差,但是極為兇悍。

縱觀整個抗日戰爭史,廣西軍隊和士兵的戰鬥力確實是可圈可點的,問題在於桂繫上層與蔣介石的互相戒備心理,以及地方勢力派不得不保存實力與蔣周旋的頑疾,使得多次桂軍參與的戰役指揮非常糟糕,也極大影響了桂軍的發揮和戰績,包括這次桂林保衛戰。

(戰役之後的桂林廢墟)


度度狼gg

首先要肯定的說,應該守,我中華每寸領土都是神聖的,都應該守。沒有任何放棄的理由!

但在守的同時,應該放棄那個死字。死守把那麼多優秀的戰士全拚光了,其結果桂林還是丟了,實在令人扼腕嘆息。

死守應該是做為在一場大戰役中局部戰鬥的一種手段,而非整個戰役的目的。死守是要利用局部死守的手段來為全局取得更大戰果。 而全局死守,面對裝備優勢遠超已方的日寇,無異於自取滅亡。正如1934年共產黨中央蘇區的第五次反圍剿,三十萬紅導拚剩八萬,突破湘江再折五萬!把當初氣勢如虹的中失紅軍拚到最後命懸一線這種慘狀,至今讓人想起來就毛骨悚然。

毛主席在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中,就經常告誡其麾下將領:″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失人存地,人地皆失。結果東北戰場失了主要交通幹線上的一些地,卻存下了人,由十萬部隊發展成百萬大軍。

而為了遼瀋戰役的全局性勝利,解軍也在塔山局部進行拼命式的死守,而正是因為塔山局部的死守,才換來了就地徹底殲滅國軍四個兵團47萬多人的勝利,沒有讓這47萬人回防關內,給關內解放軍造成滅頂之災。所以這種付出很大傷亡的死守是有其巨大戰略價值的。

具體談到桂林的防禦戰,筆者沒有查到國軍主帥是那位,不知是大名鼎鼎的薛嶽,還是號稱小諸葛的白崇禧,或者是遠方遙控的蔣介石,但不論是那位,這種死守,都稍顯刻板、教條。面對志在必得,來勢洶洶,裝備精良,兵力給養充足的日寇,還要強行死守,這無異於自殺。

在敵具備重火力及空中優勢的態勢之下,就應該避其鋒芒,以一部兵力退守桂林城中,以類似長沙保衛戰的天爐戰法,剋制敵重火力及空中優勢,以巷戰來遲滯和消耗敵之有生力量。既便城破城失也在所不惜,放日軍過去。

另集中精銳主力專事對敵輜重部隊的打擊任務。有機會就打,一次不行,二次、三次、四次,使敵前部主力無法得到給養、彈藥等軍需的保障,你對我用毒,我就餓死你。這樣日寇既便吃下桂林也得乖乖吐出來。

還應組織精幹的小部隊,專門在夜晚對宿營之敵發動頻繁的突襲,意不在殲敵多少,只為擾敵清夢,讓他們始終疲於奔命。沒事扔幾顆手榴彈也讓他們半宿別睡覺,讓他們永無寧日。這正是毛澤東軍事思想的敵進我退而入城,敵駐我擾,後方再斷其糧道,就算它小鬼子是鐵打的,我四面錘子也得把它敲散了架。

日軍在這種態勢之煎熬下,桂林就算請它留下,它都不幹了。待其疲勞、飢餓、軍心意志所剩無幾後撤之時,再給其以致命一擊,不求全殲,但給其造成大量傷亡應有把握。這就是毛主席所說的:″存人失地,人地皆存。"

在當時敵強我弱這種不對稱的戰場態勢之下,就應該尋找另外一種不對稱的戰法,來回避戰場態勢的不對稱,揚長避短,與強敵周旋而非死打硬拼。


鐵嶺鋒

在豫湘桂會戰必須要堅守桂林嗎?首先桂林是美軍在我國的重要基地,同時也是從印緬運輸進來的美援物資的重要儲備地。同時也是一座有象徵意義的大城市,並且周圍山地有利於防禦。

也需要在這裡給日軍一個打擊,因此,當時就留下部分部隊據守桂林。在桂林的防守,由第16集團軍副總司令韋雲淞為桂林防守司令,直接守城的部隊為第31軍軍長賀維珍指揮的兩個師,即闕維雍的131師之391、392、393團,防守桂林城北半部及城北地區。

46軍所屬許高陽的170師之508、510團防守桂林城南半部及城南郊區,該師之509團已被調往柳州守備機場。

在桂林外圍,設置了地雷區;挖了防坦克壕,壕底插了竹籤以防敵步兵利用作掩蔽;並有幾道屋頂形的鐵絲網,以及由交通壕、散兵坑聯繫著的各種射擊工事、碉堡、山的底層、山腰、山頂的步兵,炮兵射擊工事和陣地。

從1944年11月4日開始外圍戰,日軍使用毒氣殺死了在七星洞的800名守軍。到11月9日,日軍開始發動總攻擊,日軍出動了105毫米野戰加農炮,150毫米重型加農炮和150毫米榴彈炮開始進行第一次大規模炮擊。隨後日軍步兵使用手雷,竹竿炸彈和火焰噴射器開始逐個攻擊守軍堡壘。

到11月10日,日軍開始在城內與守軍進行巷戰。當天晚上,守軍第131師已經全軍覆沒,師長闕維雍自殺。其他守軍突圍成功。

戰後日軍第11軍宣佈,在桂林守軍戰死5665人,被俘13151人,繳獲各種火炮,機槍和步槍等各種武器,還有103萬發彈藥。


深度軍事

以當時的情形來看,桂林應該固守,但絕不可以死守,固守是為了儘可能的消耗日軍,延緩日軍的攻勢,達到目的即可撤退,而死守就是為了死守而死守了,因為桂林保衛戰並不同於之前的衡陽保衛戰,根本沒有以死守堅城吸引日軍主力外圍兵團予以圍殲的作戰計劃!


不得不承認桂林在當時具有相當的戰略意義,乃西南重鎮,交通樞紐,又是美國空軍的主要基地之一,築有國防工事,地形也較為險要,完全可以在這裡打一場防禦戰。

日軍進攻桂林的是由橫山勇指揮的第11軍下屬的4個步兵師團外加5個重炮聯隊、1個坦克聯隊。而防守桂林的僅有中央軍4個師(佈置於桂林外圍),桂軍2個師(守城部隊),根本不可能守住桂林。以當時一般情況,國軍需3箇中央軍師才能抵擋日軍一個師團,也就是說防守桂林至少需要12師以上的兵力才可以。


日軍第11軍軍長橫山勇的作戰意圖是以一部兵力正面佯攻桂林,主力大膽的迂迴,奪取桂林外圍戰略要點。於是外圍的中央軍4個師率先被日軍所擊潰,桂林四面受敵,成為孤城。即便如此守城部隊依舊進行了堅決的抵抗,許多部隊都戰至最後一人,陣地才告失守。第131師師長和第31軍參謀長都自盡殉國,從10月1日日軍司令部下達攻城命令開始,至10中午桂林淪陷,僅2個師的兵力能守住10日以實屬不易!

當時桂林隸屬於第四戰區,而該戰區兵力薄弱在一開始便明白根本不可能守住桂林,而蔣介石也是迫於美國盟友的壓力(美軍堅持要蔣介石守住桂林這個空軍基地),不得不命令死守桂林。從軍事角度來看,在日軍開始向桂林外圍迂迴進攻時,守城部隊就應該做撤離之準備,避免被日軍包圍而無法突圍。

蔣介石之所以做出死守桂林的決定更多的是出於政治考慮!


小小狼王

抗戰時期,中日雙方軍事實力上存在巨大差距是不言而喻的。但是不是因為打不過就不打了?汪精衛等這樣想的,所以他們做了漢奸;張學良、韓復渠也是這樣想的,所以他們不戰而逃。

蔣百里在1932年發表的《國防論》裡就提出:在中國軍事實力不如日本的情況下,對付日本的辦法就是不管打贏打輸都要打,但就是不能降,不讓日本有機會消化佔領區,利用中國地大人多的優勢拖死日本。後來抗戰也是按這個方向走下來的。縱觀整個抗戰,從純軍事角度說,除了幾場局部戰役,大部分會戰中國是輸多贏少,打得很難看。即便臺兒莊、崑崙關、長沙、衡陽、常德等經典戰役,從戰損數字和戰役結果來看,都是日本贏了。然而,正是一場場數字上難看無比的會戰,正是憑著輸了也要咬下鬼子一塊肉的精神,才能達到消耗日本國力的戰略目的,才有了抗戰對峙的局面,才贏得了熬到日本投降的機會。

具體到廣西,由於桂系一心保存實力,不敢和日軍硬碰,日軍兩次進犯廣西都是輕鬆實現戰前目標。第一次桂南會戰,桂軍在欽州、南寧幾乎不戰而逃,一直到了崑崙關,遇到第五軍才有了像樣的抵抗,也才有了後面的血戰崑崙關。第二次是桂柳會戰,白崇禧戰前表態桂林守三個月,卻說一套,做一套,實際上放棄了桂林,以城外機動防守的名義把兩個主力師調走,這一“機動”就再也沒有出現,留下戰鬥力較弱的131、170兩個師作為“棄子”,結果日軍攻城第二天城防司令韋雲淞就帶頭逃跑,170師戰力完整的情況下也全師棄城而逃,還慌不擇路撞到日軍37師團,大部分成了俘虜,131師成了“棄子”的““棄子”。(師長闞維雍將軍悲憤不與,自戕殉國,兌現了“與桂林共存亡”的誓言。)隨後日軍一路克柳州,下南寧,輕鬆佔領廣西,甚至三千多人日軍就敢一路追擊二十多萬國軍至貴州獨山,還留下了“無血佔領”的恥辱標語。

當然,不可能每個地方、每個城市都和日軍拼消耗,也不一定非是正面硬拼。但肯定不能讓日軍幾乎兵不血刃就大片大片佔領國土,起碼讓它不停的付出沉重代價,才能實現消耗日本的戰略目的。桂林多山多水,非常適宜阻擊,即便守不了三個月,也起碼可以爭取多消耗日軍,可惜被輕易放棄,當時全國媒體一片譁然,《蔣介石日記》和《張發奎回憶錄》也提到,對桂系此舉不能理解和極度失望。

試想一下,如果每個地方,每個派系都像張學良、韓復渠、桂系一樣,都只是保存實力,遊而不擊,不敢交戰,日軍以很小的代價,甚至可以無血佔領任何地方,中國不早就亡了嗎?


江山0929

桂林易攻難守,不像衡陽易守難攻,故不應死守。戰前就曾激烈爭論:有人認為桂林有20多個巖洞,很好守,也有人認為那些巖洞最不好守。後來事實證明,巖洞最不好守:1.洞中無退路,日軍一放毒,全悶死在裡邊;2.洞裡全是岩石,修不了工事,且從洞口射入的子彈打在巖壁上變成流彈,到處亂飛,防不勝防;3.洞裡齊腰深的水讓士兵長時間泡在水裡作戰,苦不堪言。但老蔣戰前命軍法處押解第四次長沙保衛戰負責守長沙的第四軍軍長張德能赴桂林,交由守桂林的城防司令親自監斬,執行槍決,“以警效尤”,誰敢不死守?


照影吹笙

桂林保衛戰第四軍的張發奎和蔣嫡系陳牧農不戰而逃倒致桂林淪陷。而白崇喜為了不陷入蔣介刀殺人的陷井被迫把兩個桂系調出。僅剩下桂糸1.2萬殘兵和廣西民團抵制15萬曰軍死守桂林。

在桂林曰軍不僅用飛機大炮轟炸,還使用了毒氣。不到2萬的桂糸和民團以死相拼,全部戰死無一還生。曰軍曾說這是抗戰以來最慘烈的一役,讓人驚心膽寒。最後殲敵3.2萬,桂系陳,呂,闞三將軍全部戰死。七星巖上八百將士毒死。灕江全是中日的屍首。

桂林保衛戰明知敵強我弱,但是當地人並沒有放棄。是軍民阻擊日軍最慘烈的一戰,雖然慘敗但是因此一戰曰軍並沒能在桂林進行大屠殺只能用飛機狂空亂轟。也為以後曰軍退出廣西埋下了伏筆。

所以,曰本是一個很邪惡的民族,投不投降都要把你殺光。與其等死還不如與死相拼,桂林保衛戰桂糸殘兵和民團死守桂林雖敗尤榮,他讓日軍知道中國的領土並不是那麼輕易佔領。


楓飛花葉

到了1944年,日本在太平洋戰場接連失敗,日本本土、臺灣並駐華日軍基地均遭盟國空軍襲擊,日本海上運輸線也被切斷,日本派遣軍司令官畑俊六急於想從中國戰場尋找出路,出重兵八十萬人進攻豫、湘、桂三省,打通平漢線、粵漢線、湘桂線,建立自朝鮮經中國東北,連通平漢、粵漢、湘桂線,通往東南亞的大陸交通走廊,替代被切斷的海運線。為配合盟國和自身的戰略需要,蔣介石都明確日軍進攻上述三省都必須以重兵與其會戰,不惜代價拖住鬼子。當日軍主將剛村寧次共15萬人進攻廣西時,國軍弟五戰區司令張發奎卒五支軍十九個師與日軍激戰,從八月戰至十二月,桂林才失守。總計豫、湘、桂戰役共打了八個月,真正達到拖住日軍,拉長戰線、損耗大量人員和物資,讓它不能那麼順利開通一條陸上運輸錢的目的,這幾大戰役,配合盟國和自身整個抗日戰略的需要的目的已達到。為此我認為死守桂林,能打多長時間就打多長時間是非常必要的。


浪花滾滾

事實上,當時各方面對桂林保衛戰評價都很差。國民政府中宣部部長王世傑,在1944年11月8日的日記中樂觀地寫道:“我軍方對於桂林建有堅強之防禦工事,該處地形復有山洞可作據點。據軍委會方面之估計,即令被圍,孤城之抵抗可支持兩月。”孰料僅過了兩天,桂林就淪陷敵手。王世傑自軍令部獲悉內幕,感嘆道:“桂林、柳州我軍未堅守而敗。敵軍稱已佔據桂林及柳州。軍紀之散劣令人寒悚。” 負責指揮桂柳會戰的第四戰區司令長官張發奎,雖一開始就對白崇禧的樂觀不以為然,但聽聞桂林失守的消息,仍然頗為意外:“三十一軍這麼快就棄守桂林,我也感到驚奇……桂林的有利條件是多山地形、堅固的城牆與防禦工事,它不應該這麼快就放棄。”接替史迪威擔任中國戰區參謀長的美軍將領魏德邁,也指責“桂林柳州兩地抵抗不力”。 日軍在攻陷桂林、柳州後說,“重慶軍第4戰區司令長官張發奎將軍曾豪言宣稱可以防守一年的大戰略據點,由於我軍多謀奮戰,總攻開始僅僅10天,即歸我所有。” 所謂“張發奎豪言”,當屬誤傳,或系誤植了白崇禧的言論。但由此段戰報,已不難體會,所謂桂林保衛戰“令日寇震撼”,不過是某些國人一廂情願的意淫罷了。“桂林保衛戰”的真實戰況可概括為:日軍自10月底開始空襲桂林,11月8日正式攻城,9日中國守軍開始逃跑,10日桂林失陷。桂林之城防,較諸常德、衡陽更具優勢,卻失陷如此迅速,無怪乎當日“各報紙以負保衛桂林之責者,不受軍法制裁,議論紛紜”。蔣介石則在日記中寫道:“桂林工事堅強,糧彈充足,所有通信與裝備,皆盡用於此。而未經一日戰鬥,即崩潰,可痛之至。”


cjd69

從軍事戰略說,當時桂林不應該死守的,守軍不過1萬左右,而且事先也不是死守的計劃,只是桂林是廣西省的省會如果不戰而棄,影響太惡劣了。桂林保衛戰是抗戰時最慘烈的戰鬥,沒有之一。廣西民眾也拿著土槍抬著土炮自發參加了桂林保衛戰,日軍破城後打到市中心又被打退,如此反覆了達26次!滅絕人性的日軍甚至大量施放毒氣,死守桂林的軍民直至傷亡殆盡,師長殉國,日軍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很多參加過這次戰役的老鬼子回憶,桂林保衛戰是“最令日軍膽寒的戰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