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那些動不動就愛翻臉的人,《道德經》會怎麼看?

中華文明是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沒有斷代的一個。有時興盛,有時隱晦,這也是自然規律,不然發展幾千年到今天,那還了得?

2500多年前的一天,一個叫老子的聖人,在離開人們的視野之前,留下了一部叫《道德經》的奇書,這本書被譽為歷史上最古老的哲學名著,同時也成為中國本土宗教--道教的一本經典。這本書奇就奇在,至今都沒有辦法去推翻。很多時候,寥寥幾個字,就能讓人恍然大悟。而且,不同的人,會悟出來不一樣的道理。

東臺是個俗人,悟出來的道理也俗,諸君不要見笑,俗有俗的用處。今天就用《道德經》的一句話,來分析一個社會當中的常見現象。

對那些動不動就愛翻臉的人,《道德經》會怎麼看?

我們經常在人際交往當中,會碰到一些人,開始還好好的,像一個彌勒佛一樣,一團和氣的。下一秒,不知道什麼事情刺激到他,馬上變得和地獄修羅一樣,好像要吃人的樣子。我們把這種現象叫做:翻臉比翻書還快。

可能大家碰到的這種人,每個人翻臉的事情不一樣,但原因卻基本一致。無非是他被傷害到利益或者尊嚴了。

《道德經》二十章開頭有這麼一句話:唯之與阿 ,相去幾何 ?善之與惡,相去若何?

什麼意思呢?唯就是唯唯諾諾的意思,表示討好、順從的態度,阿就是阿諛逢迎的意思,第二句的善不應該做純粹的善良的意思,而應該包括美好、善良、優秀等等意思,當然,惡也不能單獨解釋說是兇惡,應該包括醜陋、兇惡、貪婪等等這些意思。連起來說就是:阿諛逢迎和呵斥,能相隔多遠呢?美好和醜陋,又有多大的區別呢?

說到這裡,必須要把《道德經》裡的一些觀念和大家溝通一下,老子這個人,是很超然物外的,不重視物質和權力的,他更多的是嚮往純粹虛靜、淡泊無為的精神境界,很注重自己的感受和心得,把身外的事物看得微不足道。在他的觀點當中,始終貫穿著“陰陽”的理念,他認為萬事萬物都會有兩面性,而且這個兩面性不是恆定的,而是互相轉變,互相影響的。這種觀點,在很多章節中,都解說得很清楚。

我們先跳開這個話題,說一個小故事,來看看美好與醜陋到底有多少距離?

對那些動不動就愛翻臉的人,《道德經》會怎麼看?

先來說個“將相和”的故事,話說戰國時期,有個趙國,丞相叫做藺相如,剛剛做了件驚天動地的大事,就是歷史上非常有名的“完璧歸趙”,這可不得了,在古代,玉和青銅器可是國之重器,代表的是一個國家的威儀和底蘊,丞相做了件這麼偉大的事,國君肯定要好好的褒獎一番了。可有個人不服氣,而且是非常不服氣。這個人是誰?當時趙國的“國防部長”廉頗,廉頗就說了:藺相如是一介文人,只會搖唇鼓舌,到處搬弄,卻偏偏得到了國君的寵愛,像我這樣為趙國衝鋒陷陣,守疆衛土的將軍,卻還不如他?下次碰到,定要他好看。

廉頗這個時候,對待藺相如的態度就是“惡”,心裡憋著壞心思,恨不得狠狠踩藺相如幾腳的那種。可藺相如呢,從別人那裡知道廉頗的想法以後呢,乾脆請了病假,在家躲了一段時間,實在躲不過去了,在大街上看見廉頗的馬車過來,趕緊吩咐馬伕掉頭就走。別人就問了:好歹您也是丞相啊,怕他幹嘛?藺相如說:秦國時時刻刻的對我們趙國虎視眈眈,如果我和廉頗將軍不和,秦國就會找準趙國機會來攻打我們啊。

這些話又傳到了廉頗那裡,(看來,古時候的人其實也很八卦),廉頗聽了覺得又羞又愧,當然,也可能是被藺相如的言論綁架了,人家心裡想的是國家社稷,你好歹也是國之重臣,不能老帶私人情緒啊,對不對?

不管怎麼樣,廉頗“負荊請罪”,藺相如出門相迎,留下這麼一段“將相和”的美好故事。

對那些動不動就愛翻臉的人,《道德經》會怎麼看?

從“要他好看”到“負荊請罪”,其實就在一念之間,應了《道德經》的四個字“相去若何”!

我們在生活當中,何嘗不是這樣,為了一點利益與尊嚴,常常翻臉和被翻臉。有些能化解的局面,過段時間就好了,有些局面卻被人記了一輩子,雙方老死不相往來,甚至有些事,寧可吃虧和為難,也翻不了這個已經冷了的“臉”,卻忘了一個原理,“臉”既然可以翻到冷的一面,為什麼不能翻到熱的一面呢?就那麼難嗎?

今天,我們不講為了利益和人翻臉的事,因為那種為了利益翻臉的人,其本身就是“無道”之人,不講也罷。

由此可見,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不要人為的去設置很多障礙,也別太計較一時的得失。多一些真誠,少一點套路,本本分分的做好自己,無愧於良心。在這種前提下,還有人覺得你不好,要和你翻臉,那麼我們自己的心裡,也會安之若素,祥和美好,起碼不會給自己添堵鬧心,為什麼?

因為美好與醜陋,本來就只在一念之間,本來就是“相去若何”,大家覺得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