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礦還是慢性自殺?智能硬件競相搶“上鍊”,分食萬億級市場大餅

市場上永遠不缺精明的消費者,樂於鑽研精打細算極盡每一分資源的價值。這種心態,完全解釋了“區塊鏈+智能硬件”為什麼會在今年爆紅,甚至還逼得蘋果公司更新開發者指南,明言禁止 iOS 設備挖礦。但蘋果這個動作,或許讓每個想賺點零花錢的用戶都該思考,

把手中的智能硬件“上鍊”到底是挖礦還是慢性自殺?

挖礦還是慢性自殺?智能硬件競相搶“上鍊”,分食萬億級市場大餅

智能硬件“上鍊潮”正席捲而來

區塊鏈商業價值前景是難以估量的,但目前來看,區塊鏈結合硬件最靠近商業化的,仍然是訴求“挖礦”功能。也就是利用設備的多餘算力進行挖礦,賺取相應的加密貨幣。

例如銳角雲的三角形主機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通過將家庭/辦公的電腦安裝應用,貢獻電腦閒置期間的計算資源從而成為銳角雲的生態節點,提高鏈上數據傳輸效率,取代傳統大型雲計算中心。這個概念大受歡迎,根據銳角雲透露,其計劃在 2018 年三角形主機銷量將達到 50 萬臺,分佈全球 20 多個國家,直至 2020 年實現 1000 萬臺的銷量,達到佈局 100 多個國家的目標。

然而,電腦閒置期間的計算資源究竟算不算閒置資源,卻仍存疑問。因為挖礦需要花費更多的電和算力,對設備是一種消耗。長期下來無疑確實是一種慢性自殺。

挖礦還是慢性自殺?智能硬件競相搶“上鍊”,分食萬億級市場大餅

近日蘋果公司更新的開發者指南,內容就明確規範未來應用程序不能使用蘋果 iOS 設備來進行加密貨幣挖礦。指南中表示,“應用設計必須注意節能問題,不能快速耗電、產生過熱、或是給設備資源帶來不必要的損耗。”

儘管以現今 iPhone 或 iPad 性能來看,不太可能用來挖礦,但在蘋果的 App store 中,仍有許多宣稱可以挖礦的應用程序。蘋果此舉,就是在預防第三方開發挖礦應用,讓蘋果設備受到不必要的損耗。而事實上,隨著比特幣等許多加密貨幣挖礦難度愈來愈高,個人裝置若是純粹為了挖礦而挖礦,也很難帶來足夠合理的回報。

因此,智能硬件“上鍊”真正需要思考的問題是,在為用戶提供代幣激勵的同時,如何搭建多種生態消費場景,真正實現從生產到流通到使用的生態閉環,唯有當一個生態裡有足夠豐富的參與角色和成員數量,才能創造有價值的硬件“上鍊”。

物聯網與區塊鏈的結合將迎來大量應用場景誕生

對此,

愈來愈多業內人士看好物聯網與區塊鏈的結合將在今年開始迎來大量應用場景的誕生。

物聯網概念早已風行多年,但一直受限於連接成本過高、用戶數據隱私保障度不足、信任機制難以建立、數據利用率低等困難,無法取得突破性發展。而區塊鏈概念的引入,很可能從“經濟模式”上打破物聯網發展的束縛。

根據 Gartnert 預測,到 2020 年,全球聯網設備數量將達 260 億臺,物聯網市場規模將達 1.9 萬億美元。

而根據思科(Cisco)"The Zettabyte Era: Trends and Analysis" 報告,機器對機器(M2M)連接裝置將被更廣泛地採用,加速萬物互聯(IoE)現象。該報告指出在全球範圍內,M2M 產品聯網將增長至現在的 2.4 倍,從 2016 年的 58 億,增長到 2021 年的 137 億。到 2021 年,全球平均每個人口將有 1.75 個 M2M 產品連接。

挖礦還是慢性自殺?智能硬件競相搶“上鍊”,分食萬億級市場大餅

圖 | 全球 M2M 連接增長(圖源:Cisco)

這些 M2M 產品連接,預估來自家庭自動化,家庭安防和視頻監控等連接家庭應用,將連接家電和追蹤應用,佔 M2M 總連接數的 46% 或接近一半,顯示出 M2M 在我們生活中的普遍性。

挖礦還是慢性自殺?智能硬件競相搶“上鍊”,分食萬億級市場大餅

圖 | 全球各行業 M2M 連接增長情況(圖源:Cisco)

這些智能設備都存在使用龐大網絡流量的特性。以此規模來看,如果每一個物聯設備的傳輸任務都依照目前的中心化互聯網架構,先連回中心節點再傳輸發送,那肯定會導致傳輸需求爆棚,網絡癱瘓。所以有必要通過去中心化、分佈式帳本的概念,打造全新的物聯網連網傳輸架構。

早在 2012 年就啟動工業物聯網項目的“亦來雲”(Elastos),就是致力於打造一個開源去中心化的數字資產物流平臺,服務於眾多區塊鏈創業團隊,讓大量去中心化應用(DApp)真正安全落地。也被外界譽為2018年度最有潛力的去中心化應用(DApp)生態系統平臺項目。

亦來雲創始人陳榕說,區塊鏈讓亦來雲可以自動運行去中心的組網,在這個組網上的商業模式,可以實現人人都是創業者,人人都能做生意,而且不用通過亞馬遜等中心化的平臺。

但區塊鏈 + 物聯網究竟該怎麼玩?近年投入 IOTA 技術在物聯網應用發展的 BiiLab 創始人朱宜振對 DT 君分析,區塊鏈與物聯網結合是個很火熱的概念,但大部分的物聯網項目,原本不需要區塊鏈也可以運作,所以

真正的問題在於區塊鏈可以帶來什麼價值?解決什麼痛點?所取得的代幣有哪些使用場景,是否具有自己的生態?

譬如,4 月中下旬才正式對外發貨的區塊鏈智能硬件 XKey ,設計目的就是解決老舊電子消費設備的閒置浪費的痛點,讓家中尚未壞掉、但已淘汰不用的設備可以實現回收再創利用價值。

XKey 內含區塊鏈加密技術,可以插入電腦、平板、手機等電子設備,讓用戶能分享閒置電子設備的存儲空間和網絡帶寬,獲得經濟收益和回報。根據網路實測,一臺 Android 手機全天 24 小時進行共享,一個月約可獲得 5、60 元收益。以 XKey 的 99 元售價來看,即便加計電費等成本,也可以在數個月內回收成本。不過,如果用戶不是使用已淘汰的老舊設備,而是用平時手邊仍在使用的裝置來分享,仍須考慮到設備損耗的問題。

亦來雲誕生區塊鏈應用項目 ioeX,實現節省 70% 資料傳輸成本,一年內全球將鋪設百萬節點

挖礦還是慢性自殺?智能硬件競相搶“上鍊”,分食萬億級市場大餅

圖 | 艾歐印創始人洪啟淵(右)與亦來雲創始人陳榕(左)

DT 君又訪問了以 Elastos 亦來云為基礎開發的區塊鏈新創團隊艾歐印(ioeX),欲瞭解真實的區塊鏈 + 物聯網應用場景到底是什麼樣

艾歐印瞄準智能設備須經常進行在線軟件/韌體更新,導致品牌商售後營運成本居高不下的痛點,提出“去中心化的點對點直連傳輸組網 (Decentralized Peer-to-Peer Network)”解決方案。通過以安裝 ioeX 軟體的合作廠商服務器做為公網節點(Bootstrap nodes),一般用戶手中的智能裝置作為設備節點(Peer nodes),彼此串連和通訊,組成新的直連通訊網絡架構,提供有在線更新需求的企業,可以購買艾歐印服務來取代傳統的 OTA server。

挖礦還是慢性自殺?智能硬件競相搶“上鍊”,分食萬億級市場大餅

圖 | 以去中心化點對點組網解決高成本的 Relay 和 OTA

“通過這樣的技術合作,可以為現在傳統後臺的花費成本省掉起碼 70% 的(資料傳輸)費用,”已與艾歐印結盟合作的消費電子產品製造商 Everex Electronics 董事長李謙佑對於艾歐印技術給予高度肯定。

艾歐印創始人洪啟淵說,對用戶而言,“ioeX 協議”可以建立起給予參與者對應誘因的機制。對企業端而言,這是一套幾乎不用技術轉換成本,只需裝載 ioeX 軟體,並且以對應的數字貨幣支付服務費用,就可為企業降低成本的解決方案。

簡單來說,用戶以智能裝置開機聯機後將自動查找並連結公網節點,貢獻暫存與儲存功能空間,並依照區塊鏈賬本內的記錄予以代幣獎勵。而艾歐印則可以更低成本,為有在線更新需求的終端供貨商或品牌商提供服務。

結合 Everex 智能硬體設備搭配 ioeX 建立去中心化組網,可以完備落實區塊鏈應用場景。二者已針對歐美市場設計開發智能家用設備,預計未來一年內將攜手擴大去中心化組網覆蓋區域,在全球鋪設 100 萬個設備節點。

智能硬件“上鍊”靠Utility Token,不重炒作重循環經濟

不過,朱宜振指出,結合區塊鏈智能硬件所發行的加密貨幣多數是“Utility Token”(實用性代幣),屬於一種 B2B 性質的代幣,最重要的目的是為了做代幣循環,幣值會維持穩定無波動,沒有炒作空間。

為了獎勵更多節點參與,艾歐印設計“ioeX + Gas 雙幣制”,組網服務供給方於提供中繼和儲存能力後,所獲取的獎勵報酬為 ioeX 幣。另在 ioeX 幣上發行價格穩定的“GAS”代幣,ioeX組網所提供的服務以 GAS 為單位計價,服務需求者購買服務時,不必遭遇數字貨幣價格浮動的干擾。

艾歐印創始人洪啟淵也說,代幣發行不是印錢就算了,而是要想出一套模式,讓代幣可以在整個體系中形成循環應用,才能把整個循環經濟體系做起來。

回頭看看,若真想讓手上的智能硬件發揮最大作用,就得先認清結合代幣機制“上鍊”的智能硬件,真正價值並非是進行刻意的資源消耗來賺取報酬,更不用期待炒作增值,而是通過分享閒置資源來驅動一個具體的應用場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