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向尖酸刻薄的魯迅,平生只見過袁世凱一面,但他是這樣評價袁的

魯迅和袁世凱,這兩位都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人物了,魯迅出生於光緒七年(1881年),原名叫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而魯迅只是他的筆名,魯迅出生在一個動亂的時代,他有著雄心,有著強烈的愛國之心,早年的魯迅為了救國,選擇了救人這條路,他決定去日本留學學醫,回國之後救治國人,但在日本求學的上課期間觀看的“日俄戰爭教育片”,使魯迅深受刺激,他決定棄醫從文,決定拿起文筆解救當時封建人類的社會思想。

一向尖酸刻薄的魯迅,平生只見過袁世凱一面,但他是這樣評價袁的

之後的魯迅以筆代伐,奮筆疾書,在文學史上戰鬥了一生,毛澤東同志曾這樣評價魯迅先生:“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他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是享譽世界的文學大師,尤其是在韓國,日本思想文化領域,魯迅的作品對這兩個國家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同時魯迅也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佔最大領土的作家”。

一向尖酸刻薄的魯迅,平生只見過袁世凱一面,但他是這樣評價袁的

一向尖酸刻薄的魯迅,平生只見過袁世凱一面,但他是這樣評價袁的

1912年冬天的一個早上,剛升任教育部社會教育司一科科長的魯迅,在教育總長範源濂的帶領下進見大總統袁世凱。雖然這次與袁世凱會面時間很短,但卻給魯迅極為深刻的記憶。

一向尖酸刻薄的魯迅,平生只見過袁世凱一面,但他是這樣評價袁的

魯迅在後來的回憶錄中是這樣評價袁世凱的,“整個民國期間,只有袁世凱略知怎樣對待知識分子,對穩定統治最為有力。”這個評價雖然僅僅有短短的31字,但足以說明袁世凱對教育的重視,對文人的重視。

一向尖酸刻薄的魯迅,平生只見過袁世凱一面,但他是這樣評價袁的

袁世凱的一生充滿戲劇色彩,從一個不出名的小兵,一路向上做到了當時雄霸一方的北洋軍閥,後來又與國民黨合作,以和平的方式結束了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王朝,可一生挫敗在稱帝上,僅僅做了81天的皇帝,就被趕下了皇位,後來又因為尿毒症,於58歲就逝世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