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篇連載|老九散講」1、六祖慧能(上)

中國佛教在隋唐時形成了四大宗派①,但自唐末以來,天台宗、法相宗、華嚴宗相繼衰落或湮滅,唯有禪宗逐漸發展壯大②,並波及海外。

據說,中國的禪宗是由印度和尚菩提達摩創立的,他是《西遊記》裡那個給唐僧師徒無字經書的摩訶迦葉的第二十八代弟子。印度這“師資相承”的二十八代,被稱作“西天二十八代祖師”。

這位西天第二十八代祖師、中土開宗鼻祖,在南北朝時由南印度乘船而來,先覲見了南朝的梁武帝③。梁武帝雖然也篤信佛教,但似乎並沒認為這個外來的和尚會念經。於是,達摩表現出驚人的輕功,一葦渡江,來到河南的嵩山少林寺。

在少林寺,他又顯示出非凡的坐功——竟然整整面壁坐了十年,以至於牆壁上都留下了他的影子。曾經有一個什麼科學家在央視上解釋過這個現象的光學原理,可見確實是有一個人曾經在那兒面過很長時間的壁,但是否就是達摩,也不確知。

「長篇連載|老九散講」1、六祖慧能(上)

圖:達摩祖師“一葦渡江”的神通倒是並未失傳

自達摩之後,禪宗的衣缽先後傳給了慧可、僧璨、道信、弘忍,最後由弘忍傳給了慧能,他就是禪宗的六祖。當然,如果算上在西天的那二十八祖,也可以叫他三十三祖。

慧能是一個不識字的南方人。在他還沒有成為六祖之前,是五祖弘忍後廚裡的小工,大概也就負責挑水、洗菜、舂米、燒火之類的雜活。那時雖然已是唐朝中葉,全國統一已久,但南方人的地位仍舊不高,往往被貶稱為“南蠻”。所以看起來無論如何慧能也不會成為弘忍的傳人。

但是這個從事低下工作的南蠻,偏偏就得了弘忍的衣缽。起因是弘忍門下的神秀寫了一個偈子,曰:“身是菩提樹,心是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現在有一些人說這個神秀是慧能的同學,但恐怕神秀未必會同意。想那神秀上座是不事勞作、專修佛法的,豈能與一個燒火、舂米的南蠻同學?況且,慧能那時還沒有剃度,要算是弘忍的正式門徒恐怕也還沒有資格。

「長篇連載|老九散講」1、六祖慧能(上)

但就是這麼一個見習生,卻戰勝了神秀這個公認的高材生,倒也應了那句勞動人民最聰明的話。想象起來,慧能戰勝神秀的過程一定是這樣:

慧能聽說了神秀的偈子,心內不悅:“按照這樣‘時時勤拂拭’的說法,隨時隨地的用功,我什麼時候才能熬出頭呢?你神秀倒是每天唸經、坐禪的不幹活,我特麼卻要挑水洗菜的,真是飽漢子不知道餓漢子飢。你等得了,爺爺我可等不了!”

慧能雖然不識字,但是卻並不笨。他想:“我只要把你神秀的“身”“心”都弄沒了,你還拂拭個屁呀!我也就不用論資排輩的苦熬了。”於是,他把平日裡憑職務之便積攢下來的一點錢拿出來,僱了一個槍手,也寫了一個偈子,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從這個偈子可以看出慧能果然是文盲。“菩提本無樹”,根本就是一個病句;而又有誰說過明鏡是臺呢?但是“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句話卻功效非凡。憑藉它,慧能的目的達到了。

「長篇連載|老九散講」1、六祖慧能(上)

說到這裡,估計會有人覺得我太不嚴肅了——咳咳,總不至於說我是瀆聖吧——但請稍安勿躁,因為慧能題偈是不是真的花了錢,我不知道,別人也不知道。這個細節其實誰都不知道,不管是誰來說都只能是猜測,反對者的反對也同樣沒有什麼依據。

不過,慧能不識字卻是於典有徵的。《壇經·行由品》:慧能曰:“慧能不識字,請上人為讀。”又:慧能聞已,遂言:“亦有一偈,望別駕為書。”所以,找人代筆這件事是推不掉的,但我們不妨為尊者諱,收回花錢僱槍手的說法,重猜如下:

慧能聽說了神秀的偈子,心內很不以為然。他想:“這種主張‘時時勤拂拭’累世修行的漸悟思想是不透徹滴,是應該反對滴。”於是,他請人代筆,口占了一個表示反對的偈子,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這樣就莊重多了吧?不過這個莊重對歷史沒造成任何實質影響。畢竟,慧能得以繼承五祖的衣缽,不是因為找了免費的代筆人,而是因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無論如何,這句話功效非凡,憑藉它,慧能的目的達到了。

慧能得了弘忍的衣缽之後,考慮到自己的處境微妙,為避殺身之禍,就跑到南方藏了起來。一直到公元676年,也就是他38歲的時候,才在廣州法性寺展示弘忍的衣缽,正式剃度出家而成為禪宗的六祖。

慧能在法性寺展示弘忍的衣缽如同好萊塢大片一樣具有傳奇色彩,這個精彩的故事留到下一期再講。

現在的梗是,慧能明明聲稱“本來無一物”,卻又接受了弘忍的衣缽,這自相矛盾恰如宋朝僧人悟新所揶揄的那樣:“六祖當年不丈夫,倩人書壁自塗糊,明明有偈言‘無物’,卻受他人一缽盂。”

這裡面一定有蹊蹺!諸位開開腦洞,猜猜是啥蹊蹺吧?


①:佛教宗派歷來說法不一,除了這裡提到的四宗之說以外,還有八宗、十宗、十三宗等等說法,但主要以這裡提到的四宗影響為大。此外,除了密宗,還有影響比較大的淨土宗,而淨土宗與密宗也多有瓜葛。

②:太虛《佛學概論》雲:“唐武宗毀佛教而各宗衰落,禪宗以簡單易行,恢復後遂獨盛行。入宋之後,影響為宋明理學,與中國之思想界發生極大關係。他若天台宗華嚴宗之學說,趙宋以來亦流傳不絕,而亦為較能調和中國思想者。至深入通俗之心理者,則為三世因果六道輪迴之說;而普及民間者,則為密宗餘流之懺焰,與淨土宗之度亡。曆元明而入清,禪宗既衰,求簡易篤切之行,頗有會歸淨土宗之勢,而南山律宗,在宋及明清間亦有繼承之者,故至今猶不絕焉。”此說甚諦,可匡本文“自唐末以來,天台宗、法相宗、華嚴宗相繼衰落或湮滅,唯有禪宗逐漸發展壯大”之失於過略。

③此說依《傳燈錄》,與《高僧傳》不同。《高僧傳》記載達摩是劉宋時來中國的,比翻譯四卷《楞伽》的求那跋陀羅稍晚。

—— 未完待續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