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境祁連——麻拉河村

天境祁連——麻拉河村

“祁連”系匈奴語,匈奴呼天為“祁連”,祁連山即“天山”之意。

祁連縣因地處祁連山中段腹地而得名,隸屬於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北鄰古絲綢之路的首要通道甘肅河西走廊,故有青海“北大門”之稱。

祁連縣國土面積1.4萬平方公里,佔全州國土總面積的41%。轄4鄉3鎮45個行政村,截止2013年,總人口5萬人,有漢、藏、蒙、回等15個民族,少數民族人口占79.2%。境內平均海拔3169米,縣城海拔2787米,年平均氣溫1℃,年降水量約在420毫米之間,屬典型的高原大陸性氣候。

祁連是青海省重要的資源富集地區。全縣共有草原1764萬畝,是青海省畜牧業基地,有藏系羊、犛牛、阿柔馬等各類牲畜117.5萬頭只匹,年產牛羊肉1萬餘噸、祁連大白毛1300餘噸。礦產資源多樣,號稱“中國的烏拉爾”,是全省資源開發的重點縣。

天境祁連——麻拉河村

建制沿革祁連在漢代以前為羌人牧地。

魏晉南北朝時期先後成為前秦、前涼、後涼、南涼、西秦、北涼等地方割據政權和吐谷渾屬地。

隋朝,煬帝西征擊敗吐谷渾,置西海郡,祁連地區屬西海郡轄。

唐朝和五代時為吐蕃屬地,之後為吐蕃、西夏和宋王朝交替統治。

元代置西寧、貴德兩州及吐蕃朵甘思地。

明代改西寧州為西寧衛,祁連地區為西寧衛屬阿吉第十三族牧地,明末為西海蒙古麥力幹所據。

清雍正二年(1724年),設大通衛,乾隆二十六年(1761)改衛為縣,祁連東部地區屬大通縣,餘地隸於西寧辦事大臣。

民國十七年(1929年),青海建省,祁連屬門源縣管轄。民國二十七年(1939年)由門源縣析置祁連設治局。

1949年11月22日祁連解放,暫由門源縣代管,1951年9月將祁連設治局改為祁連區人民行政委員會,由省直轄。1953年1月23日成立祁連縣人民政府,隸屬海北藏族自治州至今。

天境祁連——麻拉河村

八寶鎮:

八寶鎮位於祁連縣縣境中部,北與甘肅省接壤。縣府駐地。人口1.2萬,以回族為主,佔總人口的71.5%。面積802平方千米。轄東村、西村、東索臺、白揚溝、卡力崗、拉洞、拉洞臺、高楞、營盤臺、下莊、冰溝、黃藏寺、麻拉河、白土埡豁、寶瓶河15個村委會和縣城1個居委會。1952年建八寶鄉,1957年改為八寶回族鄉,1958年改為八寶公社,1984年改為八寶鄉。2000年改為八寶鎮。

天境祁連——麻拉河村

卓爾山:

  “宗姆瑪釉瑪(卓爾山)"是藏語音譯,意為美麗的紅潤皇后。是眾多遊客來祁連之旅必登的勝境,作家、詩人藝術家寫生採風必到宗姆瑪釉瑪座落於八寶河北岸,山頂綠茵蔥籠,挺拔蒼翠的青海松柏點綴其中,與阿咪東素隔河相望。站在卓爾山頂視野極度開闊,四周沒有任何遮攔,山對面是一山盡覽四季景色的牛心山,左右兩側分別是拉洞峽和白楊溝風景區,背面是連綿起伏的祁連山,山腳下滔滔八寶河像一條白色的哈達環繞在縣城周邊……快門隨手按,處處都是美景。

天境祁連——麻拉河村

天境祁連——麻拉河村

天境祁連——麻拉河村

麻拉河村簡介:

麻拉河村位於祁連縣縣城後面,從拉洞村或白楊溝村口繞山路進入。也是卓爾山西線沿線路段。村莊位於卓爾山西線腳下,麻拉河村全村總人口207戶670人。麻拉河村黨支部以“東方瑞士”、“天境祁連”大美高原風景為依託,有效利用旅遊沿線、風景區等區位優勢,積極實施“旅遊+”精準扶貧戰略,不僅能實現脫貧致富,還能助力鄉村旅遊轉化升級。該村還將通過實施“旅遊+山水田園+特色餐飲”、“旅遊+特色風情小鎮+特色民宿”、“旅遊+土特產品商業+技能培訓”等形式,加強旅遊業與其他產業聯動,盤活鄉村特色旅遊資源。

天境祁連——麻拉河村

天境祁連——麻拉河村

天境祁連——麻拉河村

天境祁連——麻拉河村

天境祁連——麻拉河村

天境祁連——麻拉河村

天境祁連——麻拉河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