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戰爭中防空高炮對航空兵的威脅大嗎?

Wenziying

傳統的大口徑高炮實際上已經基本被防空導彈淘汰,被防空導彈取代,但是並不代表高炮就無用了。

圖為越戰時期美國F-105D 正在緊急規避一枚 SA-2 導彈。就像很多美國飛行員所說的那樣,薩姆2防空導彈就像一枚飛向你的電線杆。那種威勢非常驚人,為了躲避防空導彈的攻擊,那時候因為地球曲率的阻擋,所以當飛機採用低空飛行時,雷達的探測距離會很短。

這時候高炮就有用武之地,圖為越戰時期普通高炮與防空導彈配合使用。因為美軍飛機只能低空突防,飛行速度和機動性都受到很大限制(低空阻力大),而防空導彈的雷達還不一定能夠發現,低空飛行的飛機,導彈也很難掉頭打,所以防空高炮就能輕易的打下進入射程的飛機。

在越戰中其實7成的美軍飛機是由高炮擊落或者擊毀的。

現代防空導彈已經有很大的進步,採用垂直髮射,不但反應更快,而且能夠360度的全向攻擊,對於低空目標也有很大的毀傷效率,而且加上預警機,採用三軍數據鏈能夠聯合作戰,防空導彈也能很遠發現低空突防的戰鬥機。

但是高炮也仍然有很大用處,那就是補漏,所以現代防空高炮通常口徑已經在40mm以下,同時採用自行化設計,提高了機動性,陸盾2000就是和防空導彈組成。

尤其是在陸軍的野戰防空方面有非常強的作用,畢竟防空導彈陣地是不容易伴隨陸軍單位進行機動的,圖為我國的04式自行防空炮(上),與紅旗17(下)組成完整的野戰防空系統。導彈對高空中遠程的空中目標,而防空火炮對付低空,近程空中目標。


木榮雨北

很多人認為現代戰爭都是導彈的天下,高炮這種武器應該退出歷史舞臺,其實不然,現代戰爭中高炮扮演者很重要的崗位,對航空兵有著更大的威脅,目前全世界也在一直大量研發更先進的高炮系統,那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要知道高炮的主要用途,防空導彈如愛國者,S400這些防空導彈屬於區域防空,是對國土安全,城市,重要戰略要地進行防空保護,那麼在戰爭當中,軍隊的陣地,行進中的軍隊拿什麼保護呢,這就是高炮。那麼跟區域防空導彈比,高炮有什麼優勢呢?

新時期野戰防空的典型作戰目標為強電磁干擾條件下,超低空突防的固定翼飛機、武裝直升機、巡航導彈。

防空導彈有幾個弊端:

1、抗強電磁干擾能力弱。

2、反應速度慢。

3、由於最小有效射程/射高的限制,存在作戰盲區。

4、低空突防的目標常常受地形限制,開火窗口有限,對於導彈來說往往沒有二次開火的機會。

受制於上述幾個缺點,其作戰效能受到了限制。但是這些恰恰都是高炮的優勢:

1、抗強電磁干擾能力強。

2、反應時間短。

3、最小射程/射高短,作戰盲區小。

4、具有自動校射的能力,可以在短時間內校射命中。所以裝備自動控制系統小口徑速射高炮對於野戰防空來說,非常重要。

目前全世界都在研發彈炮一體的自行防空系統,如我國95式彈炮合一系統,一輛的價格比最新的99式主戰坦克都要貴,是陸軍最貴裝備

防空系統上的導彈和高炮形成高低搭配,高炮可以以1000發/分鐘形成巨大的彈幕,讓空中目標無法躲避,而車載防空導彈可以發射後不管,高機動追逐敵機,這種武器不但可以作為陣地防空使用,還可以伴隨坦克集群,機械化部隊進行轉移。

同時為加大防空密度和火力,各國在陸軍身上都移植密集陣系統,如我國的路盾2000。這個東西想必大家都瞭解,每分鐘上萬發炮彈,不但能防空,還能攔截導彈。

另外現代的自行高炮和彈炮合一武器系統都自帶搜索雷達和火控雷達系統,既保障的精準度又可以獨立作戰,目前這樣的系統相比較區域防空導彈,它對於隱身戰機威脅性更高,所以,高炮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依然是防空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心情孤帆

現代化戰爭,尤其最近的美伊,美利戰爭表明,以及觀察今天的美敘戰爭,防空高炮對航空兵的威脅正在逐步減弱,最多就起個補充和威脅的作用。

這並不是說高炮的威力減弱了,而是它的目標:飛機的科技裝備提升太快,高炮自身技術發展達到了極致,所以它僅能配合防空系統作戰計劃,達到撿漏目的。

現在的三代戰機,已經接近超音速,高空高速已呈常態化,更不用說升級的電子技術,干撓設備,以及被動保護裝備。

現代化的三位一體立體作戰,飛機未來,電子作戰飛機就把地面雷達屏蔽,而高炮需要雷達指引目標,雷達成了聾子,高炮就只能瞎打。通過利比亞,伊拉克戰爭,我們看到,城市高炮基本對三代機無用。

因為戰爭是各兵種配合作戰,所以單獨把高炮作為防空主力來看,高炮的作用確是不大,但不能說高炮就失去意義。高炮也需要現代化技術支持,與防空導彈,雷達,衛星等組成立體的防空體系。在這個體系裡面,對低空物體,高炮能產生作用。

但是,在戰爭的過程中,低空突防的三代機就失去了意義,低空突防的都是隱形的五代機。所以高炮的作用,效果實際上折扣很大。

美國現在已經挑起敘利亞戰爭,請各位網友仔細觀察,看美敘戰爭,到底是高炮和防空導彈,誰在起決定作用?立馬分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