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支持,這所985高校在土壤持久性研究上獲新進展

土壤是動物和植物的家,因此,保護土壤,讓土壤可以持續的為人們提供賴以生存的條件則變得尤為重要。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支持,這所985高校在土壤持久性研究上獲新進展

近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資源環境學院賈漢忠教授在環境科學與技術類權威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上在線發表題為“Transformation of PAHs and Formation of Environmentally Persistent Free Radicals on Modified Montmorillonite: The Role of Surface Metal Ions and PAHs Molecular Properties”的論文。這也標誌著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在土壤環境持久性自由基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支持,這所985高校在土壤持久性研究上獲新進展

環境持久性有機自由基(EPFRs)是相對於傳統認識的短壽命自由基而提出的。與傳統認識的自由基相比,EPFRs的半衰期較長,可在環境中存在數十分鐘到幾十天。EPFRs被認為是一類新型的環境風險物質,可誘發生物系統的氧化應激反應,引起細胞和機體損傷,引發人體肺部和心血管疾病,是癌症誘因之一。目前國內外關於EPFRs的產生過程及其環境效應的研究已逐漸引起科研人員和政策決策者的重視。

其實,多年來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資環學院祝凌燕教授“長江學者團隊”相關科研人員就長期致力於環境自由基的研究,重點針對有機汙染土壤中EPFRs的形成過程、穩定性及其環境效應展開了深入系統的探討。特別在多環芳烴(PAHs)汙染土壤中,賈漢忠教授通過電子順磁共振系統首次檢測到有EPFRs的產生,該自由基的g值為2.0030左右,濃度隨著汙染老化時間呈現先增大後緩慢減小的趨勢,在環境中的半衰期長達數月,可認為是一類典型的持久性自由基,其丰度與土壤類型和環境條件有較大的相關性。此外,在部分防腐劑、抗生素及農藥汙染土壤中也檢測到EPFRs的存在,相關工作正在開展中。 這一發現對認識土壤環境中EPFRs的形成過程、環境穩定性、歸趨規律及其影響機制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同時為評價土壤汙染特徵及原位治理技術提供新思路!該研究也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陝西省“百人計劃”等項目資助!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支持,這所985高校在土壤持久性研究上獲新進展

作為國家國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自建校80多年來,就秉承“經國本,解民生,尚科學”的辦學理念和“誠樸勇毅”的校訓,心懷社稷,情繫蒼生,承遠古農神后稷之志,行當代“教民稼穡”之為,為推動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和農業科教事業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也將以此為契機,繼續推進農業相關研究,為西北乃至全國農業現代化建設及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新聞小貼士:

多環芳烴是煤,石油,木材,菸草,有機高分子化合物等有機物不完全燃燒時產生的揮發性碳氫化合物,是重要的環境和食品汙染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