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人明明看不懂西方藝術,卻還能津津有味地在博物館裡呆很久?

雷鎬

一個人去欣賞一下藝術作品不一定都是行家,就像去看一本名著,你在不同年齡段去看感受理解都不一樣,只要你喜歡都可以去欣賞。

就比如我們人的一生就是在學習,我們上學讀書,在讀幼稚園或上學過程中對學習對象不是都不懂或不太懂麼?正是不懂或為了懂才去觀摩學習的。

看西方的畫,不是為了藝術,西方的畫也不懂欣賞,比如像梵高的向日葵以及著名的畫蒙娜麗莎,我真的是能力有限,實在無法欣賞它好在哪裡,如果不是能換錢,給我掛家裡都嫌它礙地方!還是比較喜歡中國的山水畫,比較有內涵和美感。

藝術的世界即有陽春白雪也該有下里巴人,雅俗共賞才能讓藝術發揮它最大的效應服務大眾!


笑搞

謝謝提問。我覺得,這種看法是一種小眾專家的狹隘看法。藝術是給大家欣賞的,這與懂不懂沒有關係的。

比如,聽交響樂的都懂?讀莫言小說的都懂?收藏齊白石畫的都懂?


欣賞藝術懂了固然好。不懂看看,看多了也會懂的。

西方油畫,不要說畫畫的,就是有一定文化素質的也不好完全懂。

因為要達到懂的程度。基本應該是一個專家。尤其是西方美術作品,還有很多西方的歷史、文化、宗教等等內容。


所以,還是不要動不動就要懂。不懂只要喜歡,多看看,理解一下這方面的藝術,也可以開闊我們的文化視野。

我覺得,能夠到博物館去看看。這就是好事。


話又說回來。如果看中國畫就一定懂嗎?去年故宮博物院展出了宋代名畫《千里江山圖》,觀眾非常踴躍,據說排隊看呢!你說這麼多人,都是懂畫才去看?不一定吧?

所以,博物館看藝術作品,人多一些好。


我們一些半懂藝術的千萬不要自以為懂藝術,藝術作品是給藝術家看的。這是很錯誤的。

當然,西方藝術文化與中國很不同。大家想一睹西方藝術廬山真面目,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不知大家怎麼看,大眾到博物館看西方藝術作品。


千千千里馬



藝術無國界。

首先應該指出,這個問題提的有些偏頗。對於西方藝朮,怎麼才算“懂”?怎麼叫“不懂”?

我相信進博物館參觀的人大部分是對藝術有一定認知的。往深處不敢講,至少能夠分辯得出哪幅畫好,哪幅畫不夠好。至少能夠欣賞,能從中得到精神的陶冶和享受。



其實,真正“懂”得西方藝術的又有幾人?即使在西方國家,懂得的也未必能佔到多數。藝術之所以為藝朮,其魅力恐怕也在於此。就是很多人都非常喜歡,樂意欣賞,但又似懂非懂。試想如果大家都懂,人人都懂,不都成了藝術鑑賞家了嗎!



早些時候,我對西方藝術不僅不懂,甚至不能接受,不會欣賞。後來看的多了,慢慢地喜歡上了。但即使到現在,我也不算懂西方藝術的人。

很多人到博物館參觀西方藝術畫展,而且駐足長留,這是好事。這說明在人們的眼裡,美的事物是共通的。我覺得對我等大眾來說,對西方藝朮懂不懂並不重要,喜歡就行。就好像我們品嚐美食一樣,興奮點在好吃不好吃。至於這美食有什麼來歷,有哪些成份,怎樣烹飪製作的,又有多少人會關心呢?




誰憐一燈影

看到這個問題覺得很詫異,首先想反問題主一句:在你看來,什麼才是看得懂?

當然,如果你以為能夠在看到一幅作品的時候,就明白它的來歷,它的作者的來歷,它其中要表達的意義,它的價值所在,並能引經據典上下佐證它所處的時代,以及誕生這樣一幅作品的背景……那麼當然,確實會很多人看不懂。

甚至於我敢說,博物館之眾,展品之眾,當甚少有人能達到上面這種“看懂”之說。

但我並不認為上面這種才能稱之為“看懂”。

藝術的存在有藝術的價值,我們對於藝術的欣賞,也有我們自己的得到和收穫。並非要對一件作品瞭如指掌才可以談論所謂的“懂”,我認為,當我能夠在一幅作品之中,感受到藝術家落筆時的心思,哪怕是千分之一;感受到線條和畫面走向的美感,哪怕是千分之一,就已經是收穫。

對於藝術,我並不求看懂,只求有所得到。

畢竟,在我的生活之中,必然是許多得到才能夠創造一個更好的,也更具備高級審美的我自己的。


酗我

相聲,是一門語言的藝術,但聽相聲的人都懂麼?

書法,是一門文字的藝術,但識字的人都懂麼?

同樣,去欣賞和觀看西方的雕塑和美術藝術,也不見得就必須懂。

藝術的魅力就在於,同樣的作品,能讓不同的人去欣賞、感悟和品味。

明白了這一點,大家就會理解,許多人並不瞭解西方藝術,甚至於完全就是個門外漢,但卻依然喜歡在博物館裡呆很久,流連於展廳內的作品之間。

我是一個缺乏藝術細胞的人,但有時在逛藝術展時,也會駐足觀看,試著去理解創作者的藝術風格和精神追求。當然,更多的時候,是難以做到的。不過,正所謂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置身於藝術的殿堂裡,嘗試著感受下它的魅力,又何嘗不妥呢?

另外,當我們提到西方藝術時,往往都會想起那些赤裸的女性畫像,甚至不少朋友都會不由自主地面紅耳赤。事實上,西方藝術的範疇和種類是很寬泛的,並非全都是那些“羞羞的”化作。當然,如果大家和我一樣,覺得這些畫作也是“羞羞的”,那麼,恭喜你,咱們都是外行。

如何將藝術和色情區分開,也是一門學問。不可否認的是,不少人去看西方藝術展或翻看人體藝術,就是去湊熱鬧的,甚至還抱有些不太“純潔”的想法。如果這樣,那就是有些將藝術低俗化、庸俗化了。

其實,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大家對知識和藝術的追求自然會變得越來越強烈。如今,有更多的人前去欣賞和品味西方藝術,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而且,如今大多數人不懂,不代表以後沒有更多的人會懂。咱們接觸多了、感受多了,自然也會得到一定的提升。


碣石樵子

這個問題其實問到了當今許多人的痛點,反映了許多人藝術審美知識的貧乏,說到底,跟現代藝術普及率不高,大眾審美能力不高有很大關係。

從側面也反映了許多人喜歡不懂裝懂,喜歡附庸風雅的習慣。

布歇《戴安娜的休息》

就問:這幅畫怎麼樣?

觀者豎起大拇指,連聲說:好,好,畫得好!

我又問:哪裡畫得好?

他說:畫得像,顏色漂亮。

聽到這樣的回答,我心裡首先涼了一截。

我又問:你覺得這個作者吸收了哪些風格,他的筆觸有什麼特別的地方?

波提切利《維納斯與戰神》

問完這話,只見那個觀者腦袋搖得如貨郎鼓,立馬走開了。

看著觀者離去的背影,我不禁問自己:普通大眾究竟喜歡油畫的什麼?難道這就是普通大眾對西方油畫的認識?

油畫其實跟中國畫在本質上一樣,只是繪畫工具和材料不一樣,在表達藝術目的方面,它們都是殊途同歸的。

莫迪裡安尼《浴女》

油畫除過欣賞畫家的深厚的造型能力,對色彩調配的和諧程度,對畫面整體構圖的佈置,對畫面中光影效果與明暗關係的梳理,更重要的是,油畫也講究筆法。

由筆法形成筆觸痕跡,跟中國畫的線條一樣,都是傳情達意的載體,它是畫家思想深處的顯性流露,從這裡,我們可以讀懂畫家是一個什麼樣的人。說到底,就是“畫如其人”,不管在東方還是西方,“畫如其人”都是真理。

達利《內戰的預兆》

從畫如其人裡,我們繼而窺探到畫家的精神狀態,畫家所展現的情懷和喜好,以及他從作品中傳遞出的民族文化特徵。

西方油畫,尤其人物畫,具有極強的包容性和典型性,都是在藉助某個人物來表達一個時代的文化共性和價值觀念。如果深入瞭解這幅作品,完全能從作品背後挖掘出許多故事。

對待一幅油畫,如果欣賞者的知識面越寬泛,他就對作品解讀得越深刻。有時,連畫家都沒想到的觀者都能給解讀出來,到那時,觀者就是評論家了。


鴻鵠迎罡

其實這個問題是存在的,你說是不懂裝懂也可以,你說是真懂也可以,因為你也不知道他心裡是怎樣對待西方藝術的,因為藝術的欣賞價值和標準不是一個固定答案。我認為出現問題中的情況有幾點原因。


第一,不得不說東方民眾普遍對西方有種神秘感與認同感,認為他們的行為很先進。(我不知道題中所說的很多人指哪些人,姑且這樣說吧!),比如,近些年興起的過洋節,用西方的產品,喝西方的飲料,自然也覺得西方的藝術很好了。

第二,西方的藝術,具有極強的視覺衝擊力,它的內容真實,色彩豔麗,

特別是一些繪畫,在人們看不懂的情況下,與東方作比較的情況下,就會覺得好奇,因為駐足觀看。


第三,觀看西方藝術品或者人們覺得更加真實,直觀,他不像我們中華藝術那樣,被貼上博大精深的標籤,使人們認為文化修養達不到的話,還無法看懂。我們中華民族的藝術品也確實是這樣,要想弄懂,要結合很多方面的知識和自己的悟性。

以上就是我的個人看法,那麼對此你有什麼看法呢?歡迎留言,謝謝支持!


鐵匠的頭髮

西方的藝術家們, 達芬奇,拉斐爾等小淫蟲們,把藝術活生生給搞成低俗無聊的裸體畫了,文藝復興就是一把小淫蟲們畫女性裸體的盛宴,無不顯示著他們文明的貧瘠。


有的問西方的裸體畫怎麼都沒有毛?這就說明了不是許多人不懂西方藝術,而是都覺得所謂的西方藝術就是普通人眼中的裸體畫而已,不管用什麼語言去包裝修飾,離不開裸體畫的本質。西方的藝術,具有極強的視覺衝擊力。沒有意境想象的美妙,只有淫意滿滿。

藝術就是通過藝術家對生活中的人、事、景、物的外部形態和內在特徵真實地表現出來,有血有肉,有聲有色,給觀眾產生一種活靈活現的真實感,雖然沒有親臨其境,但恰處於其中,給人一種心曠神怡且自然的感受。



藝術的真正美需要高尚文明的內在支撐,而不是就披上一層“皇帝的新裝”而稱之為藝術。西方藝術史就是活生生的一部獸藝吧。



其實,我們的美學,在歷史上一直都是最極致的。我們的洛神賦圖、清明上河圖、富春山居圖、漢宮春曉圖、百駿圖、步輦圖、唐宮仕女圖、五牛圖、千里江山圖等等,那一副不弔打小淫蟲畫的裸體畫,直接甩她幾萬條街道。


不是我們的藝術不行,恰恰最極致的藝術之美在我們。只是有些人不願意睡醒,清醒過來,爬行在外國人的腳下的狀態。 不洋不興已經是過去式了。

跪著不易,蠢貨,是時候收起你的膝蓋了。 華夏盛世,正在歸來,有你,有他,有每一箇中國人。多攢錢,多生娃,多學習。


崇儒





0154741708

道理其實很簡單,雖說中國文化淵遠流長,博大精深。自雍正年間閉關鎖國開始,固步自封,夜郎自大。一直給自己貼上東方文明的神秘標籤,中西方文化之間的交流,逐步減少。


面對西方藝術,不可否認。大多數人在欣賞之餘,覺得好奇。看到如此栩栩如生的畫面,大開眼界,歎為觀止。若論真正的欣賞水平,估計只有懂藝術的行家才能心領神會。一句話,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

為什麼很多人明明看不懂西方藝術,卻還能津津有味地在博物館裡呆很久?

這是因為平時觀看西方藝術的機會不多。確切的說,西方藝術,具有超強的視覺衝擊,特別是一些人體繪畫,立體感強,色澤豔麗,令人刮目相看,甚至流連往返。這正是人們津津有味地在博物館裡久久不願離去的原因所在。



觀看西方藝術,瀏覽人物肖像。領悟其中含義,瞭解時代背景。對於參觀者來說,機會難得!

欣賞西方藝術,陶冶情操,不等於褻瀆自己的靈魂。


當然,真正的藝術,從來不分國界。欣賞西方藝術之美,不需要任何理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