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潤橋與摩崖石刻║許建平

拜謁老祖、四祖和五祖後,梅兄告訴我,在黃梅與禪宗有關的文物、典故出處還有不少,最值得一看的是靈潤橋及橋下的摩崖石刻。這樣,我們把黃梅之行的最後一站定在靈潤橋。

靈潤橋與摩崖石刻║許建平

靈潤橋也叫花橋,老百姓稱為“過路亭”。該橋位於黃梅四祖寺破額山出水口的石魚磯上,也就是寺院停車場前緣的龍頭石懸崖之巔,這裡是破額山南坡諸水匯聚幽黛河出山之鎖口。元順帝至正十年(1350年)由四祖寺住持祖意禪師募緣修建而成,至今已有近670年的歷史。據史書記載,每年梅雨之季,山水傾注,猶如黃龍直瀉崖下,出入山路即被阻隔,鄉民從魯班亭繞道寺院背後翻越青龍嶺避河而行,鄉民翻山越嶺,跋山涉水,既艱辛又危險。四祖寺住持祖意庭柏禪師想必是發善心,急鄉民之所急,募緣建造石拱巨橋,該橋為單孔縱列發券,由橋樑石、拱石、券脫石等條石砌成,兩側平鋪十八層橋石,上建廊式長軒,兩端設高大的五花山門,橋拱內側東壁上鐫刻有建橋記事銘文,分佈於8塊拱石上,銘文為“石橋初剏(創)至正庚寅年,二月攻石,至本年十一月二十五日畢立”等文字。

靈潤橋與摩崖石刻║許建平

靈潤橋建成後,極大地方便了當地鄉民出行難的問題,也方便了四方香客敬香祈福。我想,四祖住持之所以把橋取名為“靈潤”,大概就是:靈,上天靈氣;潤,潤澤眾生之意吧!幾百年來,當地鄉民從其感受出發,乾脆直呼“其名”:過路亭、歇腳處等。可見,受眾者,感受的是橋的功能;建橋者,獻出的是那份仁心。這似乎也充分體現了佛教的基本理念:廣結善緣,普度眾生。

靈潤橋與摩崖石刻║許建平

來到靈潤橋,站在橋頭,往下俯瞰:西澗流水幽如鏡,水花在巨大的花崗岩體上跳躍奔騰,飛珠濺玉,形成迂迴三迭的碧玉流瀑布,經石磯直瀉深壑,構成“瀑布嶺頭懸,碧空垂白練”的壯觀景象。正當我們欣賞靈潤橋下石磯流水瀑布時,梅兄指著橋下佔地約一千平方米的石磯說,橋下有古摩崖石刻群,多為唐代至清代文人騷客的題詠書刻,楷草隸篆應有盡有,現在不是雨季,水流較小,摩崖石刻就露出水面了,他問我們是否有興趣下去看一看。聽說橋下有摩崖石刻,我們來了興趣,說必須下去看看。於是一行人從橋頭的坡旁下去,脫了鞋襪,越過溪流,到達石魚磯,以“碧玉流”摩崖石刻為中心的二十餘幅石刻群,立馬呈現在眼前。從單字到詩文石刻令人眼花繚亂,其文體形式大多是古代官員、騷人雅士即景唱和,詠景寓情,勒石留名。其中尤以唐代書法家柳公權書“碧玉流”石刻和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破額山前碧玉流”詩刻最為珍貴。真是法書美文,與橋同輝。不禁感嘆:水流長,長流水,美文美圖留人間。

靈潤橋與摩崖石刻║許建平

返回武漢途中,大家認為不虛此行。張兄說,橋是“便民橋”,詩是“言志詩”。梅兄說,不入凡塵即為仙,悟到深處亦自然。我說,心若有禪,處處是道場,時時可參禪;心若無禪,大雄寶殿可禪否?所以,黃眉山人認為:石上可參禪。這真實道出了參禪者的境界!

靈潤橋與摩崖石刻║許建平

鄉野黃梅她立足黃梅,服務大眾,傳播文化,記憶鄉愁,搭建橋樑,服務經濟發展。《鄉野黃梅》由鄉野黃梅文化傳媒承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