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有勇有謀,具備稱雄天下的資本,可惜兩次絕佳的機會都沒抓住

中國歷史上白手起家的皇帝不多,算來只有劉邦和朱元璋兩人。在那個群雄並起的歲月,劉邦作為一個地痞流氓能最終成就帝業,歸根結底還是有一批人為他誓死效命。在劉邦的創業史中,漢初三傑蕭何、張良、韓信這三人出力最大。

韓信有勇有謀,具備稱雄天下的資本,可惜兩次絕佳的機會都沒抓住

劉邦建立大漢後,蕭何做了宰相,張良選擇退隱,唯獨韓信落得個身敗名裂的結局。韓信無疑是那個時期最拔尖的軍事人才,在劉邦統一中國的過程中,居功至偉。不過,在韓信建功立業的同時也是他悲劇的開始。

說韓信有勇有謀應該不過分,像他這樣有大能耐的人要想割據一方甚至稱雄天下也未可知。比如在楚漢相持階段,韓信就具備可與天下爭鋒的資本,他偏向任何一方就會有壓倒性的優勢。如果自立為王,也能三分天下。

那時,韓信身邊的謀士蒯通就曾多次勸說韓信,讓他坐山觀虎鬥,待兩敗俱傷之時坐收漁翁之利。這個主意雖然有點無恥,但實事求是地說,在那個年代,不無恥就不能成就大業。如果韓信能聽從這個建議,結局將是另外一個樣子。

韓信有勇有謀,具備稱雄天下的資本,可惜兩次絕佳的機會都沒抓住

可是韓信身上有著一個致命的弱點,那就是優柔寡斷,太看重名聲。經過幾次思想鬥爭,他始終下不了決心。他天真地認為劉邦是個仁義之主,如果背叛他就顯得太不厚道,思來想去還是覺得要跟著劉邦。

對於韓信來說,楚漢相爭之時是他人生最好的機遇。首先他本人就具備爭雄的資本,手中握有重兵,佔據著齊地這樣一個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換成別人,自立為王應該是一個大概率的事件。值得提出的是,蒯通這個人的能量也是十分巨大的,只是歷史沒有給他展現的機會,否則也是可與張良並駕齊驅的一號人物。

萬事俱備,又不欠東風,在這樣的情況下,韓信想反又不反,畏畏縮縮,白白錯過了一次天賜良機。事實證明,蒯通的是非常有遠見的。

韓信有勇有謀,具備稱雄天下的資本,可惜兩次絕佳的機會都沒抓住

既然決定不反還要繼續跟著劉邦混,那韓信就應該死心塌地。可是項羽兵敗後,很多部下都逃亡在外,其中鍾離昧也被逼得走投無路,他最終選擇了到韓信那裡暫避風頭。可韓信卻將他藏了起來,並不上報劉邦。

這樣的大事豈會不走漏風聲,劉邦還是知道了此事,放在任何人頭上都會懷疑韓信有謀反之嫌。於是劉邦下令讓韓信將鍾離昧押赴長安治罪。若是就這麼交上去了,估計劉邦原諒韓信的可能性會比較大,可是韓信又犯下錯誤,在劉邦已經知情的情況下還不忍將老朋友交出,並給了一個十分蹩腳的理由,說鍾離昧並不在他那裡。在劉邦看來這是什麼,是擁兵自重,是違抗聖旨,是想造反。

這件事發生後,劉邦對韓信起了殺心。在陳平的建議下,劉邦佯裝遊覽雲夢澤,並在陳地會集各方諸侯,準備在韓信到來時將其逮捕。

韓信有勇有謀,具備稱雄天下的資本,可惜兩次絕佳的機會都沒抓住

不做虧心事,心中自然不怕。可韓信做了,心中就會犯嘀咕。韓信能有這樣的擔心,說明他還有救,說明他的頭腦還算清醒。這時決定是上天堂還是下地獄完全在他一念之間。他的屬下建議他將鍾離昧獻給劉邦,以表清白。

其實這個建議只能算是中策,上策就是借理由不去雲夢澤。鍾離昧看出了韓信的心思,便勸說他不要去見劉邦,而是希望能聯合起來反抗劉邦。這個關鍵時刻,韓信一言不發毫無反應。鍾離昧唏噓長嘆:“你這個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懦夫。我真不該來投奔你。”說完便拔劍自刎。

其後韓信割下了鍾離昧的人頭,獻給了劉邦。劉邦儘管有誅殺韓信之意,但謀反證據不足,加上韓信之功確實太大,為此劉邦將其楚王頭銜降為了淮陰侯並幽禁於長安。

韓信有勇有謀,具備稱雄天下的資本,可惜兩次絕佳的機會都沒抓住

到了這時,韓信才後悔了,後悔沒有聽蒯通和鍾離昧的話,起兵反叛。不過,後悔為時已晚。兩次機會都被他白白浪費了,而韓信付出的代價也是血淋淋的,他最終被呂后處死。值得玩味的是,韓信在死前說“被女子所殺,這豈非天命?”這話乍聽起來,似有不甘,可仔細想來韓信之死並非天命,而是他咎由自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