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逸周書》原譯文「度訓解第一」命訓解第二,常訓解第三收藏

完整《逸周書》原譯文「度訓解第一」命訓解第二常訓解第三收藏!(每日更新你想要的文章資料,為了方便你的查閱請在文章標題的右上方關注我們哦!)

完整《逸周書》原譯文「度訓解第一」命訓解第二,常訓解第三收藏


《逸周書》,是先秦史籍,本名《周書》,隋唐以後亦稱《汲冢周書》。先秦典籍《左傳》《國語》稱引《周書》多次,考查文字,在今《尚書》之中。《墨子》《戰國策》也稱引《周書》多次,考查文字,與今《逸周書》同。《左傳》引今《逸周書》之文,或曰“周志”或曰“書”。內容主要記載從周文王,周武王,周公,成王,康王,穆王,厲王到景王年間的時事。

《逸周書》原名《周書》,晉代始稱此名,《隋書·經籍志》又誤題為《汲冢周書》(實際並非汲冢所出),相傳乃孔子所刪百篇之餘,故不入六經。作者不詳。此書經後代學者考定為先秦古籍,與《尚書》相類,是一部周時誥誓辭命的記言性史書。今本全書10卷,正文70篇,其敘事上起周文、武王,下至春秋後期的靈王、景王。內容龐雜,體例不一,性質各異,如前3篇皆以王者師的口吻,講為政牧民之道;第5篇和第11篇講救助災荒的措施與制度;第6~10篇等均類兵家言;而自第11篇以下,各篇又多以“維(王)某祀(或某月)”的形式開頭,記事或言。第30~50篇,主要記伐商前後事。第51、52篇是有關天文曆法的文字等等。其中不少事實,可以和《史記》《禮記》《周禮》等典籍中的記載相互印證。如《克殷》篇所載周武王待首於太白事及《度邑》《作雒》篇所載周公營建洛邑事等,皆為研究周代歷史的重要史料。然此書文字多誤脫,還間雜有後人羼補、更動之作,尤須注意。清人注者數家,以朱右曾《周書集訓校釋》流傳最廣及王念孫《讀逸周書雜誌》、俞樾《周書平議》、劉師培《周書補正》和陳漢章《周書後案》,均可參考。


《逸周書》

卷一

  度訓解第一

(情性,教化,王道,政體,足民,衡心)【天生民而制其度,度小大以整,權輕重以極,明本末以立中。立中以補損,補損以知足。爵以明等極,極以正民,正中外以成命。正上下以順政。自邇彌興自遠,遠邇備極終也。明王是以敬微而順分,分次以知和,知和以知樂,知樂以知哀,知哀以知慧,內外以知人。(逸周書1度訓解)

[譯文]上天生下民眾就給他們制定了法度。量度大的與小的,就能確定大小適中的,稱量輕的與重的,就能確定輕重適中的,弄清本末兩端,就能確定正中間。確定適中的標準才能補其不足損其有餘,直到補損到恰當為止。排列爵次,以明確尊卑貴賤。辨明等級以安定民眾。安定好朝廷內外,以成就君命;安定好公卿庶民,以便政令順行。

政令在朝廷內製定。制定人有來自近處,更有來自遠處的。遠處與近處的人才全都到來,政令最終才能完善周密。補不足損有餘全在於分次精微,分次精微又全在於君王英明。因此,英明的君王就重視精微而又遵循分次原則。區分了等級,民眾就知道和睦;知道了和睦就會知道歡樂,知道了歡樂也會知道識哀傷;知道了歡樂哀傷就知道怎樣做一個最明白的人,在朝庭內外分辨好人與惡人。

(立君,情性)凡民生而有好有惡,小得其所好則喜,大得其所好則樂,小遭其所惡則憂,大遭其所惡則哀。然凡民之所好惡,生物是好,死物是惡,民至有好而不讓,不從其所好,必犯法,無以事上。民至有惡不讓,不去其所惡,必犯法,無以事上,邊行於此,尚有頑民,而況□不去其所惡,而從其所好,民能居乎。

[譯文]所有民眾皆有喜歡有厭惡。得到一點他所愛的就高興,得到很多他所愛的就歡樂。遇到一點他厭惡的事就憂傷.遇到很多他厭惡的事就會悲哀。大凡民眾的好惡都一樣,喜歡養生之物,厭惡致死之物。民眾遇到自己喜愛的東西就相爭不讓。如果不能順從他的愛好,就一定犯法作亂,不能侍奉上司;民眾遇到自己厭惡的東西就爭相迴避。如果不能除去他厭惡的東西,就一定犯法作亂,不能侍奉上司。即使上司順其所好又除其所厭,也還會有頑民,何況還不能除其厭惡,順其愛好,民眾能安居嗎?

  若不□力何以求之,力爭則力政,力政則無讓,無讓則無禮,無禮,雖得所好,民樂乎?若不樂乃所惡也。凡民不忍好惡,不能分次,不次則奪,奪則戰,戰則何以養老幼,何以救痛疾葬喪,何以胥役也。

[譯文]民眾如果不能安居,又憑什麼求得民眾呢?以力相爭就會用武力強取,用武力強取就會失去謙讓:失去謙讓,就丟掉了禮制。丟掉禮制,即使得到喜愛的東西,民眾會快樂嗎?如果不快樂,就是他厭惡的了。大凡做人,不能剋制自己的好惡,就不能安守本分。不守分就會爭奪,爭奪必然打鬥,相互打鬥又怎麼能撫養老人和幼兒,怎麼能救助病痛、疾苦、死亡、喪葬,怎麼能相互幫助呢?

明王是以極等以斷好惡,教民次分揚舉力競。任壯養老長幼有報,民是以胥役也。伕力競,非眾不克,眾非和不眾,和非中不立,中非禮不慎,禮非樂不履。明王是以無樂非人,無哀非人。人是以眾,人眾賞多罰少,政之美也。罰多賞少,政之惡也。罰多則困,賞多則乏,乏困無醜,教乃不至。是故民主明醜以長子孫,子孫習服,鳥獸仁德。土宜天時,百物和治,治之初,厲初哉。治化則順,是故無順非厲,長幼成而生,曰順極。(逸周書1度訓解)

[譯文]英明的君王因此而區分等級來阻斷庶民的好惡之心,教會民眾安守本分。表彰那些努力使壯年人有事做、老年人有供養、幼年人能成長的人,讓壯年、老年、幼年人相互能報答,民眾因此而能彼此幫助。憑力氣爭鬥,除非人多不能制止;人多,除非和睦不能聚集;和睦,除非誠心不能實現;誠心,除非禮儀慎重不能表現;禮儀,除非心情舒暢不能履行。英明君王因此而與民同樂,與民同哀,百姓因此也就多起來。人多了,賞賜多而處罰少,是善政;處罰多而賞賜少,就是惡政。處罰多了百姓會困窘,賞賜少了百姓會貧乏。一旦貧乏、困窘,就不知羞恥,教化就不能到他們身上。所以,英明君王以曉明廉恥來教育子孫成長。兒孫們習知有恥而身體力行,就是鳥獸也會懷有仁德。加之地得其宜與天得其時,百事都會平穩。一開始就重視治教勸勵民眾,整個教化都會順利。所以,教化的不順是沒有勸勵民眾。培養幼兒的事情成功,並且生出“義”來,可說是順極了。】

  命訓解第二

(王道,使眾,立君,責實,使能)【天生民而成大命,命司德正之以禍扶。立明王以順之,曰大命有常,小命日成,成則敬,有常則廣,廣以敬命則度至於極。

夫司德司義而賜之福祿,福祿在,人能無懲乎?若懲而悔過,則度至於極。夫或司不義而降之禍,在人能無懲乎?若懲而悔過,則至於極。夫民生而醜不明,無以明之,能無醜乎?若有醜而競行不醜,則度至於極。民生而樂,生無以谷之,能無勸乎,若勸之以忠,則度至於極。夫民生而惡性死,無意畏之,能無恐乎?若恐而承教,則度至於極。六極既通,六閒具塞,通道通天以正人,正人莫如有極,道天莫如無極。道天有極則不威,不威則不昭;正人無極則不信,不信則不行。明王昭天信人,以度功地以利之,使信人畏天,則度,至於極。(逸周書2命訓解)

[譯文]上天生下民眾而成就他的大命。讓神明靠德行降禍福端正他行為,設立英明君王讓民眾順應天命。就是說:大命不改易,隨日而成。隨日而成就得重視(自己的行為),而大命是不變的,知大命而又重視小命,那麼法度就受到維護而達到中正。考察他們的德行道義就賜給他們福祿。福祿在身,他們能不懲治不德不義之事嗎?如果既能懲治錯誤又能悔改過失,那麼法度就受到維護而達到中正。如果探察到不義行為,就降禍給他。災禍在身,他能不懲治不德不義事嗎?如果既能懲治錯誤又能悔改過失,那麼法度就受到維護而達到中正。民眾生來並不明白有羞恥,如不讓他們明白,能不幹些無恥的事嗎?如果知羞恥而爭相做正當事,那麼法度就受到維護而達到中正。民眾生下來就樂於活下去,不能讓他們活得更好的話,能不給他們一些勸勉嗎?如果以忠信勸勉他們,那麼法度就受到維護而達到中正。民眾生下來就厭惡死亡,不能讓他們因為活著而有所畏懼的話,能不讓他們因為死而有所恐懼嗎?如果因對死的恐懼而接受教化,那麼法度就受到維護而達到中正。

(教化,道常)夫天道三,人道三。天有命、有禍、有福,人有醜、有紼絻、有斧鉞。以人之醜、當天之命,以不存,極命則民墮,民墮則曠命,曠命以戒其上,則殆於亂。極福則民祿,民祿則幹善,幹善則不行,極禍則民鬼,民鬼則淫祭,淫祭則罷家。極醜則民叛,民叛則傷人,傷人則不義。極賞則民賈其上,賈其上則民無讓,無讓則不順。極罰則民所詐,多詐則不忠,不忠則無報。凡此六者,政之殆也,明王是故昭命以命之,曰:大命世,小命身。

[譯文]天道有三個方面,人道有三個方面:天道有命、禍、福,人道有羞辱、爵祿、刑法。以人道的羞辱對天道的命,以人道的爵祿對天道的福,以人道的刑法對天道的禍。六個方面三種辦法,最終是要人行善。人不行善,就因為他不懂這個道理。號令過度百姓就會怠墮,百姓怠墮就不聽號令,不聽號令就戒備上司,就近乎叛亂了。賜福過度百姓就會貪祿,百姓貪祿就一會傷犯善事,傷犯善事就使善事不能施行。降禍過度百姓就會信鬼,百姓信鬼就會大搞祭祀,大搞祭祀就會敗毀家財。羞辱過度百姓就會背叛,百姓背叛就會傷人,傷人就不正義了。賞賜過度百姓就與上司討價還價,與上司討價還價就沒有遜讓之心,沒有遜讓則政令就不順達。處罰過度百姓就多詭詐,百姓多詐就不誠實,不誠實就沒有報答了。總上六種情況,顯示了政事的危險。所以,英明的君王就用明白的號令告訴百姓說:“違背大命就世代受罰,違背小命自身遭殃。”

(王道)福莫大於行義,禍莫大於淫祭,醜莫大於傷人,賞莫大於信義,讓莫大於賈上,罰莫大於貪詐。古之明王奉此六者,以牧萬民,民用而不失。(逸周書2命訓解)

[譯文]賜福,沒有誰比行義者得到的多;降禍,沒有誰比淫祭者得到的多,羞辱,沒有誰比傷人者得到的多;獎賞,沒有誰比信義者得到的多,責備,沒有誰比與上司討價者得到的多;處罰,沒有誰比貪詐者得到的多。古代英明的君王,遵循這六種方法治理百姓,百姓就會為君王所用而不逃亡。

(王道)撫之以惠,和之以均,斂之以哀,娛之以樂,慎之以禮,教之以藝,震之以政,動之以事,勸之以賞,畏之以罰,臨之以忠,行之以權。權不法,忠不忠,罰不服,賞不從,勞事不震,政不成,藝不淫,禮有時,樂不滿,哀不至,均不壹,不忍人。凡此物攘之屬也。

[譯文]君王要用恩惠安撫他們,用均等使他們和睦;借悲哀事讓他們收斂,借歡樂事使他們愉快;用禮儀使他們慎重行事,用技藝教給他們本領;用政令震懾他們,用力役事讓他們勞作;用獎賞勉勵他們,作懲罰使他們畏懼;讓他們面對誠實,以權力制服他們。權勢不用於守法者,忠誠不加於忠誠之人,懲罰不施於服罪者,獎賞不給不勞動的人。力役之事不驚擾百姓,政令簡明而不繁冗,技巧不淫巧,禮儀講時節;歡樂不過分,悲哀有節制;均等而不劃一,惠愛而對人不殘忍。所有這些事,都歸於君王權力。

  惠而不忍人,人不勝害,害不如死。□均一則不和,哀至則匱,樂滿則荒,禮無時則不貴,藝淫則害於才,政成則不長,事震則寡功。以賞從勞,勞而不至,以法從中,則賞,賞不必中,以權從法則行,行不必以知權,權以知微,微以知始,始以知終。(逸周書2命訓解)

[譯文]如果君王不惠愛而對人殘忍,人們就會不堪其害,與其受害,還不如死。均等而劃一,就不和睦。悲哀之極就缺乏精神,歡樂過頭就舍放縱。禮儀不分時節就不貴重了,技藝淫巧就損害材料。政令冗繁,必不長久。役事驚民就少有功績。如果獎賞不勞動的人,勞動者就會不盡力。把權力加於守法者,守法者就不再服從。要使人服從,就必須懂得使用權力。行使權力必須瞭解細節,瞭解細節必須知道從何而始,知道從何而始就必須知道至何而終。】

  常訓解第三

(情性,王道,教化,天道)【天有常性,人有常順,順在可變,性在不改。不改可因,因在好惡,好惡生變,變習生常,常則生醜,醜命生德。明王於是生,政以正之。民生而有習有常,以習為常,以常為慎。民若生於中,習常為常。夫習民乃常,為自血氣始。明王自血氣耳目之習,以明之醜。醜明乃樂義,樂義乃至上,上賢而不窮。

[譯文]上天有固定不變的規律,人有順應自然而養成的行為。人的行為在於可以變化,自然規律則不可改易。不可改易就只能因循沿襲,而因循與否在於人的好惡。好惡可以產生變化,改變原有習慣,產生新的恆常。有恆常就可以產生恥醜,恥醜明就能生道德,英明君王因此而設立政教,藉以修正人的習慣與常行。民眾生來就有習慣,有常行。如果變習慣為常行,以常行為自然行為,人就如同生活在自然之中,人的習慣要變為常行,當從幼小時候開始。英明君王從幼小時候的耳目習慣上讓民眾明白什麼是恥醜。恥醜明白就能喜愛合宜的行為。喜愛合宜行為就能達於上司,上司就會多財而不匱乏。

(立君,不過,守慎)哀樂不淫,民知其至,而至於子孫,民乃有古。古者因民以順民。夫民群居而無選,為政以始之,始之以古,終之以古。行古志,今政之至也。政維今,法維古。頑貪以疑,疑意以兩,平兩以參,參伍以權,權數以多,多寧以允,允德以慎,慎微以始而敬。終乃不困。(逸周書3常訓解)

[譯文]哀樂不要過頭,民眾就會知道滿足。這種風氣子孫相傳,民眾乃有古樸之風。

遠古時候就是依靠百姓而使百姓順服的。群居而沒有首領,就設立長官以治理他們。開始治理用古法,最終也用古法。行古法而治今事,是最好的政治。即政令是現在的,而法規是古代的。民眾兇頑貪財,是由於思想糊塗;思想糊塗,是由於內心有矛盾。要消除矛盾,得用外在的政令法律,交錯地使用權力。這樣,政令之類必多。多了就難以允當。要允當就應謹慎。從謹慎細微處開始,認真對待結尾,最終才不致受困。

(善政)困在墳,誘在王,民乃苟,苟乃不明,哀樂不時,四徵不顯,六極不服,把八政不順,九德有奸,九奸不遷,萬物不至。夫禮非克不承,非樂不竟,民是復生□,好惡有四徵,喜樂憂哀,動之以則,發之以文,成之以民,行之以化。

[譯文]困頓在於政令繁多,君王以此誘民,民眾就會苟且。苟且就不知恥醜,哀樂就沒有時限,四徵就會不顯明,六極就會不服從,八政就會不和順,九德就會虛偽。九種奸偽不去掉,萬物就不會到來。如同禮儀,非順達不能奉行,非和諧不能終了。民眾由是缺乏活命之理。人的好惡從四方面體現:歡喜、快樂、憂傷、悲哀。按法規動作,從政令出發,順民眾辦事,應變化而行。

  命、醜、福、賞、禍、罰,六極不嬴,八政和平。八政:夫妻、父子、兄弟、君臣。八政不怩,九德純恪。九德:忠、信、敬、剛、柔、和、固、貞、順。順言曰政,順政曰遂,遂偽曰奸,奸物在目,奸聲在耳,耳目有疑。疑言有樞,樞動有和,和意無等。萬民無法,□□在赦,□覆在古,古者,明王奉法以明幽,幽王奉幽以廢法,則一人也,而績功不同,明王是以敬微而順分。(逸周書3常訓解)

[譯文]六極是:命令、羞辱、賜福、獎賞、降禍、懲罰。六極不過頭,八政就會和諧平正。八政是:夫為妻正,父為子正,兄為弟正,君為臣正。八政不逆反,九德就能純一恭敬。九德是:忠實、誠信、恭敬、剛烈、柔和、和睦、堅定、忠貞、溫順。聽從其言叫做“政”,順從政令叫做“遂”,成其虛偽叫做“奸”。奸物在眼中,奸聲在耳中,耳目必有疑惑。疑惑必有轉軸,機樞轉動,疑惑便可調和。調和疑惑如不分等類,萬民則無法依。可治理之法在於政治,而法規則在於從古。古代英明君王遵奉法規以明其昏暗,而昏王則奉守幽暗而廢棄法規。都是一樣的遵奉,功績卻不相同。

  文酌解第四

(王道,教化,情性,政體)【民生而有欲、有惡、有樂、有哀、有德、有則,則有九聚,德有五寶,哀有四忍,樂有三豐,惡有二咎,欲有一極。極有七事,咎有三尼,豐有三頻,忍有四教,寶有五大,聚有九酌。(逸周書4文酌解)

[譯文]人生來就有慾望、有厭惡、有快樂、有悲哀、有辦事能力、有,處事法則。法則有九聚,能力有五寶,悲哀有四忍,快樂有三豐,厭惡有三咎,慾望有七極。七極有七事。三咎有三尼,三豐有三頻,四忍有四教,五寶有五大,九聚有九酌。

(王道)九酌:一取允移人,二宗傑以親,三發滯以正民,四貸官以屬,我人□必禮,六往來取此,七商賈易資,八農人美利,九□寵可動。

[譯文]九酌是:一,積聚誠信以感人;二,尊重英傑以親人;三,發放倉廩安定民眾;四,借貸官府連屬百姓;五,對人一定要講禮;六,交往一定要密切;七,使商賈交易貨物;八,讓農民多得利益;九,同情與嘉獎要適當施行。

五大:一大知率謀,我大武劍勇,三大工賦事,四大商行賄,五大農假貸。

[譯文]五大是:一,大智指行用謀略;二,大武乃收斂勇力;三,大工是操勞工事;四,大商為流通貨物;五,大農即借貸糧食。

  四教:一守之以信,二因親家年,三取戚免梏,四樂生身復。(逸周書4文酌解)

[譯文]四教是:一,教人謹守誠信;二,教人親近年長者;三,教人去憂戚免桎梏;四,教人喜愛生活使身心返歸無哀之時

  三頻:一頻祿質氵費,二陰福靈極,三留身散真。

[譯文]三頻是:一,揮霍財物,物質就耗費;二,向鬼神求福,靈性就殆盡;三,縱情聲色,就失掉本性。

  三尼:一除戎咎醜,二申親考疏,三假時權要。

[譯文]三止是:一,治兵以攻其同類;二,約束親近使成疏遠;三,假人以大權而作威。

  七事:一滕咎信志,二援拔瀆謀,三聚疑沮事,四滕屬威眾,五處寬身降,六陵塞勝備,七錄兵免戎。

[譯文]七事是:一,不顧過錯而逞志;二,緩急不分而濫謀;三,多疑寡斷而事不成;四,欺凌臣屬而作威於人;五,屈身以求居處寬大;六,關閉邊境作為勝敵之備;七,為免除武事而解散軍隊。

  一極:惟事昌道,開蓄伐。

[譯文]只有從事昌盛之道,才能建養民之功。

  伐有三穆、七信、一幹、二御、三安、十二來。

[譯文]建養民之功的具體辦法有三穆、七信、一干、二御、三安、十二來。

  三穆:一絕靈破城,二筮奇昌為,三龜從惟兇。(逸周書4文酌解)

[譯文]三穆是:一,不敬神靈則破敗精誠;二,占筮不吉也要善其所為;三,龜卜雖吉也要想到兇危。

七信:一仁之慎散,二知之萬巧,三勇之精富,四族之寡賄,五商之淺資,六農之少積,七貴之爭寵。

[譯文]七審是:一,仁者的謹慎施捨;二,智者的處處工巧;三,勇者的鋒銳富盛;四,族眾的缺少財物;五,

商人的短缺資本;六,農民的短少存糧;七,權貴的爭奪榮耀。

  一幹:勝權輿。

[譯文]一干是:有好的開端。

  二御:一樹惠不,二既用茲憂,。

[譯文]二御是:一,樹立恩惠而不病民;二,竭盡自己憂民之心。

  三安:一定居安帑,二貢貴得布,三刑罪布財。(逸周書4文酌解)

[譯文]三安是:一,定百姓居室以安其妻兒;二,看重貢賦而可以錢幣代繳;三,處罰罪人可以財物贖罪。

  十二來:一弓二矢歸射,三輪四輿歸御,五剝六魚歸蓄,七陶八冶歸灶,九柯十匠歸林,十一竹十二葦歸時。

[譯文]十二來是:一弓人、二矢人,都歸聚到射箭人一處;三輪人、四輿人都歸聚到駕車人一處;五豔人、六函人都歸聚到皮革積存的地方;七瓦工,八冶工,都歸聚到窯爐旁邊;九柯工、十木匠,都歸聚到木材堆放的地方;十一竹工、十二席匠,都歸聚到竹葦存放的地方。

  三穆、七信、一幹、二御、三安、十二來,伐道鹹布,物無不落,落物取配,維有用究。急哉急哉,後失時。

[譯文]三穆、七信、一干、二御、三安、十二來已經完成,成功的方法就都具備了。事物有不過時的。過時之物要再去找尋,就只有終止。抓緊啊,落後了就失掉時機。】

  糴匡解第五

(足民,重農,貴實)【成年,年穀足賓祭,祭以盛。大馴鍾絕,服美義淫。阜畜約制,餘子務藝。宮室城廓修為備,供有嘉菜,於是日滿。(逸周書5糴匡解)

[譯文]豐年糧食充足,宴享賓客與祭祀都用盛大儀式。訓言與演奏的聲音洪亮;服飾華美,禮儀超過平常。供品中要有鮮美的菜蔬。養牲畜的要修飾他的設施,庶子要從事各種技藝。宮室城廓或維修或新造,務使完備。在豐收之年,日子要過得充實。

年儉谷不足,賓祭以中盛。樂唯鍾鼓,不服美。三牧五庫補攝,凡美不修,餘子務穡,於是糺秩。

[譯文]歉年糧食不充裕,宴享賓客與祭祀都用中等盛典。奏樂只用鐘鼓,不穿彩服。三種馬以及五種庫房管理人互相補充兼管,所有美善之物不給修治。庶子要從事農活。在歉年時候,分等次督察,其所佔有不得超越。

民飢則勤而不賓,舉祭以薄。樂無鍾鼓。凡美禁,畜不阜群。車不雕攻,兵備不制,民利不淫。徵當商旅,以救窮乏,問隨鄉,不鬻熟。分助有匡,以綏無者。

[譯文]饑年則慰問賓客而不宴享,祭祀時供品要少。奏樂不用鐘鼓,所有華美之物都禁用。牲畜不成群地飼養,車子不用雕飾,兵器不用新造。民眾之用不過費,賦稅徵收以商旅為主,以救濟缺糧的人。瞭解災情,隨鄉而異,不準出售熟食。分別資助與匡救,以安定缺糧的人。在饑年的時候,救困是中心。

於是救困大荒,有禱無祭。國不稱樂,企不滿壑,刑法不修,舍用振穹,君親迅方,卿參告糴,餘子倅運,開□同食,民不藏糧,日有匡。俾民畜,唯牛羊,與民大疾惑,殺一人無赦。男守疆,戎禁不出,五庫不膳,喪處無度,察以薄資。禮無樂,宮不幃,嫁娶不以時,賓旅設位有賜。(逸周書5糴匡解)

[譯文]大荒之年只祈禱而無祭祀。全國不舉樂,飲食不盡欲。刑罰寬緩,不造刑具。施捨用物以賑濟窮困。國君親自巡察各方災情,卿大夫參與告糴,庶子協助運糧。開倉同吃,民不藏糧,叫做有匡。使百姓養畜只養牛羊。對劫民的盜賊及惑民的左道用嚴刑殺伐,一個也不赦免。男子守邊疆,兵戎禁止出境。五庫不修繕,喪禮不遵常度,祭奠用少量粢米。禮儀不奏樂,宮室不設惟。嫁娶不拘時日,來訪賓客依照身份予以贈賜。】

卷二

  武稱解第六

(指武,義兵)【大國不失其威,小國不失其卑。敵國不失其權。岠險伐夷,並小奪亂,□強攻弱而襲不正,武之經也。伐亂伐疾伐疫,武之順也。賢者輔之,亂者取之,作者勸之,怠者沮之,恐者懼之,欲者趣之,武之用也。美男破老,美女破舌(少)。淫圖破□,淫巧破時,淫樂破正,淫言破義,武之毀也。(逸周書6武稱解)

[譯文]面對大國不失我的威嚴,面對小國不失我的謙卑,國力相當的國家不失彼此的平衡。依據天險,攻伐平地,兼併小國,奪取亂國,以強攻弱,襲擊邪惡,是武事的“經”。討伐內亂的國家,討伐憎惡的國家,討伐疫病流行的國家,是武事的“順”。賢明的輔佐他,動亂的奪取他,操勞的勉勵他,怠惰的制止他,惶恐的驚懼他,貪心的除去他,是武事的 “用”。用美少年貶斥老年人,用美女貶損其正妻,用邪謀壞他人的正計,用奇巧毀他人的資財,用淫亂之聲壞他人的雅樂,用邪惡之言詆譭他人合理的話,是武事的“毀”。

  赦其眾,遂其咎,撫其□,助其囊,武之閒也。餌敵以分,而照其儲,以伐輔德,追時之權,武之尚也。春違其農,秋伐其穡,夏取其麥,冬寒其衣服,春秋欲舒,冬夏欲亟,武之時也。長勝短,輕勝重,直勝曲,眾勝寡,強勝弱,飽勝覬,肅勝怒,先勝後,疾勝遲,武之勝也。

[譯文]赦免被俘的兵眾,諒解他的過錯,撫慰他的百姓,盛滿他的糧袋,是武事的“間”。用珍寶作釣餌以探知他的儲備,誅伐他的謀臣,權衡追擊的時機,是武事的“尚”。春季使他們違背農時,秋季騷擾他們的收穫,夏季割取他們的麥子,冬季使他們衣著單薄。春秋兩季要舒緩,冬夏兩季要急速。這是武事的“時”。長兵器勝短兵器,輕裝勝重負,理直勝理曲,人多勝人少,強大勝弱小,飽食勝飢餓,肅敬勝憤怒,先發勝後發,疾速勝遲緩,是武事的“勝” 。

追戎無恪,窮寇不格,力倦氣竭,乃易克,武之追也。既勝人,舉旗以號令,命吏禁掠,無取侵暴,爵位不謙,田宅不虧,各寧其親,民服如合,武之撫也。百姓鹹骨,偃兵興德,夷厥險阻,以毀其服,四方畏服,奄有天下,武之定也。(逸周書6武稱解)

[譯文]追擊敵人要謹慎,走投無路之敵不要攻擊,待他疲勞氣盡就容易制服,是武事的“追”。戰勝了敵人,舉令旗發號令,要官吏禁止搶劫,不得侵凌強暴民眾;不降低爵位,田土住宅不減損,各自安定親屬,民眾自然歸服。是武事的“撫”。普天下歸服以後。止息戰爭興辦文教,平掉險阻的工事,毀掉打仗的武器,四方敬畏服從,包有天下,是武事的“定”。】

qq允文解第七 q

(順民)【思靜振勝,允文維記。昭告周行,維旌所在。收武釋賄,無遷厥裡,官校屬職,因其百吏。公貨少多,振賜窮士,救瘠補病,賦均田布。命夫復服,用損憂恥,孤寡無告,獲厚鹹喜。鹹問外戚,書其所在,遷同氏姓,位之宗子。率用十五,綏用□安,教用顯允,若得父母。寬以政之,孰雲不聽,聽言靡悔,遵養時晦。晦明遂語,於時允武,死思復生,生思復所。(逸周書7允文解)

[譯文]想要安定並鞏固勝利,要用文德作為綱紀。安民告示到處張貼、懸掛。收繳武器,發放財物,不要讓百姓遷徙。文官武將接續原有職務,沿用所有小吏。官府所有財物,全都用來賑賜窮士,救濟貧窮病弱,做到徭役與田土均衡。讓大夫恢復其命服,以消除他們的憂傷與羞辱。使孤兒寡母無所求,眾人因收穫豐厚而皆大歡喜。尋訪所有的外戚,記下他們的住處。選擇同姓同氏者,立為各氏族的宗子。年十五以上作為服役的標準,成年男女都得以婚配。以光明誠實進行教育,百姓如同得到父母。用寬和辦法治理百姓,誰能不順從?順從而敢有悔恨,還會安守本分而供養糊塗君王。君王英明就會作教誡,在這時候還要進行武教。這樣,死了的也想再生,活著的想再任舊職。百姓知道不被拋棄,就會珍惜家居不遠離。做到上下和協,就沒有攻不下的敵人。

人知不棄,愛守正戶,上下和協,靡敵不下。執彼玉慓,以居其宇,庶民鹹畊,童壯無輔,無拂其取,通其疆土。民之望兵,若待父母。是故天下,一旦而定有四海。

[譯文]達官貴人手執玉器,住在他們的殿宇。老百姓人人耕種,老幼無有欺詐。不違揹他們的心意,國內通行無阻。民眾盼望我軍,如同等待父母。所以,天下一日就可平定,從而包有四海。】

  大武解第八

(決勝,善戰,舉兵)【武有六制:政、攻、侵、伐、搏、戰。善政不攻,善攻不侵,善侵不伐,善伐不搏,善搏不戰。

[譯文]打仗有七種成法:征伐、攻擊、侵入、討伐、佈陣、合戰、搏鬥。善於征伐的不攻擊,善於攻擊的不侵犯,善於侵犯的不討伐,善於討伐的不佈陣,善於佈陣的不交戰,善於交戰的不搏鬥,善於搏鬥的不吃敗仗。

政有四戚、五和;攻有四攻、五良;侵有四聚、三斂;伐有四時、三興;搏有三哀、四赦;戰有六厲、五衛、六庠、五虞。(逸周書8大武解)

[譯文]征伐有九種依靠,依靠有四戚、五和;攻擊有九種開啟,開啟有四凶、五良;侵犯有七種行為,行為有四聚、三斂;討伐有七個時機,時機有四時、三興;佈陣有七種成功,成功有三哀、四赦;交戰有十一種振奮,振奮有六勵、五衛;搏鬥有十一種賓客,賓客有六廣、五虞。

四戚:一內姓,二外婚,三友朋,四同裡。五和:一有天無惡,二有人無隙,三同好相固,四同惡相助,五遠窄不薄。此九者,政之因也。

[譯文]四戚是指:一同姓、二姻親、三友朋、四鄰里。五和是指:有收成而沒有災荒;二,有人才而沒有嫌隙;三,共同愛好而更見親密;四,共同厭惡的幫助除去;五,遠方之人不加輕視,這九種,是征伐的依靠。

(能因)四攻者,一攻天時,二攻地宜,三攻人德,四攻行利。五良:一取仁,二取知,三取勇,四取材,五取藝。

[譯文]四凶是:一,攻得天時者;二,攻得地利者;三,攻得人和,攻其武器精良者。五良是:一,取其仁人;二,取其智慧者;三,取其勇武者;四,取其有才能者;五,取其有技藝者。這九種,是攻擊的開啟。

(順民)四聚:一酌之以仁,二懷之以樂,三旁聚封人,四設圍以信。三斂:一男女比,二工次,三祗人死。此七者,侵之酌也。(逸周書8大武解)

[譯文]四取是:一,行之以仁德,二,以歡樂召引外人;三,廣取邊境上的人;四,以信用設圍。三斂是:一,男女婚配;二,百工有所歸;三,哀痛人的死喪。這七種,是入侵應採取的措施。 

  四時:一春違其農,二夏食其谷,三秋取其刈,四冬凍其葆。三興:一政以和時,三伐亂以治,三伐飢以飽。此七者,伐之機也。

[譯文]四時是:一,春季違揹他的農時;二,夏季食他的麥子;秋季割他的莊稼;四,冬季讓他受凍。三興是:一,以政通之時;二,以太平伐動亂;三,以糧足伐飢餓。這七種,是討伐的時機。

  四赦:一勝人必嬴,二取威信復,三人樂生身,四赦民所惡。此七者,搏之來也。六厲:一仁厲以行,二知厲以道,三武厲以勇,四師厲以士,五校正厲御,六射師厲伍。五衛:一明仁懷恕,二明知輔謀,三明武攝勇,四明材攝士,五明藝攝官。五虞:一鼓走疑,二備從來,三佐車舉旗,四採虞人謀,五後動扌然之。無競無害,有功無敗。(逸周書8大武解)

[譯文]三衰是:一哀糧食不足,二哀喪失人丁,三哀棄其親人。四赦是:一,放棄勝人必驕之心;二,去掉威嚴,讓兵士相信可以迴歸;三,人都喜歡活下去,應免除死罪;四,除掉百姓所厭惡的。這七種,是佈陣成功的保證。六勵是:一,仁人以品德激勵;二,智者以禮義激勵;三,武士以勇氣激勵;四,軍隊以勇士激勵;五,馬官激勵馭手;六,射師激勵步卒。五衛是:一,嘉明仁者使各懷恕己之心;二,嘉明智者使出謀劃策;三,嘉明威武者以約束勇力之人;四;嘉明有才能者以約束普通之人;五,嘉明技藝之士以約束其他工匠。這十一種是交戰時振奮士氣的方法。六廣是:一,廣明號令;二,廣明羞恥;三,廣明賞賜;四,廣明懲罰;五,廣磨兵器;六,力爭最後勝利。五虞是:一,擊鼓去疑;二,預備後繼部隊;三,副車舉旗嚮導;四,採納眾人計謀;五,後繼部隊緊跟在後。這十一種,是搏鬥的賓客。沒有競爭是禍害,有功勞就不會衰敗。】

大明武解第九qq

(義兵,用兵,決勝,胸懷)【畏嚴大武,曰維四方畏威,乃寧。天作武,修戎兵,以助義正違。順天行五官,官候厥政,謂有所亡。城郭溝渠,高厚是量。既踐戎野,備慎其殃,敬其嚴君,乃戰赦。十藝必明,加之以十因,靡敵不荒。陣若雲布,侵若風行,輕車翼衛,在戎二方。我師之窮,靡人不剛。(逸周書9大明武解)

[譯文]威武神聖的戰事。只有畏懼它的威嚴,四方才能安寧。上天安排武事,整治軍隊兵器,以匡扶正義矯正不義來順從天意。設五官,為其有失,五官當恪守其職。敵人的城牆護城河,要測量它的高度深度。已經進入敵人境要處處警戒可能發生的災禍。認真對待戰事,決定是戰還是不戰。十種作戰藝術要明白,再加上十種作戰的依靠,那就沒有敵人不敗逃的。佈陣要像行雲一樣密實,進攻要像風行一樣迅疾。戰車如羽翼護衛在中軍兩旁。即使我們的軍隊走到困境,也沒有人不勇武剛強。

十藝:一大援,二明從,三餘子,四長興,五伐人,六刑餘,七三疑,八閒書,九用少,十興怨。

[譯文]十藝是:一,告知外有大援;二,告知後有增隨;三,告知有庶子從軍;四,告知是為長久興盛;五,告知是討伐有罪;六,告知徒隸可立功贖罪;七,會使用三種疑兵之計;八,會使用反間之書;九,會指揮少而精的部隊;十,會給敵國製造怨恨。

十因:一樹仁,二勝欲,三賓客,四通旅,五親戚,六無告,七同事,八程巧,九□能,十利事。

[譯文]十因是:一,樹立仁德;二,戰勝私慾;三,使臣遊士;四,通旅商人;五,同姓姻親;六,孤人寡婦;七,共事同僚;八,合於法式的技巧;九,身懷技能之人;十,精良的器物。

  藝因伐用,是謂強轉,應天順時,時有寒暑,風雨飢疾,民乃不處,移散不敗,農乃商賈,委以淫樂,賂以美女。主人若杖,□至城下,高堙臨內,日夜不解。方陣並功,云何能御。雖易必敬,是謂明武。

[譯文]十藝、十因交互使用,這就叫有強大的輔助。要順應自然與季節,四季有寒有暑。遇上風災、水災、饑荒與疾病,百姓就會流離。如果百姓遷移流散不加制止,農民就會轉為商賈。把淫蕩的樂傳給他們,把美女送給他們。如果敵國君主拒不接受,就把軍隊開到他的城下。用高堙窺視城內,日夜都不放鬆。兩列隊伍一同進攻,他又如何抵擋?即使容易攻下,也一定要認真對待,這才叫做明武。

  城高難平,湮之以土,開之以走路,俄傳器櫓。因風行火障水,水下惠,用元元,文誨其寡。旁隧外權,墮城湮溪,老弱單處,其辯乃離。既克和服,使眾咸宜,竟其金革,是謂大夷。(逸周書9大明武解)

[譯文]城牆很高難於平視,就用土來填塞。把他們的逃路留出,手持兵器的士兵如蟻附壁地攻城。或順風放火用火攻,或障火決河用水攻。或從旁邊挖隧道,城外燃烽火,或拆毀城牆填塞護城河,讓他們的長輩與幼弱單獨居處,他們的計謀就不能完成。攻城之後,要柔和服人;役使民眾也要適當。仁愛地對待百姓,不欺侮他們的鰥寡。戰事到此終了,這樣才叫大夷。】

  小明武解第十 qq

(指武)凡攻之道,必得地勢,以順天時,觀之以今,稽之以古,攻其逆政,毀其地阻,立之五教,以惠其下。矜寡無告,實為之主。五教允中,枝葉代興。國為偽巧,後宮飾女,荒田逐獸,田獵之所,遊觀是崇,臺泉池在下,淫樂無既,百姓辛苦。上有困令,乃有極□,上困下騰,戎遷其野,敦行王法,濟用金鼓。降一列陣,無悗怒□。按道攻巷,無襲門戶。無受貨賂,攻用弓弩,上下禱祀,靡神不下,具行衝梯,振以長旗。懷戚思終,左右憤勇,無食六畜,無聚子女,群振若雷,造於城下,鼓行參呼,以正什伍。上有軒冕斧鉞,在下勝國若化,故曰明武。(逸周書10小明武解)

[譯文]凡是攻擊的方法,一定要佔據有利地形,而且要順應天時。還要學習今人,參考古人。要攻擊害人之政,如同毀壞關隘險阻。設立五教,以嘉惠他的下民。使鰥寡沒有告求,事實上就成了他們的主人。五教發展正常,其他善政就會相繼而興。在都邑施行奇巧,在後宮中打扮女人;荒蕪田地而追逐禽,作為畋獵之所;遊玩於高臺華屋,池水清流在其下;過度享樂休無止,老百姓只有含辛茹苦;上面有擾民的政令,下面就有痛苦的平民。在上者擾民下必動亂,軍隊就開到都邑的郊外。大行討伐有罪的王法,用武力去成就它。上下神靈一齊禱祀,所有神靈都來佑助。擊鼓助攻並加以呼號,用以整齊隊伍。上有軒冕賞有功,下有斧鉞誅違命。懷念親人而思戰事結束,大家都奮勇向前。全體振奮如同閃電,迅速攻到敵人城下。使用所有的衝車與雲梯,揮動號旗以作指揮。順著大道攻入街巷,攻擊只用弓箭、弩機。不要襲擊住戶,不要收受財物。投降於陣前的,不要粗暴對待。不殺食六畜,不取用婦女。這樣,強敵也會自然地歸順,所以叫做明武。

  大匡解第十一

(含垢,存憂)【維周王在酆,三年遭天之大荒,作《大匡》,以詔牧其方,三州之侯鹹率。王乃召冢卿、三老、三吏大夫、百執事之人,朝於大庭。問罷病之故,政事之失,刑罰之戾,哀樂之尤,賓客之盛,用度之費,及關市之徵,山林之匱,田宅之荒,溝渠之害,怠墮之過,驕頑之虐,水旱之災。曰:“不穀不德,政事不時,國家罷病,不能胥匡,二三子不尚助不穀,官考厥職,鄉問其人,因其耆老,及其總害,慎問其故,無隱乃情。”及某日以告於廟,有不用命,有常不赦。王既發命,八食不舉,百官質方,□不食饔。(逸周書11大匡解)

[譯文]周文王居程,第三年,遭受了大災荒,五穀不收,就作《大匡》以詔令治理他的領地。三州的諸侯都恭順之後,文王就召卿士、國老、三公、諸大夫及所有執事官在王宮前大院朝見,詢問疲病的緣由、政事的失誤、刑罰的乖違、哀樂的過度、宴饗的豐盛、用度的浪費,以及關市的稅收、山林的匱乏、田宅的荒蕪、溝渠的損壞、怠惰的過錯、驕頑的暴虐、水旱的災害。說道:“我無德行,政事不合時宜,致使國家疲病,不能相救。各位還不幫助我嗎?考察官員是否盡職,向人們瞭解各地情況。通過那些長者,掌握所有害民的人與事。詳細追問緣由,不得隱瞞那些真情,直到某一天報告到宮中。凡有不盡力的,將使用固有的刑罰,決不寬恕。” 文王發佈命令以後,入內宮,食不列鼎、不奏樂。百官仿效之,不再享用供給的熟食。

  及期日質明,王麻衣以朝,朝中無采衣。官考其職,鄉問其利,因謀其災,旁匡於眾,無敢有違。詰退驕頑,方收不服,慎惟怠墮,什伍相保,動勸遊居,事節說茂,農夫任戶,戶盡夫出。農廩分鄉,鄉命受糧,程課物徵,躬競比藏,藏不粥糴,糴不加均,賦灑其幣,鄉正保貸。成年不償,信誠匡之類,以輔殖財。財殖足食,克賦為徵,數口以食,食均有賦。

外食不贍,開關通糧,糧窮不轉,孤寡不廢。滯不轉留,戍城不留,□ 足以守,出旅分均,馳車送逝,旦夕運糧。於是告四方遊旅旁生,忻通所在,津濟道宿,所至如歸。幣租輕,乃作母,以行其子。易資貴賤,以均遊旅,使無滯。無粥熟,無室市,權內外,以立均,無蚤暮,閭次均行。均行眾從,積而勿□,以罰助均,無使之窮,平均無乏,利民不淫。無播蔬,無食種,以數度多少省用。祈而不賓祭,服漱不制。國不鄉射,樂不牆合。屋有補無作。資農不敗務。非公卿不賓,賓不過具。哭不留日,登降一等。庶人不獨,葬伍有植,送往迎來,亦如之。有不用命,有常不違。(逸周書11大匡解)

[譯文]到約定的朝見日早上,文王穿麻布衣服上朝,朝中沒有穿彩服的。對官員的任職進行了考察,瞭解了各地該辦的利民之事。就得想法賑救災荒。廣泛救助災民,官員不得違抗。查究清退驕頑兇殘的人,收捕放逐對抗不滿的人。謹慎地連繫那些怠惰的,使什伍自相擔保。感化勸勉遊手好閒的,把事情辦得合於節度,一年四季都順順當當。使農夫各自養家,家家男子都出門耕種。農夫的倉廩分設各地,各地自命農夫納糧。按規定徵收穀物,各自競相比賽積藏。藏糧不要買賣,買賣就不再均衡。佈散公家的錢幣,鄉正作借貸的擔保。豐年也不急於償還,真誠進行救助,便於輔助百姓生財。到了財生食足,能夠收取再作徵收。按人口供給食物,人人有食才可徵取賦稅

。外地食物不足,就開關賙濟糧食。糧食少的就不轉運,但孤寡不得拋棄。糧食多的不必留存.要轉運外鄉。邊城糧食不多,也不必多留,足夠眾人守城就行。派出眾人幫助勞動,趕著車子送回他們,不分早晚運送糧食。於是佈告四方:商旅當廣泛外出,愉快地交流貨物。坐船過渡,路上住宿,感到所至如歸。如果錢幣輕,就作大錢以代替小錢流行。物資交流,價格高低要公平,要使商務不停頓。不得出售熟食,不得暗中交易。衡量本地與外地物價,制定平均價格,做到早晚不分。鄰里勞役要均等,只有均等眾人才會順從。先屯積而不出售的,當罰沒而幫助均衡,不讓有的人淪為貧困。財物平均而不讓有人缺乏,取利於民也不得過分。不要捨棄蔬菜,不要吃掉種子。用數目計算物資的多少,節省用度。只祈禱,不祭祀。服裝洗舊不制新。車子不彩繪,人不食肉,馬不食谷。國內不舉辦鄉射,奏樂不得合奏。房舍只修補不新建,幫助農民而不危害農事。非公卿不用賓禮,宴饗不備辦過多食物。辦喪事不超過一天,喪祭規格都降一等。老百姓不單獨埋葬,每五戶做統一安置。送往迎來也同樣簡化。有不認真執行者,當用已定刑罰處置,決不違背。】

  程典解第十二

(王道,守慎,斬齊)維三月,既生魄,文王令六州之侯,奉勤於商。商王用宗讒,震怒無疆,諸侯不娛,逆諸文王。文王弗忍,乃作《程典》,以命三忠。曰:“餘體民,無小不敬,若毛在躬,拔之痛,無不省。政失患作,作而無備,死亡不誡,誡在往事,備必慎,備思地,思地慎制,思制慎人,思人慎德,德開,開乃無患。慎德必躬恕,恕以明德,德當天而慎下。下為上貸,力競以讓,讓德乃行。慎下必翼上,上中立而下比,爭省,和而順;攜乃爭,和乃比。比事無政,無政無選,無選民乃頑,頑乃害上。故選官以明訓,頑民乃順,慎守其教,小大有度,以備災寇。習其武誡,依其山川,通其舟車,利其守務。士大夫不雜於工商,士之子不知義,不可以長幼。工不族居,不足以給官;族不鄉別,不可以入惠。為上不明,為下不順無醜。輕其行,多其愚不知,慎地必為之圖,以舉其物,物其善惡。度其高下,利其陂溝,愛其農時,修其等列,務其土實。差其施賦,設得其宜,宜協其務,務應其趣。慎用必愛,工攻其材,商通其財,百物鳥獸魚鱉,無不順時。生穡省用,不濫其度,津不行火,藪林不伐,牛羊不盡齒不屠。

美不害用,用乃思慎,□備不敬,不意多□,用寡立親,用勝懷遠,遠格而邇安。於安思危,與始思終,於邇思備,於遠思近,與老思和,不備無違,無違嚴戒。”(逸周書12程典解)

[譯文]三月十五日,文王集合六州的諸侯要去服事商朝。商紂王聽信崇侯虎的讒言,憤怒不已。這就惹得諸侯不高興,就歸附於文王。文王不忍揹負商朝,就作《程典》,以之命令司徒、司馬、司空三吏。說道幫助我體察民情,不要因為事小而不重視。如同毛髮在身,拔它會痛,不得不仔細。政事失誤就有災難發生。發生災難而無準備,就會死亡,所以不能不警戒。用往事警戒將來,準備一定要謹慎。慎重對待土地之事,就要考慮到土地;慎重對待制度的事,就要考慮到制度;慎重對待人事,就要考慮到人。慎重對待道德,道德才能通達;道德通達,才沒有憂慮。慎重對待道德,必須親身實踐以己度人,以己度人可以明德。道德合乎法度而使下屬順從,下屬會成為上司的代理。大家盡力爭著謙讓,謙讓的美德就會流行。使下屬順從;必須上司要自重。上司無是非,下屬就結黨。消除爭鬥才會和順。鬧矛盾就有爭鬥,一團和氣就會結黨。結黨就無從治國,不治國就無從選拔賢才。無賢才,百姓就會兇頑,兇頑就會危害上司。

所以,選擇官吏要他們曉明訓教,頑民就會順從。謹慎地遵從教化,使尊卑貴賤有度,以防備天災外寇。協和他們的三族,穩定他們的四援,明確部伍的輪流候望,操練好他們的武備,保衛他們的山川,溝通他們的水陸交通,以便利於防務。士大夫不參與務工經商。商人資財不厚,工匠技藝不巧,農夫不盡力務農,便不能治理。士大夫之子不懂得義,就不能培養好下一代。工匠不集中居處,就不足以供給官府。族人不分屬各鄉,就不能使之和順。做上司的不明智,當下屬的不會順從,就不知恥醜,行為輕率,愚昧增多,十足無知。慎重對待土地,就必須畫成地圖,標明它的物產。察看土地的好壞,量出它的高低。利用好池塘水溝,珍惜那農事季節。制定土地的等次,致力於它的物產。區別土地的租賦,多少要制定得當。租賦得當以合於農民的耕種,耕種得順應他們的意願。謹慎所用,一定要珍惜。工匠治理手中的材料,商人交易他們的貨物,百物鳥獸魚鱉無不順時生長。生愛惜之心必節省財用,不會超過限度。草木滋生之時不放火,樹木成林不砍伐,牛羊齒牙不全不宰殺。土地盡其力就不求最美,美以不妨害使用為限度,使用權時就想到要謹慎。所有的準備都得認真,不要去想多多享用。財用少可安定親人,財用多可召來遠人。遠人到來,近處人就會安寧。
在安寧之時要想到危難,在開頭之時要想到終了,在靠近身時要想到防備,在遠方之時要想到近處,在年老之時要想到多動……不止這些啊,不要違背,要嚴加戒備。”

  程寤解第十三(亡)

(亡。今以《御覽》397、533及《類聚》所引補75字)

  文王安商,在酆。正月既生魄,太姒夢見商之庭產棘,小子發取周庭之梓樹於闕間,化為松柏棫柞。寤驚,以告文王。文王你召太子發,佔之於明堂。王及太子發並拜吉夢,受商之大命於皇天上帝。

  秦陰解第十四(亡)

  九政解第十五(亡)

  九開解第十六(亡)

  劉法解第十七(亡)

  文開解第十八(亡)

  文開解第十八(亡)

  保開解第十九(亡)

  八繁解第二十(亡)

卷三

  酆保解第二十一

(歸心,保終,廣德,興亡,權謀)【維二十三祀,庚子朔,九州之侯,鹹格於周,王在酆,昧爽,立於少庭。王告周公旦曰:“嗚呼,諸侯鹹格來慶,辛苦役周,吾何保守,何用行?”

[譯文]文王受命的十三年庚子朔日,各地諸侯都來到周地。武王在豐邑,黎明時候,立在後庭。武王求問周公旦說:“唉呀!諸侯都來慶賀,’大家都苦受商王的役使,我們當怎樣保國守土,用什麼辦法呢?”

旦拜手稽首曰:“商無無道,棄德刑範,欺侮群臣,辛苦百姓,忍辱諸侯,莫大之綱,福其亡,亡人惟庸。王其祀德純禮,明允無二,卑位柔色,金聲以合之。”(逸周書21酆保解)

[譯文]周公旦行叩拜之禮,說道:“商王無道,拋棄道德,違背法度,欺侮群臣,辛苦百姓,殘忍並侮辱諸侯,只任用逃犯,讓莫大的福份亡失。大王要重祭祀,使道德純正禮儀周到,誠信不二,以謙恭的心意、柔和的容貌、嚴肅的態度,團結上下內外之人。

  王乃命三公九卿及百姓之人,曰:“恭敬齊潔,鹹格而祀於上帝。”商饋始於王,因饗諸侯。重禮生存吏,出送於郊,樹昏於崇,內備五祥、六衛、七厲、十敗、四葛,外用四蠹、五落、六冗、七惡。

[譯文]武王就命令三公、九卿及眾貴族,說:“你們要恭敬整潔,都來祭祀上帝。”祭祀完畢,分賞祭物從武王開始。接著武王宴饗諸侯,隆重招待隨從,送他們到豐邑郊外,並在崇墟立了一塊石碑。碑內面刻有五祥、七厲、十敗、四葛,外面刻的是四蠹、五落、六容、七惡。

五祥:一君選擇,二官得度,三務不捨,四不行賂,五察民困。六衛:一明仁懷恕,二明照設謀,三明戒攝勇,四明才攝士,五明德攝官,六明命攝政。七厲,一翼勤厲務,二動正厲民,三靜兆厲武,四翼藝厲物,五翼言厲復,六翼敬厲眾,七翼厲道。十敗:一佞人敗樸,二諂言毀積,三陰資自舉,四女貨速禍,五比黨不揀,六佞說鬻獄,七神龜敗卜,八賓祭推谷,九忿言自辱,十異姓亂族。四葛:一葛其農時不移,二費其土慮不化,三正賞罰、獄無矜奇,四葛其戎謀,族乃不罰。(逸周書21酆保解)

[譯文]五祥是:一,君王選用賢能;二,官吏得其法度;三,農事不廢;四,不行賄賂;五,體察民眾疾苦。六衛是:一,表彰仁人使眾人各懷恕心;二,表彰智者以掌握謀士;三,表彰武士以控制有勇力之人;四,表彰有才有能以掌握普通士人;五,表彰道德高尚者以控制百官;六,表彰維護教令者以掌握國政。七厲是:一,輔助勤勞者以勉勵勞作;二,減少賦稅以勸勵民眾;三,安定百姓以勸勵武事;四,輔助有藝技者以激勵百工;五,讚賞誓言以激勵實踐;六,讚賞恭敬有禮以勸勵眾人仿效;七,讚賞智謀以激勵行動。十敗是;一,佞人敗壞淳樸;二,諂媚之言毀壞好行為;三,誚以自薦;四,美色召來禍患;五,朋比結黨不知所擇;六,亂了刑獄;七,迷信龜卜反敗壞占卜;八,臨事求善反有、祭祀;九,說氣話必自辱;十,親異姓必亂本族。四葛是:一,敬重農事,不改易農時;二,耗費地力,擔心稼;三,賞罰公正,獄訟沒有奸邪;四,認真保守武事機密,氏族才不遭受損失。

(權謀)四蠹:一美好怪奇以治之,三淫言流說以服之,三群巧仍興以力之,四神巫靈寵以惑之。五落:一示吾貞以移其名,二微降霜雪以取松柏,三信蟜萌莫能安宅,四厚其禱巫,其謀乃獲,五流德飄枉,以明其惡。

六容:一遊言,二行商工,三軍旅之庸,四外風之所揚,五困失而亡,作事應時,時乃喪,六厚使以往來其所藏。七惡:一以物角兵,二令美其前而厚其傷,三閒於大國,安得吉凶,四交其所親,靜之以物,則以流其身,五率諸侯以朝賢人,而己猶不往,六令之有求遂以生尤,七見親所親,勿與深謀,命友人疑。”

[譯文]四蠹是:一,用美男好女、異寶奇珍去誘惑他;二,造出巧語流言讓他相信;三,利用工匠不斷修造以勞累他;四,讓巫師神靈去蠱惑他。五落是:一,顯示我的忠正,以改變原有的稱謂;二,略施威猛以顯出君子的德行;四,信任小人,沒有人能夠安居;四,厚賂巫師,就能獲取他們的計謀;五,正直者流失遭貶,邪曲者扶搖而上,以表明他們的邪惡。六容是:一容遊說之言,二容來往的商旅工匠,三容軍旅所用之物,四容從外地傳入的謠言,五容因犯過失而出逃的人,六容帶出重禮而換回珍藏。七惡是:一,借小事而交兵打仗;二,表面謙恭而後重加傷譬;三,夾在大國之間,禍福決於大國;四,結交他的親近,謀取他處事的法則,使他沉溺於聲色;五,勸諸侯朝拜賢人,自己則不前往;六,讓他們有求於我,於是生出過失;七,看到親近那些應當親近的人,不與他們深談,使友邦之君生疑。

  旦拜曰:“嗚呼,王孫其尊天下,適無見過,過適無好,自益以明而跡。嗚呼,敬哉!視無祥、六衛、七厲、十敗、四葛,不修國乃不固,務週四蠹、五落、六容、七惡,不使不允,不率不緩,反以自薄。嗚呼,深念之哉!重維之哉!不深乃權不重,從權乃微,不從乃潰,潰不可復,戒後人其用汝謀。”王曰:“允哉!”

[譯文]周公旦拜手道:“啊呀!王孫要受天下人敬重了!不要遭人指責,不要喜好誇耀自己以顯明你的行跡。啊呀,慎重啊!看那五祥、六衛、七厲、十敗、四葛不修治的,國家就不穩固。務必要遍行四蠹、五落、六容、七惡。作事要順應時機,不順應或順應不當,時機就會喪失。不遵循四蠹五落六容七惡,就不能安定,反而會削弱自己。啊呀!要深深思念啊,要反覆考慮啊。不深思就權力不重。順從權勢能得到安慰,不順從權勢則民眾潰散。一旦潰散就不能恢復。”武王說:“善哉!就採用你的謀略。”】

  大開解第二十二

(保終)維王二月,既生魄,王在酆,立於少庭,兆墓九開,開厥後人。八儆、王戒。八儆:一□旦於開,二躬修九過,三族修九禁,四無競維義,五習用九教,六□用守備,七足用九利,八寧用懷□。五戒:一祗用謀宗,二經內戒工,三無遠親戚,四雕無薄□,五禱無憂玉,及為人盡不足。王拜儆無後人,謀競不可以藏,戒後人其用汝謀,維宿不悉,日不足。(逸周書22大開解)

[譯文]在二月朔日這天,文王在豐,立於後庭。臣兆以《九開》之書向文王獻計,藉以啟導後人八儆、五戒。八儆是:一,人的誠懇在於啟導;二,自身要遠離九過;三,宗族要遠離九禁;四,不競爭於義;五,以九教為習俗;六,以守備求安寧;七,以九利求豐足;八,以懷柔求和平。五戒是:一,恭敬地採用宗主計謀;二,辦好內政要警惕女人參與;三,不疏遠宗族弟兄;四,雕刻不要使器物太薄;五,祈禱不得吝惜玉器。文王回拜說:“告誡我們的後人,圖謀競爭沒有好結果。提示後人用你的謀略,日夜都不忘。”

  小開解第二十三

(廣德,修德,成人)【維三十有五祀,王唸曰:“□所□,正月丙子,拜望食無時,汝開後嗣,謀曰:嗚呼,於來,後之人,餘聞在昔,曰明明非常維德,曰為明食無時。汝夜何修非躬,何慎非言,何擇非德。嗚呼,敬之哉。汝恭聞不命,賈粥不讎,謀念之哉。不索禍招,無曰不免不庸不茂不次,人災不謀,迷棄非人。(逸周書21酆保解)

[譯文]在文王三十五年正月十五丙子日,發生了月食,君臣祭拜。文王心有所思,說道:各位士人,你們要啟導後人的思想。要這樣說:啊呀,後世的入啊!我聽前人說,“大明是不固定的,只有道德才真正叫明。”發生月食了,你們為什麼每天不修養你們自身,為什麼不謹慎你們的言語,為什麼不選擇你們的德行?啊呀,要慎重啊!你們要恭敬地聽從天命。商賈賣不出貨物,就要反省自己了。如不思考必招災禍。不要說不免災就不用功,不努力就不能安定。不考慮避免災禍,就會迷惑而被拋棄,淪為非人。

  “朕聞用人不以謀說,說惡謟言,色不知適,適不知謀,謀洩,汝躬不允。嗚呼,敬之哉,後之人。朕聞曰:謀有共軵如乃而舍人之好。佚而無窮、貴而不傲、富而不驕、兩而不爭、聞而不遙、遙而不絕、窮而不匱者,鮮矣。汝辯斯何鄉非翼,維有其枳,枳亡重大,害小不堪柯引,維德之用,用皆在國,謀大,鮮無害。

[譯文]我聽說用人不憑他的計謀與言辭,言辭最厭惡虛假。待人不知是否合宜,合宜了又不會思考,思考失當,你們自身必有過失。啊呀,要慎重啊,後世的人們。我聽說:計謀要是有人共同推動,就如你在家(那麼輕鬆)。人喜歡逸樂而又有所節制,地位高而又不傲慢,富有而不驕奢,與同輩相處而不爭勝好強,有名理而不飄飄然,被疏遠而不絕交友人,遭困窮而不頹唐,這種人很少啊。你們的計謀為何不想到那邊翼之處?如同那些樹枝,樹枝不能多,且大枝害小枝,又經不起斧頭砍伐。國家只重用有道德的人,而且都用於國家。你們計謀大事,計謀得好,國家就無危害。

  “嗚呼!汝何敬非時,何擇非德,德枳維大人,大人枳維公,公枳維卿,卿枳維大夫,大夫枳維士。登登皇皇,君枳維國,國枳維都,都枳維邑,邑枳維家,家枳維於無疆。動有三極,用有九因,因有四戚、五私。極:明與與,有畏勸,汝何畏非義,何畏非世,何勸非樂,謀獲三極,無疆動獲。九因:無限務用三德,順攻奸 □,言彼翼翼,在意,仞時德。春育素草肅疏數滿,夏育長美,柯華務水潦,秋初藝不節落,冬大劉,倍信,何謀本□,時歲至天視。

[譯文]啊呀!你們為何不珍惜那時機,為何不選擇那道德?道德的輔佐為諸侯,諸侯的輔佐為公,公的輔佐為卿,卿的輔佐為大夫,大夫的輔佐為士,又多又美啊!君王的輔佐為國,國的輔佐為都,都的輔佐為邑,邑的輔佐為家,家的輔佐是無止境的上進心。舉大事有三極,辦小事有九因,九因含四戚五和。三極明則值得敬重,可你們只知有畏懼與勸勉。為何只看重那些禮義?為何畏懼那世道?為何勸勉那享樂?謀大事得到三極就無止境,辦小事得到九因就無阻礙。盡力利用三極,順勢攻擊奸邪。那敬重之情在心,就會充實這個道德。春季養生,百草出土,遍地皆是;夏季養長,花枝茂美;秋季成才,常發水澇;冬季大殺,樹節枯落。違背規律,何以成謀?依照那歲時規律行事,符合上天的昭示。

“嗚呼,汝何監非時,何務非德,何興非因,何用非極。維周於民,人謀競,不可以後戒,後戒宿,不悉日,不足。”(逸周書21酆保解)

[譯文]啊呀!你們何不觀察那歲時,何不修養那道德,何不光大那九因,何不利用那三極?要遍告民眾;圖謀爭鬥,不得善果。反覆告戒後人,要夜以繼日地努力。】

  文儆解第二十四

(愛本,去利,利民)維文王告夢,懼後嗣之無保,庚辰詔太子發曰:“汝敬之哉!民物多變,民何鄉非利,利維生痛,痛維生樂,樂維生禮,禮維生義,義維生仁。嗚呼,敬之哉!民之適敗,上察下遂信,何鄉非私,私維生抗,抗維生奪,奪維生亂,亂維生亡,亡維生死。嗚呼,敬之哉!汝慎守勿失,以詔有司,夙夜勿忘,若民之向引。汝何慎非遂,遂時不遠,非本非標,非微非煇壤非壤,不高水,非水不流。嗚呼,敬之哉!倍本者槁。汝何葆非監,不維一保監順時,維周於民之適,敗無有時,盍後戒,後戒謀,念勿擇。”(逸周書24文儆解)

[譯文]文王告訴左右之人,連做夢都擔心後嗣不能守住基業。庚辰這天,教誨太子發說:“你要警戒啊!百姓的情性多變。百姓為何趨向那有利之處?趨利有害則生苦痛,知苦痛則知足而樂,活得快:樂則能守禮節,守禮節則會處事合宜,會處事則待人必好。啊呀,警惕啊。民眾會亂來,在上者細察下面才有誠實。為什麼嚮往那私利?謀私利必生對抗,相對抗就生劫奪,相劫奪就生動亂,動亂就生逃離,逃離必生死亡。啊呀,警惕啊。你要慎守不要丟失,命令各級官吏,早晚不要忘記,要像百姓的嚮導。你為何謹慎你的行為?行動的時機並不遙遠。沒有根本就沒有末梢,沒有微亮就沒有光輝。土,沒有土就不再增高;水,沒有水就不流淌。啊呀,警惕啊。背離根本的就枯槁。你為何保住那根本的堅固?不只是一個固住根本順應時機,還要懂得民眾會亂來,沒有法控制。後戒啊後戒,要反覆考慮,不要厭倦!”

  文傳解第二十五

(利民,民心,恭敬,足民)【文王受命之九年,時維暮春,在鄗召太子發曰:“嗚呼!我身老矣,吾語汝。我所保與我所守,傳之子孫。

吾厚德而廣惠,忠信而志愛,人君之行。不為驕侈,不為泰靡,不淫於美,括柱茅茨,為民愛費。山林非時,不升斤斧,以成草木之長,川澤非時,不入網罟,以成魚鱉之長。不(鹿弭)不卵,以成鳥獸之長,畋漁以時,童不夭胎,馬不馳騖,土不失宜。土可犯材,可蓄潤溼,不穀樹之竹葦莞蒲,礫石不可谷,樹之葛木,以為絺綌,以為材用。(逸周書25文傳解)

[譯文]文王受命的第九年,時在暮春三月,文王在鎬京,告戒太子姬發說:“啊呀,我年紀老了。我告訴你我所保持與我所堅守的,你把它傳給子孫。吾厚德廣施,忠信慈愛,這是人君的行為。不做驕縱奢侈之事,不做過分浪費的事,不貪戀於華美,柱子刮皮不加雕飾,屋頂用茅草覆蓋,為百姓珍惜費用。山林不到季節不舉斧子,以成就草木的生長;河流湖泊不到;季節不下漁網,以成就魚鱉的生長;不吃鳥卵不吃幼獸,以成就鳥獸的生長。打獵有季節,不殺小羊,不殺懷胎的羊。牛犢不拉車,馬駒不驅趕奔跑。土地不失其所宜,萬物不失其本性,天下不失其時令。泥土可以作陶範,材木可以積蓄。低溼地不能種穀,就種上竹子、蘆葦、水蔥、香蒲;礫石地不能種穀,就種上葛藤與樹木。用以織葛布、為材用。

   “故凡土地之間者,勝任裁之,併為民利。是魚鱉歸其泉,鳥歸其林,孤寡辛苦,鹹賴其生,以遂其材。工匠以為其器,百物以平其利,商賈以通其貨。工不失其務,農不失其時,是謂和德。土多民少,非其土也。土少人多,非其人也。是故土多發政,以漕四方,四方流之。土少安帑,而外其務方輸。《夏箴》曰:中不容利,民乃外次。《開望》曰:土廣無守,可襲伐;土狹無食,可圍竭。二禍之來,不稱之災。天有四殃,水旱饑荒,其至無時,非務積聚,何以備之。《夏箴》曰:小人無兼年之食,遇天飢,妻子非其有也。大夫無兼年之食,遇天飢,臣妾輿馬非其有也。戒之哉!弗思弗行,至無日矣。(逸周書25文傳解)

[譯文]“所以凡是閒空的土地,聖人都治理它,全都為民眾謀利。因此,魚類都養在水裡,鳥獸歸入山林。孤寡困苦的人,都靠它為生。山林得以長成林木,工匠得以製成器物;百業得以均其利益,商賈得以流通貨物;百工不失掉職業,農夫不失掉農時,這叫做和德。土地多百姓少,土地就不是他的土地了。土地少百姓多姓就不是他的百姓了。因此,土地多,就發佈政令以達四方,四方之人流入;土地少,就讓百姓安好家室到外地勞作,向四鄰輸入。

《夏箴》裡說:‘國內不能容納利益,百姓就到外地居住。’《開望》裡說:‘土地寬廣無人防守的,可以襲擊討伐;土地狹小沒有糧食的,可以圍困待其枯竭。兩種禍患的發生,都是土地與百姓多少不相稱的災難。’天有四種災禍:水災、旱災、饑年、荒年。災禍的到來沒有固定時間。如果不從事積蓄,用什麼來防備它?《夏箴》裡說:‘平民百姓沒有夠吃兩年的糧,遇上饑荒,妻子兒女就不屬他所有了;大夫沒有夠吃兩年的糧,遇上饑荒,奴隸侍妾以及車馬就不屬他所有了。國家沒有夠吃兩年的糧,遇上饑荒,百姓就不屬它所有了。’警惕啊,不思考不實行,災禍臨頭就不遠了。

  “不明開塞禁舍者,其如天下何。各修其學而尊其名,聖人制之。故諸橫生盡以養從,從生盡以養一丈夫。無殺夭胎,無伐不成材,無墮四時。如此者十年,有十年之積者王;有五年之積者霸,無一年之積者亡。生十殺一者,物十重,生一殺十者,物頓空。十重者王,頓空者亡。(逸周書25文傳解)

[譯文]明白以上開放、關閉、禁止、施捨道理的人,他奪取天下就如演化一般的快;不明白開放、關閉、禁止、施捨道理的人,他失去天下也如演化一般的快。人人各自習其所學,而且看重自己的名分,聖人利用他們。所以萬物全都可以養育人,人人都得以奉養天子。不殺懷胎母獸,不砍未成材的樹木。不錯過農事季節

。像這樣下去十年,有十年積蓄的為王,有五年積蓄的稱霸,沒有一年積蓄的滅亡。生十個殺一個的,用物會堆積十層;生十個殺十個的,用物會頓時空虛。堆積十層的為王,頓時空虛的滅亡。

(民心)“兵強勝人,人強勝天,能制其有者,則能制人之有。令行禁止,王始。出一曰神明,出二曰分光,出三曰無適異,出四曰無適與。無適與者亡。”(逸周書25文傳解)

[譯文]兵力強就戰勝別人,人心強能戰勝自然。能控制自己所有的就能控制別人所有,不能控制自己所有的別人就控制它。令行禁止,是為王的開端。出令專一叫神明,政出二臣叫分光,政令三出叫無適異,政令四出叫無所適從。臣民無所適從的必滅亡。”】

  柔武解第二十六

(王道,長久,興亡)【維王元祀一月,既生魄,王召周公旦曰:“嗚呼,維在王考之緒功,維周禁五戎,五戎不禁,厥民乃淫。一曰土觀幸時,政匱不疑;二曰獄讎刑蔽,奸吏濟貸;三曰聲樂□□,飾女滅德;四曰維勢是輔,維禱是怙;五曰盤遊安居,枝葉維落。五者不距,自生戎旅。(逸周書26柔武解)

[譯文]武王元年正月十五,武王告訴周公說:“啊呀!考察先父文王的業績,是他普遍禁止了五戎。五戎不禁止,那些百姓就會變得邪惡。一是興土木築遊觀,僥倖於閒日,賦稅匱乏也不憂慮;二是讓仇人繫獄,用刑于敝弱,贓官受賄;三是縱情歌舞以損其心志,貪戀美色以滅身性;四是隻依附權勢,只依靠祈禱;五是遊手好閒無所事事,臣民解體。’這五戎不禁絕,自會生出軍旅之禍。

  “故必以德為本,以義為術,以信為動,以成為新,以決為計,以節為勝。務在審時,紀綱為序,和均□裡以匡辛苦。見寇□戚,靡適無□。勝國若化,不動金鼓,善戰不鬥。故曰柔武,四方無拂,奄有天下。

[譯文]“所以必須以仁德為根本,禮義為措施,以守信為行動,以成功為目標,以決斷為謀慮,以度為勝利。致力於審時度勢,以法紀為次第。和協均衡鄰里,以助貧窮。賊寇見此必膽怯,任何敵人可攻下。戰勝他國如演化般抉,不需動用軍隊。善戰的不需搏鬥,所以叫柔武。四方沒有違抗,包有整個天下。”】

大開武解第二十七

{(民心,利民)【維王一祀二月,王在酆,密命。訪於周公旦,曰:“嗚呼!餘夙夜維商,密不顯,誰知。告歲之有秋。今餘不獲其落,若何?”周公曰:“茲在德,敬在周,其維天命,王其敬命。遠戚無十,和無再失,維明德無佚。佚不可還,維文考恪勤,戰戰何敬,何好何惡,時不敬,殆哉!”

[譯文]武王元年二月,武王在豐邑。暗地裡詢問周公說:“啊呀!我日夜在想滅商之事,保密而不公開,諸侯有誰響應呢?如同莊稼成熟季節,現在我不去收割,顆粒落地怎麼辦?”周公說:“這就在敬重道德。周的存在,那是天命,大王要敬重天命。遠近諸侯都不得罪,已和好的不再失去。要想到修明道德不圖安逸,圖安逸就不可逆轉。要想到先父文王勤懇謹慎的樣子,想到他敬重什麼、愛好什麼、厭惡什麼。這些方面不予重視,就危險了。”

  王拜曰:“允哉!餘聞國有四戚、五和、七失、九因、十淫。非不敬,不知。今而言維格,餘非廢善以自塞,維明戒是祗。”(逸周書27大開武解)

[譯文]武王行禮道:“好啊!我聽說國家有四戚、五和、七失、九因、十淫,並非不重視,只是不明白。如今你講的都是格言,我不會廢棄善言而自我滿足,我只敬重你的明戒。”

周公拜曰:“茲順天,天降寤於程,程降因於商。商今生葛,葛右有周。維王其明用老和之言,言孰敢不格。四戚:一內同外,二外婚姻,三官同師,四哀同勞。五和:一有天維國,二有地維義,三同好維樂,四同惡維哀,五遠方不爭。七失:一離在廢,二廢在祗,三比在門,四諂在內,五私在外,六私在公,七公不違。九因:一神有不饗,二德有不守,三才有不官,四事有不均,五兩有必爭,六富有別,七貪有匱,八好有遂,九敵有勝。

[譯文]周公行禮道:“這樣就順從了天意。上天曾在程邑降夢於太姒,程邑降夢是由於商之將亡。現在商庭果真生了葛藤,生葛藤,是上天佑助周人。只要大王英明,能用《開和》中的話,採用那些話,諸侯誰敢不來?四戚是:一,親近國內的同姓;二,親近國外的姻親;三,任用同出師門的人為官;四,哀憐與自己共同勞作過的人。五和是:一,得天助則有德;二,得地利則有義;三,有共同愛好就高興;四,有共同厭惡就哀傷;五,與遠方人不爭鬥。

七失是:一,所設立的正是該廢棄的;二,所廢棄的正是當敬重的;三,結黨在家門;四,諂諛之人在朝內;五,有外寵,假公濟私;七,公物不愛護。九因:一,神靈不祭祀;二,道德不遵守;三,才能之士不任用;四,力役之事不均等;五,勢均力敵者相爭鬥;六,富人背離;七,窮人逃亡;八,私慾得以滿足;九,敵人爭強好勝。

(取下,善政)十淫:一淫政破國,動不時,民不保;二淫好破義,言不協,民乃不和;三淫樂破德,德不純,民乃失常;四淫動破醜,醜不足,民乃不讓;五淫中破禮,禮不同,民乃不協;六淫採破服,服不度,民乃不順;七淫文破典,典不式教,民乃不類;八淫權破故,故不法,官民乃無法;九淫貸破職,百官令不承;十淫巧破用,用不足,百意不成。嗚呼,十淫不違,危哉!今商維茲,其唯第茲命不承,殆哉!若人之有政令,廢令無赦。乃廢天之命,訖文考之功緒,忍民之苦,不祥。若農之服田務耕而不耨,維草其宅,既秋而不獲,維禽其饗之,人而獲飢,雲誰哀之。”(逸周書27大開武解)

[譯文]“十淫是:一,頻繁的賦稅徭役破國家。役使百姓不分季節,百姓就會流失。二,過度的嗜好破義。義不協洽,百姓就不和睦。三,過度的享樂敗壞道德。道德不純正,百姓就失去常態。四,舉止過分敗壞廉恥。廉恥不足,百姓就不謙讓。五,過分講求禮儀則壞了禮儀。禮儀不一,百姓就不合洽。六,穿戴過分鮮豔有損服飾。服飾不合法度,百姓就不順從。七,過於華麗的文字有害典籍。典籍不能用於教化,百姓就不善良。八,過分的權勢壞了制度。制度不能規範官吏,百姓就沒有法規。九,過多的代職有損於正職。[正職沒有權威],百官號令就不被接受。十,過度的工巧消耗財用。財用不足,百事不成。啊呀!

十淫不去,就危險了。如今商朝人正是這樣,那是要取代它啊。這是上天之命,不承受的話,危險啊!如同人有政令,廢棄政令就不可赦免,何況廢棄上天之命?終止先父文王的功業,忍看百姓受苦,不吉利。如同農夫種田,從事耕作而不鋤草,任草長在莊稼地,莊稼已經成熟而不去收穫,任禽獸去吃它,人卻受到飢餓,叫誰去可憐他?”

  王拜曰:“格乃言。嗚呼,夙夜戰戰,何畏非道,何惡非是。不敬,殆哉!”(逸周書27大開武解)

[譯文]武王行禮道:“你的話太好了!啊呀!我得日夜謹慎,何必懼那法則,何必厭惡那世道?我不重視這些,就危險了。】

  小開武解第二十八

(民心,利民)【維王二祀一月,既生魄,王召周公旦曰:“嗚呼,餘夙夜忌商,不知道極,敬聽以勤天命。”

[譯文]二年正月十五,武王告訴周公旦說:“我日夜都痛恨商朝,怎麼才好。我敬聽你的,當為天下盡力。”

周公拜手稽首曰:“在我文考,順明三極,躬是四察,循用五行,戒視七順,順道九紀。三極既明,五行乃常,四祭既是,七順乃辨,明勢天道,九紀鹹當,順德以謀,罔惟不行。(逸周書28小開武解)

[譯文]周公作揖叩頭道:“從前先父文王,順應通曉三極,親自端正四察,遵循運用五行,警戒看待七順,順勢依照九紀。三極已明,五行就固定;四察已端正,七順就分明;懂得依照自然規律,九紀就全都得當。順應道德謀事,想到的無有不成。

三極:一維天九星,二維地九州,三維人四左。四察,一目察維極,二耳察維聲,三口察維言,四心察維念。五行:一黑位水,二赤位火,三蒼位木,四白位金,五黃位土。七順:一順天得時,二順地得助,三順年得和,四順利財足,五順得助明,六順仁無失,七順道有功。九紀:一辰以紀日,二宿以紀月,三日以紀德,四月以紀刑,五春以紀生,六夏以紀長,七秋以紀殺,八冬以紀藏,九歲以紀終。時候天視,可監時,時不失以知吉凶。”

[譯文]“三極是:一,天有九星;二,地有九州;三,人有四佐。四察是:一,眼睛察的是顏色;二,耳朵察的是聲音;三,嘴裡察的是言語;四,心裡察的是意念。五行是:一,黑色屬水;二,紅色屬火;三,青色屬木;四,白色屬金;五,黃色屬土。七順是:一,順應自然得天時;二,順應地利得地助;三,順應民心得安寧;四,順應利益財用足;五,順應道德助手明;六,順應仁義無過錯;七,順應天道必成功。

九紀是:一,時辰紀日;二,列宿紀月;三,太陽顯示有德;四,月亮顯示刑殺;五,春季顯示出生;六,夏季顯示成長;七,秋季顯現肅殺;八,冬季顯示收藏;九,歲末顯示終結。季節物候是上天所示,應當看清楚。這些方面無過錯,便可預知吉凶。”

王拜曰:“允哉!餘聞在昔,訓典中規,非使罔有恪言,日正餘不足。”(逸周書28小開武解)

[譯文]武王行禮道:“好啊!我聽說從前,訓典都合於法規。要不有你這番話,就沒有格言能每天修正我的不足。”】}

  寶典解第二十九

(王道,聖德,守慎)【維王三祀二月丙辰朔,王在鄗,召周公旦曰:“嗚呼,敬哉!朕聞曰:何修非躬,躬有四位、九德。何擇非人,人有十奸。何一本謀,謀有十散,不圉我哉。何慎非言,言有三信,信以生寶,寶以貴物,物周為器。美好寶物無常,維其所貴信,無不行。行之以神,振之以寶,順之以事,明眾以備,改□以庸,庶格懷患。

[譯文]成王親政三年二月丙辰朔日,成王見周公旦。周公說:“啊呀!要重視啊!我聽說:為何不修養自身?因為人身有四位、九德。對人為何不加選擇?因為人有十奸。為何不完善那計謀?因為謀有十散,謀散就不能約束我了。為何不謹慎地說話?因為言語有三信。

信可以生寶,寶可以貴物,物品皆可做器用。美好的寶物並不固定,僅在於它被人看重,信用它就無處不行。按規律去實行,用寶物去振奮,用事實去順應,以完備告知民眾,按用途攻治它。這樣,眾人都會來歸,而且心懷感激。

四位,一曰定,二曰正,三曰靜,四曰敬,敬位丕哉,靜乃時非,正位不廢,定得安宅。九德:一孝子畏哉,乃不亂謀;二悌,悌乃知序,序乃倫,倫不騰上,上乃不崩;三慈惠知長幼,知長幼,樂養老;四忠恕,是謂四儀。風言大極,意定不移;五中正,是謂權斷,補損知選;六恭遜,是謂容德,以法從權,安上無慝;七寬弘,是謂寬宇準德以義,樂獲順嘏;八溫直,是謂明德,喜怒不隙,主人乃服;九兼符,是謂明刑,惠而能忍,尊天大經。九德廣備,次世有聲。(逸周書29寶典解)

[譯文]“四位所指:一是定居,二是正直,三是安靜,四是恭敬。恭敬一位為大為首,安靜就是其次,正直一位不失去,定居一位才能安家。九德所指:一是孝:兒輩畏懼制裁,就沒有不順父母之心。二是悌:兄弟友善就知次序,有次序才有倫理;倫理不錯亂,在上者就不會低下。三是慈惠:慈惠才知養幼;知道養幼,就樂於養老。四是忠恕:這是說自己的儀度;即使流言盛行,也堅定不移。五是中正不偏:說的是權衡裁斷,或補或損知道選擇。六是恭敬謙遜:這是說有容有德;按法度去服從權力,主上安穩,無作惡行為。七是寬弘:這是說要寬弘大量;德為準則,義為依據,樂於獲得大福。八是溫和正直:這是說彰明道德;或喜或怒都不生嫌隙,主人才會重用。九是廉武:這是說的昭示刑法;惠愛而能容忍,這是尊敬上天的大道。九德全面具備,世世代代都有好名聲。

(損益)十奸:一窮□幹靜,二酒行幹理,三辯惠幹知,四移潔幹清,五死勇幹武,六展允幹信,七比譽幹讓,八阿眾幹名,九專愚乾果,事愎孤幹貞。

[譯文]“十奸是:一,清平居處傷清靜;二,酗酒行事傷正理;三,顯示聰明傷智慧;四,過分乾淨傷清潔;五,拼死顯勇傷武事;六,展示忠誠傷誠信;七,計較名譽傷謙讓;八,迎合眾人傷名節;九,愚而自專傷成功;十,自信而孤立傷堅貞。

(身修)十散:一廢□□,□□行乃洩;□□□□,□□□□;三淺薄閒瞞,其謀乃獲;四說咷輕意,乃傷營立;五行恕而不願,弗憂其圖;六極言不度,其謀乃費;七以親為疏,其謀乃虛;八新私慮適,百事乃僻;九愚而自信,不知所守;十不釋太約,見利忘親。(逸周書29寶典解)

[譯文]“十散是:一,廢棄口口,他的行動就會洩露;二,口口口口,口口口口;三,考慮膚淺保密不嚴,他的計謀就會失誤;四,馬虎大意,就傷害所經營所置立;五,不能以己度人,就不能深入考慮他的計謀;六,說過頭話而沒有節制,他的計謀必有違事理;七,把親近的人當外人,他的計謀就會落空;八,心有私念而想把事辦妥,結果百事都會偏離;九,愚蠢而自信,必然不知自守;十,不解決主要問題,見到利益就忘了親人。

(信)三信:一春生夏長無私,民乃不迷;二秋落冬殺有常,政乃盛行;三人治百物,物德其德,是謂信極。而其餘也,信既極矣,嗜慾□在,在不知義,欲在美好,有義,是謂生寶。”

[譯文]“三信是:一,春生夏長不錯亂,百姓就不迷惑;二,秋落冬殺有常規,政教就盛行。三,人主治萬民,萬民感戴其德,這叫做信極。信極已經做到了,就只在嗜慾兩方面。嗜在於知義,欲在於有義,這叫做生寶。”

  周公拜手稽首興曰:“臣既能生寶,恐未有子孫其敗。既能生寶,未能生仁,恐無後親王寶生之,恐失王會,道維其廢。”(逸周書29寶典解)

[譯文]周公作揖叩頭,起來說:“我雖能講清那個寶,恐怕缺乏仁,子孫將會衰敗。即使能講清什麼是寶,未能生仁,恐怕還是沒有後繼人。王之寶雖然產生,又擔心失掉做個好人君的機會,王道就只有廢棄了。

王拜曰:“格而厴。維說餘勸之以安位,教之廣,用寶而亂,亦非我咎,上設榮祿,不患莫仁。仁以愛祿,允維典程,既得其祿,又增其名,上下鹹勸,孰不競仁。維子孫之謀,寶以為常。”

[譯文]成王行禮,說道:“你的話最好了。為此我要勸勉百姓安以四位,教他們都懂得九德。如果因行用信、義、仁而發生混亂,那就不是我的過錯了。上面設置榮譽俸祿,就不怕誰個不仁。行仁而又珍愛俸祿,確實會成為典範。既能得到他的俸祿,又增加了他的名譽,上上下下都相互勸勉,誰能不競相為仁?為子孫後代考慮,這個寶要長久不變。”】

  酆謀解第三十

(歸心,有備)【維王三祀,王在酆,謀言告聞。望著可週公旦曰:“嗚呼,商其鹹辜,維日望謀建功,言多信,今如其何?”

[譯文]武王三年,王在豐邑。有人將商謀伐周相告,武王見周公旦說:“啊呀!商紂已經成為罪孽,他們天天盼望伐周建功。商紂之謀多是可靠的,現今當怎麼辦?”

  周公曰:“時至矣,乃興師循故。初用三同:一戚取同,二任用能,三矢無聲。

三讓:一近市,二賤粥,三施資。三虞:一邊不侵內,二道不驅牧,三郊不留人。”(逸周書30酆謀解)

[譯文]周公說:“時機到了!”就起兵依原計劃進行戰備。開始採用三同:一,親近人步調一致;二,任用能人為官;三,發誓保密不聲張。三讓是:一,使市場靠近民居;二,降低物價;三,給商賈施捨資本。三虞是:一,邊民不遷入內地;二,道路上不驅趕牛羊;三,城邑以外不住人。”

  王曰:“嗚呼,允從三,三無咈,基徵可因。與周同愛,愛微無疾,疾取不取,疾至致備。又禱不德,不德不成,害不在小,終維實大,悔後乃無。帝命不謟,應時作謀,不敏殆哉。”

[譯文]武王說:“啊呀!要切實執行。三同、三讓、三虞不違背,好的徵兆可利用。幫助我周人,共同愛我周人。即使不愛也要不惡我周人。這樣,商紂雖恨我,想取我,則不能取。商欲伐周使我有所防備。不防範而臨時祈禱,神靈不會佑助。神靈不助則大事不成。禍事不在乎開始很小,最終實在要變大,後悔就無及了。天命不要懷疑,要順應時機先做謀畫。不盡快行動,就危險了。”

周公曰:“言斯允格,誰從己出,出而不允,乃災;往而不往,乃弱。士卒鹹若,週一心。”(逸周書30酆謀解)

[譯文]周公說:“這些話允當至極,只有由你們自己說出才好。如果說得不允當,就會有災禍;說得好而不實行,就削弱了自己。要教士兵們與我們周人一條心!”

後續章節待續...


.....親!看後有什麼想法,歡迎大家留言評論補充!每日更新你想要的文章資料,記得在文章標題的右上方關注我們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