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步青和三位恩师——教育心理学谈教师人格

教师的人格对于年轻的心灵来说,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

我国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是我们浙江人,在《怀念我的老师》一文中,讲述了他在求学路上遇到 的几位老师。苏步青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十岁时才作为一名插班生进入一所小 学,由于语言不太通,学期结束时,成绩排在全班倒数第一名。

第二年他换了一所学校,语言是通了,但遇到一个歧视穷家子弟的老师。他怀疑苏步青作文中的好语句不是自己写的,因而尽管有好语句,还是给批了个“差”字。 这使苏步青的心灵受到了打击,他便以不听课的方式相对抗,结果学期末又考了个倒数第一。

第三年他遇到了一个正直可亲、不歧视穷人孩子的陈老师,这位老师主动地接近他,了解他内心的苦闷,耐心地启发教首他要靠自己的努力争取好的前途,这位 老师还说:“我看你的资质不差,只要好好努力,一定会成为有用之才。”这给他以极大的鼓励。从此,他开始集中心思学习,当学年结束时,他获得了全班第一名。 从此以后,每次考试他都名列前茅,几年以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中学。

苏步青和三位恩师——教育心理学谈教师人格

在中学二年级时,他遇到了一位姓杨的数学老师,他的课讲得非常吸引人,这 使苏步青开始对数学产生了兴趣。这位老师赞扬苏步青文理科的基础不错,并鼓励他走科学救国的道路。在这位老师的指导、鼓励与帮助下,苏步青学数学的积极性与才能被激发了出来。他曾用20种方法解一道几何题,并写成论文,被送到当时的浙江省学生作业展览会上展出。

这时他又遇到了兼几何课的洪校长,这位洪校长经常看着苏步青做作业,边看边点头,’脸上时时露出笑容。这时校长在即将离开中学到教育部任职之前,把苏步青叫到办公室,鼓励他毕业后到日本去留学,并说一定要给以帮助。苏步青中学毕业后写信给这位昔日的校长,很快就收到了洪校长寄来的200块银元与临别赠言,鼓励他要为中华富强而发愤读书。洪校长经济上的资助与精神上的指引、鼓励,成为苏步青一生事业的转折点。

苏步青遇到的这三位老师,不仅有好心肠,不歧视穷人子弟,而且在培养人才 方面非常内行。他们都有一双识别人才的慧眼,姓陈的老师一眼就看出苏步青资质 不差;他们都爱惜人才,那位洪校长一次资助苏步青200块银元;他们不仅诲人不倦, 而且深谙育人之道,他们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能把一个青年在某一方面的兴 趣与才能培养出来。由此可见,他们作为老师拥有高尚的人格。可以说,如果苏步 青没有遇到这三位老师,今天的中国就会缺少一位成就卓著的数学家。

所以,做老师的应力求避免把学生分成“优生”和“差生”,而且要取消“差生” 这种称谓。事实也是如此,6-15岁就确定一个学生是可以培养的还是不可以培养的,是“优生”还是“差生”为时过早。

从苏步青教授的成长经历不难看出,三位好老师帮助苏步青树立了对自己的信心,并且在以后的人生路上,这几个老师的鼓励和指引也让苏步青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并最终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因此,老师们应为学生创设一个让学生体验成功的 教育情景,而不能在有意无意中打击年幼的学生。对于学生们来说,老师的认可和鼓励对其一生影响深远。

苏步青和三位恩师——教育心理学谈教师人格

以素质教育为背景的我国当前教学改革则倡导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全面发展的现代发展式教学观。这一观点认为,教学的本质是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全面发展。而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所倡导的教学观恰好与之暗合。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习与发展是一种社会和合作活动,它们是永远不能被教给某个人的。它适于学生在他们自己的头脑中构筑自己的理解。而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扮演着促进者和帮助者的角色,指导、激励、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苏步青和三位恩师——教育心理学谈教师人格

心理与社会学院研究生,INFP&INFJ灵性成长同修者。

本文是《心理学的故事——教育心理学》的内容,我带你用三年时间读完心理学本科到研究生的全部课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