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青花瓷器為何難遇難求!擁有的藏家上輩子肯定拯救過銀河系!

元青花瓷器為何難遇難求!擁有的藏家上輩子肯定拯救過銀河系!

青花裝飾除主題紋飾特點鮮明之外,許多輔助紋樣也有著獨特的時代風格,其中尤以變形蓮瓣紋和雲肩紋表現最為突出。變形蓮瓣紋是最能代表元瓷特徵的輔助紋樣之一,除元青花瓷之外,亦見於同時期景德鎮窯的卵白釉、青白釉產品以及元代龍泉窯青瓷裝飾之中,其畫法一般以外粗裡細的兩道線勾勒蓮瓣的輪廓線,每片蓮瓣之間不相連,即留有一定的空隙,蓮瓣內加繪有花朵、雲朵、火焰或琛寶紋。琛寶也稱雜寶,元代雜寶紋常以火珠、犀角、古錢、銀錠、葫蘆、蓮花、靈芝等組成,但組合並不固定。這種變形蓮瓣紋多裝飾在器物的口邊、肩或足脛部,有繪一週的,也有在不同部位多繪至四周的,但都不作主題紋飾。雲肩紋又稱如意雲頭或靈芝頭,俗稱大雲肩,多繪畫在器物的頸肩部,紋內一般繪有各種繁密的動植物紋樣,因其借鑑於元蒙貴族服裝上的肩部織繡紋樣而來,故而得名。

元青花瓷器為何難遇難求!擁有的藏家上輩子肯定拯救過銀河系!

據說,很長一段時間,元青花活得挺憋屈,國內無人尋,文獻上沒留名,甚至都不相信它曾經在元代存在過。悲劇!元青花怎會有如此遭遇?有人說是因元代短命,生產的元青花數量少,太弱,在國內又遭冷遇,因為好多人還沒從青白瓷的世界裡緩過神來。元青花在國內不被看好,於是,就被拿去“蒙”老外了,誰知老外識貨,對它一見鍾情,於是大量元青花開始遠走東南亞、西亞等異國他鄉,國內卻難覓蹤跡。也有人說元青花是被明太祖“殺害”,消失在,明建國後的“碎瓷運動”中。還有人說,它後來在頻繁的戰亂中香消玉殞,最後淡出國人的記憶……

清代督陶官唐英說:“瓷器之成,窯火是賴”。如果說窯製為瓷器燒造準備了空間硬件,那窯溫便是至關重要的軟件。窯溫對元青花瓷器的燒成有很重要的作用。為了檢測窯溫和燒製效果,古人發明了“火照”(即瓷窯爐膛內火候、溫度的照子或標樣試片)。根據1978年陳堯成等先生的研究成果得知宋代青花的燒成溫度在1270°C左右。元代景德鎮青花瓷器的燒成溫度在1200-1300°C之間。黃雲鵬、黃濱先生在《元代景德鎮青花瓷的燒製工藝》中談到:如果用單純的“二元配方”法配製胎料,瓷坯經過還原焰1280°C的燒造後明顯生燒,只有增加適量的鉀、鈉來降低燒成溫度,才能燒出優質的瓷胎。

元青花瓷器為何難遇難求!擁有的藏家上輩子肯定拯救過銀河系!

在中國文化史、文物史上,只有極少數器物的真偽要花上幾十年的時間還無法看清楚,元青花就是其中一例 叫上十個專家 可以出來十個觀點。總而言之,元青花因傳世少,因而身價很高,故市場上歷來贗品滿地。看假容易看真難。元青花 霧裡看花 這詞語恨合適。經常看到許多藏友為收藏元青花而痛苦糾結,經常看到許多藏友總以為收藏到“國寶元青花”瓷器而失去理智,作為一個長期摸爬滾打關注和研究我國瓷器的小學者,雖然資歷甚淺,但從實踐的經驗中對元青花瓷器如何正確鑑定,有一些深刻的感悟和認識。在此整理了一些基本的鑑定要點,共同探討和交流。難道元青花真的存世只有19件嗎?難道就沒有別的大器、名器存在於民間了嗎?難道元青花的驗證,論證就只能在象牙塔裡和那些高端學者們之間流轉嗎?高手在民間!只有雅俗共賞才能去偽求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