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多位專家學者齊聚東華大學 探討高校人才引育及人才評價等問題

中國教育在線·學術橋訊 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印發《關於分類推進人才評價機制改革的指導意見》,更好地解決人才評價機制中存在分類評價不足,評價標準單一,評價社會化程度不高等突出問題。6月15日,由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人才發展專業委員會(以下簡稱“人才發展專委會”)主辦,東華大學承辦,中國教育在線·學術橋協辦的第四場高層次人才引進與人才評價機制改革區域研討會在東華大學舉行。上海市教育委員會人事處、上海市教育人才交流服務中心和來自上海、江蘇、山東、湖南、湖北等省市43所高校及行業專家學者100多人共聚一堂,共同探討“雙一流”新形勢下高校人才引育及人才評價中遇到的問題,增進高校用人單位之間的互通交流,提升中國高校的引才水平。

100多位專家學者齊聚東華大學 探討高校人才引育及人才評價等問題

參會代表合影

會議伊始,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副會長兼人才發展專業委員會理事長李志民,東華大學副校長、長江學者卿鳳翎分別致開幕辭。

李志民表示長期以來,我國人才評價制度不合理,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的現象較為嚴重。今年2月26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分類推進人才評價機制改革的指導意見》,這無疑是響應中央對於人才評價體制改革的要求,也是近期在高校在人才評價體制機制方面重要的指向性文件。

“雙一流”建設高校陸續發佈了建設方案,中國高等教育迎來全新格局,“一流高校”與“一流學科”雙軌並行和“五年一週期”的驗收評估政策,為國內高校學科建設和整體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值此變革之際,進一步探討“雙一流”新形勢下高校引育人才以及學術評價的解決辦法,可以增進高校用人單位之間的互通交流,提升中國高校的引才水平。

東華大學副校長、長江學者卿鳳翎首先介紹了東華大學的基本情況,隨後,卿校長特別談到了人才對學校發展的重要性。卿鳳翎認為,“雙一流”建設的展開需要各類高水平人才,引才工作是擺在各高校眼前的難點、痛點。如何精準鎖定目標人才、有效開展引才宣傳並影響人才,針對引才形式與經驗的分享、引才渠道共建與共享,都是亟需解決的現實問題。卿鳳翎希望能夠以本次研討會為契機,各位專家學者能就高層次人才引進與人才評價等問題進行廣泛和深入的交流,提出更多寶貴的建議和意見,通過深入專業的研討,產出更多的成果。

100多位專家學者齊聚東華大學 探討高校人才引育及人才評價等問題

研討會現場

科研評價要脫離論文指標綁架

在隨後的主題報告環節,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副會長兼人才發展專委會理事長李志民做了《人才評價與發展》的報告分享。李志民表示,無論是事業留人、 感情留人和待遇留人, 關鍵是創建吸引人和留住人的機制。喊口號是行不通的,一定要琢磨本質規律在哪。

他還提出,科研評價要儘快脫離論文指標綁架,以論文為導向的評價方式導致大量的科研是模仿和重複,科技評價指標圍繞“知識價值”設計權重,形成充滿活力的科技管理和運行機制。

在人才聘用和科技評價機制改革方面,可借鑑國外大學的成功經驗,推進科技評價機制改革,新時代要有新導向。

大學發展,是理念的比拼,更是人才的競爭

蘇州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劉標結合蘇州大學的人才工作實際做《大學人才管理理念與策略》特邀報告;分別從“對人才的認識、大學人才管理理念、蘇州大學人才策略及成效”等幾個方面展開,並就心得體會與大家分享。蘇州大學多年來通過實施“國際知名帶動國內一流”戰略,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而蘇州大學的人才管理諸多理念,得到與會代表、專家的一致肯定與好評。

100多位專家學者齊聚東華大學 探討高校人才引育及人才評價等問題

研討會現場

基於大數據挖掘進行學術人才評價

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人才發展專業委員會學術委員會主任石勇在分享時提出,人才學術評價是一個綜合性強、認知度廣、評判度複雜的系統性工程。基於大數據挖掘進行學術人才評價可以提前預測,發現人才,多維分析,確認人才,記錄過程,跟蹤人才從而公平判定,辨識人才。

大數據挖掘模型本身很成熟,應用到學術人才評價中指日可待,希望學術界都去思考,改革自身的評價問題,讓中國的科研事業後繼有人,蒸蒸日上!

高校應有所為有所不為

人才無疑是目前高校建設的核心,但是唯論文,唯學歷的現象仍然嚴重,名目繁多的評價讓科技工作者應接不暇,人才“帽子”滿天飛,但人才大戰的政治與輿論環境在變化,希望高校把握時機,引到真正的所需之才。

100多位專家學者齊聚東華大學 探討高校人才引育及人才評價等問題

研討會現場

不拘一格降人才,優化學術環境

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長江學者、中國魯迅學會副會長郜元寶在分享小同行學術評價經驗時著重強調了小同行評價的必要性、緊迫性;同時,特別談到了自己對於人才評價的苦惱,他認為目前對於“高層次人才”的定義模糊,以及就如何通過小同行評價發現人才提出了自己的建議,以實現“不拘一格降人才”和優化學術環境。

最後,他特別提到,為更好的提升國家學術建設水平,更需要我們有一點理想主義精神。

大力發展和推廣小同行學術評價模式

清華大學計算語言學博士點學科帶頭人、教授、博士生導師江銘虎也分享了小同行學術評價經驗,並詳述了小同行學術評價的目的與原則。通過第三方評審機構,經專家評審,堅持科學、公開、公正、平等競爭、擇優是小同行學術評價堅守的原則,而目的就是有利於幾年一次的教育部學科評估,形成競爭力學科,梯隊建設,完成大項目,迅速成為各類高水平專業人才,提高學校的整體水平和聲譽。同時,小同行學術評價更有利於準確定位和發展潛力的客觀評價。

目前越來越重視高水平成果,人才引進目的之一是提高評估結果,引進的人才(高水平基礎)在新單位的高水平成果就起作用。但人才評價機制仍存在分類評價不足、評價標準單一、評價社會化程度不高等突出問題,在此情況下更應該大力發展小同行學術評價模式。

100多位專家學者齊聚東華大學 探討高校人才引育及人才評價等問題

研討會現場

評價要分類,引才同樣要分類

近年來,中國教育在線學術橋積極拓展海外學聯、學者組織及海外高校資源,積極建設海外人才聯絡站,盤活海外渠道資源,打造了海外引才新格局。經過10多年的積累,截至2018年3月,已經與100多所海外學聯,博士協會、華人學會,海外高校建立了戰略合作關係,覆蓋歐美亞澳4大洲,英、德、美、加、日、韓、澳、新等世界主要發達國家和地區,覆蓋海外華人學者超過10萬人。作為人才發展專委會的主要成員,中國教育在線學術橋發起倡議,與廣大會員共建、共享海外人才聯絡站,服務於廣大會員,切實踐行“為國引才”的使命。

吳報華重點談到了學術橋小同行專家學術評價的一些情況:截至2018年5月,學術橋學術評審已完整服務全國40所高校,超過3500位專家學者,出具專業權威的學術評審意見,應用於人才引進、職稱評審等場景。

下午,各與會代表分別做了發言。代表們首先介紹了各自學校的引才工作經驗以及人才評價機制方面的心得,隨後也就外籍人才引進、人才的客觀評價、人才待遇等方面展開了熱烈的討論和交流。

此次高層次人才引進與人才評價機制改革華東區域研討會圓滿成功,與會代表紛紛表示收穫頗多,為學校以後的引才、育才提供了非常好的借鑑和經驗,並期望人才發展專委會及學術橋能舉辦更多類似的人才研討會。

100多位專家學者齊聚東華大學 探討高校人才引育及人才評價等問題

研討會現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