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步練好太極拳

第一步 盤好拳架。

練好太極拳,首先要盤好架子,以求達到身法正確,動作標準,否則徒耗精力,白費工夫,得不償失。以傳統楊式太極拳而言,動作姿勢應符合“二十要”,即:頭要懸、頸要貼、眼要平、身要正、形要準、度要對、肩要沉、肘要墜、臂要彎、腋要虛、手要展、指要分、拳要空、勾要吊、胸要舒、背要順、腰要塞、臀要斂、襠要圓、腿要曲。

這“二十要”包括了太極拳形體動作從頭頂到手腳的基本要求,是楊澄甫《十要》中部分內容的具體化,目的是為更方便操作與實踐。所以“二十要”是楊式拳的基礎要領,也是評判形體動作正確與否的硬標準,因此必須不折不扣地達到這“二十要”。

第二步 練好行拳。

當拳架套路的形體動作基本學會,動作的姿勢基本正確時,就應進一步練好行拳。所謂行拳,就是指操練套路。在這操練過程中,按照一定的標準,把拳架套路的單個動作連接好、轉換好,使之形成一個和諧、流暢的整體。這行拳的標準是十六個字,即:“松靜、輕靈、柔和、圓活,沉穩、慢勻、協調、神合”。這十六個字是全面衡量拳藝水平的標準。由於行拳是動態的,形體姿勢變化較快,要嫻熟地完全做好十六字,有一個漸進累積和層次遞增升達的過程,需要絞長時間修煉,才能逐漸達到圓滿。為此下面再贅述幾句:

十六字中的重點是行拳“松靜”‘柔和’,松靜是基礎,柔和是目標。練拳時要求放鬆,用意不用力,即做到:大腦松靜、皮毛松展、肌肉鬆柔、骨節鬆開、筋腱松長、臟腑松舒、血脈松暢、經絡鬆通 (簡稱“八松”),全身由表及裡,自上而下,沒有一點僵力,沒有一處僵硬,在無處不松的情況下,進行著綿緩(非激烈的)柔和(非剛猛的)的形體運動。能柔和方能有“極柔軟,然後極堅剛”和“以柔克剛”的技擊特徵,方能顯現太極拳輕盈柔美的風格,故應重點修煉。經過這樣長時間的鍛練,它會促進人體“氣路”和“血路”的通暢,加速氣血循環,通常稱之為“活氣活血”。這種“兩路”暢通、氣血兩活的狀態,是保持身體健康的需要,是養生的需要。

十六字中的難點是行拳“協調”,王宗嶽講:“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這實際上是要做到五個“一”,即:一動都動,一靜全靜,一開百開,一合俱合,一轉齊轉(一轉無有不轉)。楊澄甫《十要》中也有“上下相隨;內外相合”的要求。在行拳中常常會發生:左動右不動、上動下不動、肢動身不動、身動眼不動、外動內不動等情況。此時必然會發生某一部分身肢停頓、呆滯和等待的現象,這樣的行拳就屬於不合格。這種動作不協調不同步的毛病,之所以難改,就在於人們平時大腦是指揮肢體單向運動,不習慣於行拳時大腦要調控身肢同時進行異向運動,所以行拳協調的難度就大些。但是,只要下決心多練多悟,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沒有達不到的“協調”。

第三步練好用意

太極拳是內家拳,特別注重用意,王宗嶽《十三式歌》中寫道:“若問體用何為準,意氣君來骨肉臣。”意思是行拳時要把用意放在主導的地位上,使意起主導作用。楊澄甫《十要》中要求“用意不用力”,更具體地指明瞭行拳要用意。

所謂練好用意,是指能夠嫻熟地“以意行拳”。“以意行拳”的具體方法是“以意導形”,“以意導形”就是運用意念導引太極拳形體動作的演變,故行拳時意在形先,動在意後。即“先意動,再內動,繼而形動”,這就是形與意的統一。用意要求“無過不及”,即用意不能過,過則易僵、易呆、易滯,不能輕靈鬆柔;用意也不能“不及”,“不及”則易丟、易散、易斷。故“以意行拳”首先心要靜,不靜則心不專、意散亂,行拳時會發生“過”與“不及”現象。心專一才能把握好用意的度,使用意度恰到好處,做到“勁斷意不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