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這麼火,談一談什麼是智能

下面是對於智能的概念解釋,個人見解,務必對號入座。

人工智能這麼火,談一談什麼是智能

智能

1智能:一種有目的性的活動。

“死的”東西不具有智能,而“活的”東西也不是都具有智能。智能是一種有目的性的活動,形成“目的”的主體就是智能體。

2目的性與自控:目的性與自控是互為參照的不可分割的概念,脫了“目的性”就無法說清究竟什麼是“自控”,而脫了“自控”也無法理解“目的性”究竟是什麼意義。自控是智能系統形而下的表現,目的性則是智能系統形而上的意義歸結。

3智能系統:即目的性系統。

“目的”是系統內部所保持的一種狀態。作為目的性系統,其系統的感知部分在隨外界變化的同時,還要保持內部目的狀態的不變。這樣系統就可以通過比較內外狀態是同相同,來判斷是否達到目的。

不同與簡單因果系統的雙鏈因果系統。簡單因果系統,不論有多少“原因”這些“因”都可以合併成為一條因果鏈,因而是單鏈因果系統。自控系統是一種雙鏈因果系統。當環境變化時,智能系統要在保持目前行動來達到目標,還是改變行動目標來適應外界環境變化,這二者間做出選擇,此時系統就不再是簡單的、死的因果關係,而成為了具有選擇能力、有自由的自控系統。也正是圍繞著這“選擇”,一步步逐漸發展出思維、信仰、意志。

人工智能這麼火,談一談什麼是智能

自由與意識

4自由:對可能的選擇。

5意識:智能系統將認知的對象指向自身的過程與結果。

智能系統具有認知能力,可以分辨判斷對象。當智能系統將認知的對象指向自身時,就是意識過程的開始,這個過程的結果就對自我與非我的定位和劃分。

6感知:將感官的變化過程狀態化的結果。

感知是認知的基礎,將感官物理作用過程歸結為狀態,作為認知的基礎材料。

7認知:對感知狀態進行分類整理形成可供思維使用的信息。

認知是一個將作用過程歸結為狀態和用連續、並列狀態來表示過程的活動。物理作用過程歸結為狀態,是整個認知的基礎,時間、空間和因果都是在這個基礎上形成的。“時間”概念是對連續存在狀態的認知中形成的,“空間”概念是在對並列存在狀態的認知中形成的。對連續存在狀態的關係認知造就了“因果”概念。

8過程:認知系統不能直接認識過程,只能通過狀態的變化來認知過程,所以在認知中“過程”就是狀態的變化。

9狀態:有感官狀態和認知狀態的分別。感官狀態是物理作用導致感官的變化的結果,而認知狀態是指認識系統在將幾個關聯狀態來表示一個過程的同時,又可以把這個過程歸結為一個新的狀態。

人工智能這麼火,談一談什麼是智能

人類

10確定性:變化中不變的因素。任何變化其變化範圍都不是無限大、變化速度也不會是無限快的。我們對於確定性的把握也正是源於對變化極限的認識。確定性具有尺度效應,即任何的“不確定性”在不斷擴大的觀測尺度的情況下最後總會表現出某種確定性,反之對於“確定性”在不斷縮小的觀測尺度的情況下最後總會表現出不確定性。

11時間與空間:智能系統的認知活動是將作用物理過程歸結為狀態,和用連續狀態來表示過程的活動。“時間”是認知上對各種過程統一的一個認識,所以說“時間”是對過程的一種認識。“空間”的認識則是源於對並列存在的“狀態”認知和描述的需要而產生出來的。

12因果鏈:如果世界上的任何變化都是有原因的,那麼所有的這些變化就會形成因果關係鏈。

13語言:用於表達的形式。任何用於作為表達的形式都是語言的範疇。

14理解:交流的雙方將認知指向同一對象的過程。理解的過程必然是“解讀”的過程,但是隻有解讀的結果和表達的目的一致才能說是“理解”,否則就只是在“解讀”。

15生命體:以維護自身存在為系統“初始目的”的智能系統。

人工智能這麼火,談一談什麼是智能

人與智能

16智能水平:系統智能高低的水平取決與兩個方面,一是系統“意識”的完整程度、二是系統掌握知識的多少。智能雖然是一種有“目的”的活動,但是智能系統並不是每時每刻都能意識到自己究竟是在做什麼和為什麼要這麼去做,而這對於自控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動物和兒童不能與正常成年人一樣的通過學習來提高智能水平,正是因為生理上的原因使的大腦的意識能力不完善,限制了學習能力。成年人中“意識”的完善的程度也決定了每個人的學習能力的高低和最後可以達到的智能水平。

17情感:是系統的一種控制機制,是一種沒有經過邏輯判斷的傾向性的選擇。系統要做出判斷需要足夠的有效信息,並且消耗系統資源。情感機制的作用有兩個,一是讓系統在沒有足夠的有效信息的情況下做出選擇,二是節約系統資源,對於不重要的問題,直接做出傾向性的選擇,而不用去消耗額外的資源來做邏輯判斷。

18預見性:智能系統區分與非智能機械系統的一個關鍵就在於,智能系統是基於對未來預見的作用系統,而不是現實因果作用反應。如何來預見未來?由此,延伸出了感知、認知、記憶、知識,主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