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三劍客入華 顛覆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格局

伴隨中國新能源市場競爭的激烈化,前有自主品牌獨攬市場,後有新勢力奮力追趕,而作為在技術和銷售領域擁有絕對優勢的進口車企也躍躍欲試,這其中便不乏像奧迪、奔馳、寶馬這樣的“百年老店”。

近一年中,奧迪、奔馳、寶馬(以下簡稱ABB)先後發佈了新能源戰略,並且不斷向全球最大的新能源市場--中國拋出橄欖枝,動輒百億歐元的投資和帶有技術沉澱的新能源車型也將不斷的湧入中國市場。而作為本土車企蓬勃發展的中國新能源市場,準備好了嗎?

德國三劍客入華 顛覆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格局

作為新能源汽車行業的准入門檻,戰略規劃無疑是個良好的開端與執行方向。有意思的是,ABB發佈的新能源戰略規劃中,全部選擇2025年作為時間節點,並且不同於以往的“假大空”規劃,三家車企對於新能源車型的發佈數量、銷售目標以及年限都落實到了具體數字。

而在戰略目標方面,ABB也達到了空前的一致性,將目標鎖定到新能源車型的銷量上。畢竟在自主品牌繁榮昌盛的新能源領域,消費者目前對於新能源汽車尤其是電動汽車的信任程度有限,因此也決定了他們的購車成本有限,而豪華品牌只能依靠細分市場的優勢逐步踏入中國市場,因此制定一個小小的銷量目標也算是符合ABB步步為營的作風。

當然,單單依靠自身的技術與經濟實力顯然是有些吃力,尤其是面對本土競爭白熱化的中國新能源市場,因此選擇一個有實力的合作伙伴也是避免“水土不服”的有效手段。

奧迪:牽手一汽,合作關係最穩定也最持久

早在2017年初,中國一汽與奧迪正式簽署了《一汽、奧迪十年商業計劃》,計劃中提到,二者將會繼續擴大新能源產品線,並會在智能互聯、移動出行、聯合數字化項目等眾多核心業務領域加強合作。根據計劃,未來5年內雙方投產5款奧迪e-tron車型,其中包括續航里程超過500公里的純電動車型,並通過e-tron車型實現6個最大細分市場的全覆蓋。

德國三劍客入華 顛覆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格局

今年6月初,奧迪也在其品牌峰會上宣佈成立一汽-大眾奧迪新能源業務部,此舉也足以看出奧迪對於中國新能源市場的重視,以及對於多年的合作伙伴--中國一汽的信任。

德國三劍客入華 顛覆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格局

奔馳:在華尋求多位合作伙伴,確保穩步發展

5月12日,北汽就與戴姆勒公佈了最新的合作投資計劃,相比於2017年7月5日簽署的框架協議,雙方的投資將由50億元人民幣提升到119億元人民幣,打造合資公司北京奔馳新生產基地,新廠區將國產包括新能源電動車型在內的多款梅賽德斯-奔馳產品。本次北京奔馳戰略重組項目簽約儀式的舉行,標誌著奔馳在華電動車工廠的正式落地。

截至今年,戴姆勒與北汽的戰略合作已經走過12載,一家“百年老店”與一家新能源行業佼佼者的結合,也將為雙方在新能源領域奠定良好的基石。

德國三劍客入華 顛覆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格局

除了北汽,戴姆勒還與另一新能源巨頭比亞迪有著深厚的合作,最早可以追溯到2010年,雙方共同出資成立了騰勢新能源汽車公司,這也是國內首家新能源合資車企,意圖通過騰勢的產品打入早期的高端電動車市場,只可惜昂貴的售價制約了其發展,而伴隨特斯拉、寶馬等進口車企的加入,騰勢的定位則略顯尷尬。基於以上種種合作關係,奔馳也算是早期並且及其順利的尋求到在華合作伙伴的豪華品牌車企。

寶馬:不光看重合作車企,也聯手運營商佈局充電網絡

今年2月,作為ABB三家中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已早有建樹的寶馬與長城汽車簽署“合作意向書”,未來MINI品牌首款純電動車型將有望落戶長城汽車位於河北保定的生產基地實現國產,或者為純電MINI新建全球生產基地。

德國三劍客入華 顛覆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格局

除了與車企合作,寶馬還瞄準了新能源汽車服務體系,為日後的寶馬新能源車型提供一個完善的用車環境。目前,寶馬已經與特來電和星星充電兩家充電運營商達成了戰略合作伙伴關係,在今年還將聯手兩家充電運營商佈局充電網絡,將於2018年在全國範圍內佈局超過8萬個公共充電樁,覆蓋的城市將超過100個,加速中國市場的充電網絡佈局。

在具備了天時、地利、人和的客觀條件後,德國三巨頭便開始為其在華策略重磅加碼,首先便是佈局產能,聯手合作伙伴建立新能源生產基地、電池中心等,一來可以儘早搶佔中國新能源市場份額,二來也可以儘快實現自主研發與生產,避免未來用戶需求量增大而產量受困於人的尷尬局面。

在ABB大手筆籌備入華的同時,也不忘耕耘現有的新能源市場。截至目前,三大品牌均推出了針對中國新能源市場的車型,然而礙於售價、技術更迭頻率以及受眾人群等限制,市場份額以及銷量仍無法與自主品牌比肩。

德國三劍客入華 顛覆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格局

在全球汽車市場開啟電氣化進程的客觀環境下,除了吸引常規車車企的加入,也引來了豪華品牌的駐足。作為擁有雄厚技術實力、研發能力以及銷售渠道的豪華車企們,踏入中國市場只是成功的第一步,伴隨牽手本土企業合作,未來這些品牌的新能源車型將攜帶品牌效益、技術支持和逐步走低的售價等多方面優勢迎合中國消費者,屆時,我們的自主品牌車企能否應對挑戰,讓我們拭目以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