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漢武帝時期戾太子劉據的才能,如果他順利登基,漢朝歷史會有怎樣的不同?

諾壓壓壓壓壓最有愛的說丶

劉據是漢武帝劉徹第一個兒子,生下來漢武帝為他就大赦天下,普天同慶,他的母親衛子夫也母憑子貴,連帶著衛氏一族飛黃騰達。他從小受儒家思想的教育,為人正直,是個太平盛世應該有的儲君形象。他才華橫溢,深得父皇在辭賦方面的天賦遺傳,可惜,他不該做漢武帝的兒子。



漢武帝在位54年,是漢人皇帝級別在位時間最長的,他一生為開創大漢盛世做貢獻,若論出發點,他沒有任何問題。與匈奴爭戰,派張騫出使西域,與烏孫和親,與大宛交好,“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辦太學等,開創歷史上很多第一。他雖然不是開國皇帝,但卻有開國皇帝沒有的歷史功績。恰恰是這樣一個皇帝,他做的成功事越多,就越害怕不足。



隨著劉據漸漸長大,漢武帝發現這個兒子適合守成,卻不能和自己一樣為國開闢更多創舉,所以失望也是與日俱增。但儘管如此,他沒有要廢除太子的想法,衛青試探他時,他還說自己窮兵黷武,大漢想要安定,離不開像太子這樣賢明的人。



然而人一上了年紀,難免會做出糊塗事,漢武帝越老疑心病越重,加上寵幸奸臣江充等人,又逢後宮趙婕妤懷孕十四個月生下幼子劉弗陵,偏聽偏信認為太子劉據造反,所以就有了後來的巫蠱之禍。皇后衛子夫飲恨自殺,太子劉據兵敗自殺,衛氏一族和劉據後人受牽連的讓長安城血流成河。幸運的是,劉據的長孫,當時尚在襁褓中的劉洵活了下來,成了死後“孝宣中興”的漢宣帝,劉據泉下有知也會有所欣慰了。



對於這件事,漢武帝晚年是後悔的,所以他建忘思臺,希望劉據魂如有靈,能回來看看這個已經垂暮的老父親。如果劉據順利登基,憑藉他的心性,我想大漢朝不會比漢昭帝繼位更差,畢竟漢昭帝屬於英年早逝的那種。別忘了,天下兜兜轉轉,最後還是回到了劉據的後人手中。


歷史小小丫

劉據(公元前128年-公元前91年)資料\n姓名:劉據\n國籍:中國(漢朝)\n民族:漢族\n出生地:長安皇宮\n出生日期:公元前128年\n逝世日期:公元前91年\n職業:漢朝太子\n宗教信仰:儒家之學\n主要成就:起兵反抗漢武帝,後因拒絕被捕受辱而自盡\n諡號:戾\n劉據出生,年近三十始得長子的武帝興奮異常,即命人為劉據作《皇太子賦》,等於提前昭告天下這個剛出生的嬰兒就是太子,並將他的母親衛子夫由夫人立為皇后,並大赦天下。因此劉據既是武帝的長子,也是其唯一的嫡子,武帝此舉愈發鞏固了劉據的地位。6年之後7歲的劉據被立為太子,他的三個異母弟隨後紛紛就國,劉據的太子之位異常穩固。\n在劉據的成長過程中,武帝灌注了特殊的心血。為太子建博望苑,允許他招收門客是武帝的創舉,顯示了武帝將其視為接班人的迫切心情。但隨著太子的長大,卻形成了和漢武帝並不一致的政治觀,這點讓武帝始料不及。劉據性格“仁恕溫謹”,但武帝“嫌其材能少”,認為與自己不相似。太子經常勸諫武帝減少跟外族的戰事,武帝卻說這樣做是為了太子將來可以安享太平。\n隨著衛皇后年老寵衰以及太子據的長大,武帝對衛皇后和太子的關愛減少,皇后太子“常有不自安之意”。武帝察覺此事,曾對太子之舅、大司馬大將軍長平侯衛青說:“太子寬厚待人,是合適的守成之君。我現在幫他把仗打完,正是為了他的將來。”太子寬厚,雖然得到民心支持,但是也令一些主張嚴刑峻法的官員不滿。\n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大司馬大將軍長平侯衛青病逝,皇后衛子夫和太子劉據就失去了最有力的後援;隨著衛子夫年老色衰,漢武帝的移情別戀。衛子夫皇后的名位雖在,但想見武帝一面卻十分困難。從而導致他們父子關係疏遠進而生疑,並且太子與武帝在許多問題上不一致,如武帝“用法嚴,多任深刻吏;太子寬厚,多所平反”;武帝堅持以武力征伐四夷,太子則主張用懷柔之策緩和彼此關係等等。\n然而天有不測風雲,在江充等人的“不懈努力”尋找甚至不惜散佈謠言的情況下,外加武帝晚年愈發殘酷多疑,最終發生了徵和二年父子相殘的悲劇。\n戾太子劉據簡介 劉據之死是漢武帝最大的遺憾\n劉據,是漢朝時期漢武帝劉徹的第一個兒子,也是太子。劉據非常喜歡他,就命天下鴻儒名師來教書授課。如果一切沒有意外,漢武帝死後,漢家天下,就要歸劉據所有了。可是,因為漢武帝年老了,糊塗了,竟然沒有分清是非,一氣之下殺死了這個讓他最喜愛、最自豪的兒子。這也是漢武帝一生最大的憾事!那麼,咱們就來一起了解一下,漢武帝兒子劉據吧!\n劉據簡介:\n劉據,出生於公元前128年,死於公元前91年,享年36歲。父親是西漢時期漢武帝劉徹,母親是衛皇后衛子夫。劉據是漢武帝的第一個兒子,也是嫡長子,漢武帝看到劉據的出生,非常高興。在劉據7歲的時候,就封他做了太子。對他的日常生活、功課修養異常關注,逐步地將他培養成皇位接班人。因此,劉據也十分有才能,做事業比較穩妥。\n劉據的太子妃是史良娣,有3個兒子1個女兒。長子是劉進,而劉進也就是漢宣帝劉詢的父親。\n劉據是怎麼被廢去太子之位的?\n[img][/img]\n一次劉據與江充發生了衝突。太子的家人駕駛馬車在道上奔馳,江充按照當時的規定把他們抓了起來,太子怕漢武帝對自己心生不滿,於是去找江充求情,不讓他上報漢武帝,江充卻一五一十地說了出來,反而得到了漢武帝的誇獎。\n徵和元年(公元前92年),漢武帝春秋已高,已經當了三十年太子的劉據早晚要繼承皇位,如果劉據登基,一定會找江充算賬。因此江充先發制人,開始利用巫蠱來陷害衛子夫、劉據母子。漢武帝此時疑神疑鬼,認為到處都是用於巫蠱的木頭人,江充猜透了他的心思,就說宮中有蠱氣!於是帶人在宮中亂挖一氣。漢武帝不但不制止,反而派韓說、章贛、蘇文等人幫助他。\n江充挖到太子宮中,找到了桐木做的木頭人。當時漢武帝患病,在甘泉宮避暑,只有皇后和太子在宮中。太子問少傅石德如何應對,石德怕因牽連被殺,就對太子說:“此前丞相公孫賀父子、兩位公主及皇后的侄子衛伉都因為巫蠱被殺,現在我們也說不清楚,況且皇帝在甘泉養病,無法向他報告,甚至不知道他的存亡。而奸臣如此猖狂,太子不記得秦朝扶蘇的事了嗎?”\n石德這番話的意思是,扶蘇本是秦始皇的繼承人,卻被奸臣所害(可見我把扶蘇列為我國第一位廢太子當之無愧),現在劉據如果不起兵反抗,很有可能成為扶蘇第二。\n這番話自有它的道理,但是扶蘇應當起兵,而劉據不應當。因為扶蘇手握三十萬大軍,又有名將蒙恬幫助,殺趙高、奪天下易如反掌。而劉據手下只有些東宮衛隊,帶著他們造反,好像有點像三國時曹髦領著一群人去殺司馬昭,以卵擊石,必敗無疑。\n但是劉據在惶恐之下同意了石德的觀點。\n徵和二年(公元前91年)七月,劉據派手下冒充使者收捕江充等人,韓說認為使者是冒牌的,結果被殺(客格殺說),看來劉據並非打無準備之仗,平時也養了一群武林高手。章贛帶傷突圍,逃到了甘泉。太子分發武器,通告百官,江充謀反。劉據抓住江充以後,當場罵他個狗血淋頭:“趙國的奴才!擾亂了趙王父子還不滿足!還要擾亂我們父子!”親自殺了江充。可惜天下事全在一個“理”字,儘管劉據有正當的理由殺死江充,但大眾仍認為太子聚眾謀反,因此劉據與丞相劉屈氂大戰一場之後,不得不逃出長安。\n漢武帝大怒,群臣也不知所措,有位老人上書漢武帝為太子辯護,認為太子只不過是盜用了父親的軍隊來除掉奸臣,並沒有什麼險惡的用心。漢武帝有所感悟,但仍舊搜捕太子,劉據在泉鳩裡這個地方被人包圍,估計跑不出去了,於是上吊自殺。\n後來漢武帝發覺巫蠱的事情大多數是假的,田千秋也上奏章為太子鳴冤,漢武帝便提拔田千秋為丞相,滅了江充的三族,把蘇文燒死,當初在泉鳩裡抓捕太子的人也被滅族,並建造思子臺,天下百姓都感到悲傷。\n可惜啊,這些都是“馬後炮”,太子劉據再也活不過來了!他等於是間接被漢武帝殺死的,因此劉徹後來的心情也就可想而知了,晚年清醒過來之後,就下了一份罪己詔,表示自己受到了巫蠱之禍。\n衛子夫的兒子是誰?衛子夫為漢武帝生了幾個孩子\n衛子夫幾個兒女的結局如何?古裝歷史大戲《衛子夫》正在各大衛視熱播,“新四小花旦”王珞丹飾演衛子夫,她是漢武帝劉徹的第二任皇后,在皇后位38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擁有獨立諡號的皇后。那麼衛子夫一共為漢武帝生了幾個孩子,她的兒子是誰?\n衛子夫所生的四個孩子:戾太子劉據、衛長公主、諸邑公主、石邑公主。\n漢武帝當太子時就已經娶妃,自娶妃至即位已經數載,卻一直沒有子嗣。繼位一年多後,姐姐平陽公主便效仿姑姑館陶公主挑選良家女子進獻給弟弟漢武帝。一日,漢武帝來拜訪,她便將自己物色好的女子讓漢武帝挑選,但沒有一箇中意的。宴席上,歌女衛子夫獻唱,被漢武帝一眼看中,就這樣,衛子夫嫁給了漢武帝,併為他生下一男三女共四個孩子。衛子夫的兒子為戾太子劉據。\n衛子夫接連給漢武帝生了三個女兒。後來,在公元前128年,她終於如願地生下了兒子劉據。這時漢武帝29歲,已經登基十三年。母以子貴,既然陳皇后已經被廢.衛子夫便被冊立為皇后了。又過了六年劉據被立為太子。太子喜愛讀書,漢武帝就在太子宮中蓋了一座博望苑,供太子招納文人。\n衛子夫中年之後,年老色衰,經常無中徨有,結果,宮中興起巫蠱之禍,無數人慘死其中,皇后衛子夫和太子劉據就是巫蠱案中的最大犧牲者。\n\n巫蠱是當時盛行於宮中的一種髮間巫術,即是用巫術詛咒.據說將木偶埋在地下,就可是以害死自己憎恨的人.漢武帝晚年多病,總疑心左右有人用巫蠱害自己,於是就在宮中大興巫蠱。\n巫蠱之禍從公孫賀開始.有人上書漢武帝說公孫賀的几子和陽石公主私通,並勝在漢武帝常常出入的甘泉地下埋有木偶,詛咒漢武帝漢,漢武帝聽了大怒,立即查辦治罪.公孫賀父子慘死在獄中。\n隨後,又有人誣告說太子宮中也有木偶人,且木偶上有字,不堪放目.太子大為恐懼,知道一旦沾惹上這種事端,就於事無補了.慌亂中,竟調用了皇的車馬和軍隊,打了宮中的武器庫,集結衛士想去捉拿散佈謠言的奸人.結果一時間長安城裡大亂,人凡惶惶,都傳說太子要謀反。\n於是,和太子有私仇的奸人江充稟告漢武帝,說太子興兵作亂漢武帝開始還不相信,後來就派兵鎮壓,要捉拿太子,太子很害怕就匆匆忙忙地逃出了長安,到一農家避難.可地方官司一路追殺至此太無處可逃,只好閉門自縊身亡.皇后衛子夫,也在宮中含恨自盡了.一年之後,漢武帝才查清了此事的原委,方知錯怪了太子,也連累了皇后衛子夫.後悔不已, 可是已經太遲了。\n後來,漢武帝為了追思太子,在長安城內修建了思子宮,以寄託自己對衛氏母子的哀思.可無論如何,他的妻子,他的兒子,都死於他的一時昏庸和不辨是非.可嘆衛子夫當年如此專寵,到頭來竟落得個如此悲慘的結局!太子劉據也是自幼就深受父皇的母后的喜愛,可謂是銜金而生,最後卻死於非命.就是因為漢武帝一時糊塗,大興巫蠱,害死了眾人,導致漢朝宮廷混亂,也直接害死了自己的皇和太子,使自己晚年嚐盡了苦果。\n衛子夫和衛太子是怎麼死的?衛太子劉據慘死之謎\n“戾太子之變”是漢武帝晚年最著名的事件,這一事件同時還交織著另一同樣著名的事件—“巫蠱之禍”。這兩個事件的關係到底是怎樣的?在政權更替的敏感時期,漢武帝為什麼要廢掉自己親手所立的嫡長子?戾太子被殺後,他剩下的惟一骨血、親孫子劉病己身上又發生了哪些戲劇性的傳奇故事?\n漢武帝徵和二年(公元前91年)七月,長安正是短暫的秋天。天陰沉沉的,黑雲壓城城欲摧,馬上就要進入嚴酷的冬天了。就在這座佈景不祥的舞臺上,太子劉據戎裝登場,開始自己一生中最後的表演。\n七月初九,太子劉據兵分兩路。一路由自己多年豢養的門客冒充皇帝使節,率兵收捕江充、韓說、章贛、蘇文等人。江充時任直指繡衣使者,專門負責督察貴戚和近臣逾禮驕侈之事;韓說乃按道侯;章贛是御史,主管彈劾、糾察官員過失諸事;蘇文則是一名黃門侍郎,侍從皇帝,負責傳達皇帝的詔命。江充和章贛束手就擒,太子劉據親自監斬二人。韓說懷疑皇帝使節是冒牌貨,拒不接詔,被使節當場格殺。\n\n另一路由太子舍人無且率領,持著皇帝的純赤色符節,於初九深夜突然攻入未央宮殿長秋門,徵得皇后衛子夫的同意後,調動皇后中宮的侍衛車馬和長樂宮的侍衛車馬,打開武器庫,分發眾人,繼續抓捕蘇文及其同黨。這一來長安城中民心大擾,紛紛傳說太子劉據等不及父皇駕崩,發兵謀反,準備提前登基。\n蘇文趁隙潛逃到甘泉宮(今陝西省咸陽市淳化縣城北甘泉山南麓),向其時居住在甘泉宮的漢武帝彙報了長安城的動態和戰事。漢武帝一聽,立馬派遣使者,馬不停蹄地趕往長安,宣召太子前來甘泉宮,解釋他的行為和動機。不料派出的使者到了長安城外,卻逡巡不敢進,在城外轉了一圈兒就回來向漢武帝覆命說:“太子果真造反,而且已經成功地控制了首都,一看見我就要殺掉我,我嚇得趕緊跑回來了。”漢武帝大怒,剛好這時駐守長安的丞相劉屈氂派了一名長史前來。漢武帝問長史:“首都發生了這麼大的事,丞相在幹什麼?”長史回答道:“丞相聽說太子謀反,當場就逃跑了,連丞相的印信都弄丟了。”又說:“丞相秘之,未敢發兵。”意思是丞相以為此事隱秘,不敢輕易發兵平定太子的叛亂。這是一項來自丞相的重要信息,反映的是丞相對長安局勢的判斷,下文將有詳細分析。\n漢武帝劉徹長子劉據是怎麼死的?\n劉據(前128年—前91年),漢武帝和衛皇后之子,獲立為太子,在巫蠱之亂中被奸臣迫害,舉兵反抗,兵敗逃亡,後來自殺。武帝知道太子冤情後,悔恨不已。劉據之孫劉詢後來登上帝位,是為漢宣帝。\n早年\n劉據在元狩元年獲立為皇太子,當時七歲。後來武帝為成年的太子修建“博望苑”,讓太子在那裡跟賓客往來,“從其所好”。\n太子性格寬仁溫和,但缺少政治才幹,令武帝不滿,認為他跟自己不相似。隨著武帝的其他寵妃生下兒子後,武帝對衛皇后和太子的關愛減少,令太子“常有不自安之意”。武帝察覺此事,曾對太子之舅、大將軍衛青說:“太子敦重好靜,必能安天下,不使朕憂。欲求守文之主,安有賢於太子者乎!聞皇后與太子有不安之意,豈有之邪?可以意曉之。”叫衛青安撫太子。太子經常勸諫武帝減少跟外族的戰事,武帝卻說這樣做是為了太子將來可以安享太平。\n太子寬厚雖然得到民心支持,但是也令到一些主張嚴刑峻法的官員不滿太子。衛青死後,太子失去了最重要的保護者,朝臣對太子的攻擊更多。武帝晚年,沉迷於巫術之中,太子和衛皇后都很難見到他。加上武帝鉤弋夫人又以“堯母”自居,李夫人的兄弟掌握兵權,太子的地位越來越不穩固。\n巫蠱之亂\n武帝晚年,衛皇后早已失寵,奸臣江充等受到武帝重用。江充與太子及衛皇后不和,恐怕將來太子繼位後會殺他,便想到利用當時鬧出幾宗大案的“巫蠱之術”去製造陰謀。這時武帝因年老而性情變得多疑,以為身邊的人懂得“蠱道祝詛”,為此查根究底而導致多人被殺。江充當時負責處理有關巫蠱的案件,他說宮中有蠱氣,武帝派其他官員協助他追查。江充來到太子宮掘蠱,掘出桐木做的人偶。當時武帝去了別處避暑,太子召問少傅石德,身為太子師傅的石德懼怕自己受誅連,建議太子越權行事,拘捕江充等人及追查他們的陰謀,太子在情急下同意石德所言


佛山開心彼得

衛太子劉據是漢武帝一手栽培的帝王接班人,漢武帝一生南征北戰,功蓋華夏,但是也極大的耗費了民力,武帝時期刑法也比較嚴峻,政治上全是高壓態勢。武帝希望有個仁君來繼承他的業績,做個守成之主,劉據正是這樣一個人武帝在外,太子常乾的事就是監國處理政事,更是因為刑法嚴峻與武帝有關不同意見。劉據後來的死最重要的原因是衛霍之爭,太子劉據屬於衛氏集團,自霍去病崛起後,衛家逐漸失寵,霍家倒起來了,霍去病夭亡,霍光又慢慢過渡到了權力頂層,加上衛青病逝,衛皇后年老失寵,再加上奸人作祟的巫蠱之亂,漢武帝和太子之間父子感情日漸疏離,最終釀成大禍。這裡面有著非常複雜的因素和偶然的原因,也可聯繫到鉤弋夫人與衛子夫的後宮之爭和外戚權力(衛,霍,李)之爭。如果衛太子劉據順利繼位,他應該會按照自己仁義治國的理念停止大規模的對外戰爭,休養生息,平穩過渡,恢復國力,創建屬於他的盛世,就跟後來的漢宣帝中興一樣,漢宣帝的繼位也算是對衛太子劉據的一種補償,他是劉據的嫡孫,也是漢武帝的嫡系血脈。


騰飛足球

你好!我是冬眠蛇,由我來回答這個問題,希望多多關注!

可以說,太子劉據和漢武帝還是不同的,如果沒有巫蠱之禍,他順利登基的話,漢朝的歷史還是會有所改觀的,但無法扭轉即將衰落的大局。



武帝晚年,因為窮兵黷武,社會矛盾已經十分尖銳,所以才有了後來的輪臺罪己詔,太子劉據為人要比武帝溫和的多,也沒有武帝那麼追求功業,如果他執政,施行的政策一定是追仿文景之治,繼續推行與民休息的政策,然而經過武帝多年對匈奴及西北用兵後,國家已經不是漢初時候光景,有兩個問題劉據似乎有心無力,無法扭轉。



一,漢朝中期,土地兼併問題已經十分嚴重,即便輕徭薄賦,與民休息,不徵兵役,很多少地無地的農民還是無法受益,所以這種政策只能緩解社會矛盾的一時,不能從根本上扭轉漢朝衰落的頹勢。



二,鹽鐵政策的鬆動只能惠及權貴,劉據也無法改變這個問題。武帝時期,鹽鐵貿易發達,鹽鐵生意成為國家稅收大宗,但是卻把持在少數商人手中,武帝為了籌措軍餉,將鹽鐵收歸國有,當然這種政策有失公允,武帝之後,劉據必然寬鬆這種政策,那受益的也只能是權貴。因為只有權貴有能力經營這些東西。



所以我認為,劉據登基能從一定程度上改善國家的經濟,延緩漢朝衰敗的時間,但不能從根本上改變問題,漢朝最終仍然會衰亡。


史書上冬眠的蛇

首先我認為這得分類討論:



1.漢武帝是喜歡劉據的,在他年僅6歲的時候就被封為太子,可後來卻令漢武帝大失所望,劉據不僅性情懦弱,並且一點也不像他,最重要也是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可能在劉據當上皇帝后衛氏集團就很可能接替他行駛皇帝職權,所以這方面漢武帝是最顧慮的,不否認劉據很有才能,施仁政,體民情。2.劉據是否具有當皇帝的素質?答案是不一定,他可能是一位傑出的社會慈善家,但絕不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統治者,他不懂政治,也不會迎合皇帝的意願,更不會結交黨羽,在朝中孤立無援,最後只能考其母系氏族發展,可以說劉據的死是漢武帝刻意安排的一場家族鬧劇,最終卻以悲劇收場


史家淺唱

看到這個問題的時候,我想到了另外一個人就是公子扶蘇,其實太子劉據和扶蘇有很多相似之處,都為人敦厚,有儒者之風,有仁者之心,最後都沒有繼承皇位,都是自縊而亡。 我說過如果扶蘇繼位,可能就沒有項羽劉邦什麼事情了,如果劉據登基又會怎麼樣呢?

我的觀點是劉據子如其母,衛子夫被稱為賢后,最大的原因就是懂隱忍不幹政,做好自己的本分,管好自己的孩子,這和他的弟弟大將軍衛青低調做人是一脈相承的。劉據也具備了其母的特點就是賢明,有人會說既然賢明,為什麼會做出矯詔殺死江充,然後起兵“造反”的愚蠢做法呢?


其實那是因為中間有不止江充這麼一個小人作祟的緣故,給劉據出主意的太子太傅,漢武帝派去打探虛實的人等都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人到了危急時刻,做出錯誤的判斷在所難免,漢武帝都中了江充的道,更何況是太子劉據呢?

如果劉據登基,不出意外的話,輔政大臣裡還是會有霍光存在,霍光是霍去病同父異母的弟弟,算起來和劉據的關係更近。有霍光輔佐,有衛子夫統領後宮,我不認為這個組合有什麼不妥,漢武帝本來的打算應該也是這麼想的。


劉據儘管沒有父親雄才大略,但是作為守成之君是綽綽有餘的,和扶蘇類似,可以讓連年征戰的大漢得到休養生息,恢復國力鞏固國本。

一個人的歷史,一家之言。


一個人的歷史

若劉據繼位,首先,結束對匈奴的戰爭,因為匈奴經過漢武帝的打擊已經威脅不到漢朝了;第二,實行修養生息的國策,全面恢復因漢武帝連年征戰而損耗的國力;第三,行仁政,輕法度,重用儒家。這三點估計要伴隨他一生。但是,歷史上還會不會有宣帝中興就不好說了,因為劉病己能否繼位,不好說,再者,順境中和逆境中成長起來的人性格和做事風格都不同。可惜歷史沒有如果!


醉裡挑燈看劍140409104

太子劉據,溫仁恭孝,加之母親衛子夫又是一代明後,在這樣的環境中,他學到的更多是如何以禮待人,尤其是看到了漢武帝的連年征伐給漢朝的軍民造成了極大的生活困境,所以在漢武帝晚年就這個問題多次與漢武帝發生衝突,漢武帝一生最大的功績莫過於通過武力為後世子孫帶來了幾百年的和平,所以在兵權這個問題上漢武帝比較迷信,進而有時候難以聽進養民生息的話。但是漢武帝之所以能夠成為一代英主,選擇繼承人是非常重要的,他深知自己的一生窮兵黷武,為的是讓大漢永不再受其他侵犯,後繼者可以永享太平,所以在繼承者方面他需要一個注重發展民生,溫和恭順的人,在他的幾個孩子中,劉據是最好的選擇。 那麼問題來了,劉據為何還是沒有成為最終的繼承者?我們可以找到幾個相似的例子,秦時的扶蘇,明時的太子朱標,他們的一生都是在一個英明神武的皇父面前,在這樣的人面前,如果一味地順從,那麼他會覺得你沒有能力,無法承受將來的重任,可能早就把太子廢了;所以太子們也是按照自己的能力,表現出自己可以成為後繼者的姿態,而這勢必又會挑起皇權之間的鬥爭,這個鬥爭不僅僅是父子之間的爭吵,作為皇帝,各種大臣之間也會選擇站隊,江充等人就是這樣的人,在推波助瀾之間就導致了太子命運的悲劇,可以說,扶蘇,劉據,朱標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走向了悲劇。

很多東西都是在失去之後才會讓人倍加想珍惜,漢武帝就是在太子劉據死亡之後才慢慢清醒過來,建立思子宮,歸來望之臺等建築,同時還下罪己昭等等表明自己的過錯和後悔。


鋮念

劉據的死最大的誘因是劉徹怕他否認自己自認最大的功業---征伐匈奴,過度濫用民力,導致人口減半,民不聊生,劉徹是個剛愎自用的人,直到劉徹快死了才認識到劉鋸的看法是有一定道理的,所以罪己詔就有這部分內容。從立意和各方面條件來說劉鋸都沒被廢殺的道理。比較於劉徹的曾孫劉洵,劉徹認為繼承人反對自己的路線方針就埋下殺機。劉洵認為亂大漢江山的是太子,可他包容仁慈多了。


在城市的邊緣

有人說劉據必須死,理由是外戚專權。這就有點扯了。立誰為帝沒有外戚?最後立了個娃娃,殺了他娘,那幹嘛不立劉據,殺了衛子夫?何況劉據人如其名,進退有據,恭良溫儉,武帝連年征伐,國力耗盡,急需這樣一位帝王休養生息。武帝也是拿繼承人來培養這個兒子的。怎麼可能必須殺死他?話說武帝心也夠大的,晚年立了個娃娃,雖然殺了他娘,卻讓一個霍光輔政,還好看對了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