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鎏金銅蠶從池河出發

神!鎏金銅蠶從池河出發

【導讀】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從古至今,許多文人墨客讚頌過蠶,吟誦過蠶,蠶成為具有默默奉獻精神的象徵,今天就讓我們走進桑蠶之鄉,聽聽鎏金銅蠶的故事,看看父輩滄桑的記憶,瞭解一下桑蠶文化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神!鎏金銅蠶從池河出發

蠶桑之鄉,

絲路之源。

陝西曆史博物館的“鎏金銅蠶”,見證了2000多年前先輩開闢絲綢之路的歷史。

這枚國寶,

33年前在石泉縣池河鎮出土

……

神!鎏金銅蠶從池河出發

池河,是一個鎮,陝西省石泉縣的池河鎮。位於陝西南端,安康市西、石泉縣城以東位置。良好的地理環境,肥沃的土壤,四季分明的氣候,使池河鎮成為陝南少有的富庶之地。

神!鎏金銅蠶從池河出發

池河鎮又是漢代古子午道南出秦嶺山谷口,子午道沿池河水相向而行,北通子午到可去關中,到了池河鎮就到了盡頭;東面百里以外是今安康市政府所在地,向西去不遠處就是漢中盆地,向南可直達大巴山主脊,通往川渝。池河鎮是諸多道路分岔的連接點、拐點,脈絡清晰,從古至今都有通邑大道相連。

神!鎏金銅蠶從池河出發

池河特殊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全鎮不同凡響的歷史,在漫漫歷史長河中,自然界的運動與人文歷史的活動都在這一點閃現著耀眼的光芒。

神!鎏金銅蠶從池河出發

當地人也稱池河畔的譚家灣為漢王城,相傳當年項羽封劉邦為漢王后,劉邦由長安入子午谷,順子午道南下,最初到陝南就駐紮在池河。

神!鎏金銅蠶從池河出發

公元五年,王莽修通了由長安直達池河鎮的子午道,北口在秦嶺腳下的關中,南口就在池河鎮。於是,池河成為穿越秦嶺通關中、溝通漢水的諸多古道中距離最短的捷徑,歷史上的通邑大道,為後來的池河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神!鎏金銅蠶從池河出發

公元386年朝廷在直谷口的池河譚家灣設立直城。一個新興城市在這裡誕生,也開闢了這裡城市建設的新篇章,這個城市因這裡的水而得名。

神!鎏金銅蠶從池河出發

公元420年,朝廷在池河鎮設置東梁州,重點管理今安康與漢中之間的漢水沿線。《魏書》中有記載:東梁州下設金城、安康、魏明三郡。

神!鎏金銅蠶從池河出發

公元535年後,西魏政權建立,北魏分裂出來割據政權。朝廷改東梁州為直州。《資治通鑑》載:魏置東梁州,西魏改為直州。

神!鎏金銅蠶從池河出發

隋朝的開皇三年(585年),直州轄地的安康縣從安陽故城遷址於池河,池河又更名為安康,隸屬於金州。

神!鎏金銅蠶從池河出發

唐朝的武德元年(618年)朝廷在池河鎮設置西安州,治所安康。《舊唐書》雲:“廣德、寧都二縣隸西安州。

神!鎏金銅蠶從池河出發

《舊唐書》又云:“三年西安州為直州。” 西安州在池河鎮設立時間僅僅三年,又匆匆的恢復為直州。

神!鎏金銅蠶從池河出發

貞觀元年(627),李世民繼承帝位,大唐王朝又廢掉直州,同時撤銷寧都、廣德兩縣併入安康縣。池河又複名安康。

神!鎏金銅蠶從池河出發

天寶元年,即公元742年池河又升為安康郡。

神!鎏金銅蠶從池河出發

大唐王朝歷經“安史之亂”的陣痛,元氣大傷。唐肅宗至德二年,即公元757年因惡安祿山之姓,凡帶有“安”字的郡縣一概要迅速更名,安康郡更名為漢陰縣,郡城變成了縣城,隸屬金州。

神!鎏金銅蠶從池河出發

北宋皇佑四年(1052)池河山洪,引發特大洪水,洪水入城,漢陰縣城遭受毀滅性災害。

神!鎏金銅蠶從池河出發

紹興二年(1132)漢陰縣治由池河鎮遷址的月河川道農業基礎條件十分優越的新店,即今日漢陰縣城。

神!鎏金銅蠶從池河出發

古老的池河在硝煙與風雨兼程中一路走來,歷經746年的縣、郡、州歷史,見證多個朝代的風風雨雨,但隨著戰火延綿和朝廷不斷更替,又慢慢地淡出人們的記憶。依稀的漢王城、直城、金城,東梁、直州、西安州、安康、漢陰隨著歷史的繁衍逐漸埋沒。

神!鎏金銅蠶從池河出發

80年代初,池河鎮譚家灣村不少村民在農活閒暇之餘,會到河灘裡淘金。村民譚福全在淘金時發現了“鎏金銅蠶”。

神!鎏金銅蠶從池河出發

三十多年過去了,譚福全已經去世,如今76歲的老伴付遠香回憶說,1984年冬天的一個下午,她和譚福全帶著兒子和女兒,如同往常一樣來到家門前的河灘上淘金,淘著淘著,他們發現了一個金光閃閃的東西。

神!鎏金銅蠶從池河出發

這時候,河灘上所有淘金的人都圍了過來,爭著搶著從老伴譚福全手中拿過來觀賞。回到家後,付遠香一家人,都把這個“金蠶子”當成寶貝。付遠香專門找人做了一個紅匣子,將“金蠶子”一層層包裹在紅綢子裡邊,放在紅匣子裡邊,壓在箱底。

神!鎏金銅蠶從池河出發

一年後,經別人建議,譚福全又有了去省城西安找專家鑑定的念頭,但是路費卻讓他們開始發愁。在親戚家裡借了50塊錢,做個路費,拿到去了,這個東西就被(陝西省歷史)博物館保存起來了,(省博物館)給了100塊錢,有了路費才回來。

神!鎏金銅蠶從池河出發

這枚在譚家灣村聲名遠揚的“金蠶子”,從此,留在了省歷史博物館。令人沒想到的是,後來經過專家進一步鑑定,譚福全淘到的這枚鎏金蠶為國家一級文物,彌足珍貴。

神!鎏金銅蠶從池河出發

付遠香每次講述鎏金銅蠶時總是抑制不住興奮,還要用當年的淘金工具展示當年的情形。

神!鎏金銅蠶從池河出發

三十多年過去了,七十多歲的付遠香依然過著清苦生活。種田、養蠶,自給自足。冬天來臨,她整理好桑條,來年她還要養蠶。

神!鎏金銅蠶從池河出發

譚福全的兒子譚可寶最大的願望就是能夠獲得一張捐贈的證書。

神!鎏金銅蠶從池河出發

譚福全家當年的合影照。

神!鎏金銅蠶從池河出發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厚重的人,也孕育了池河鎮兩千年興桑養套歷史。如今的池河鎮已是陝南最大的養蠶基地。

神!鎏金銅蠶從池河出發

33年前,一個颳起淘金熱的普通村子裡一家普通農民,陰差陽錯的淘起了這枚“鎏金銅蠶”,而正是因為他們的悉心保存,無私獻寶,才使得這枚珍稀文物閃耀在世人面前。

神!鎏金銅蠶從池河出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