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陽“垃圾變電”是綠色發展的生動實踐

益阳“垃圾变电”是绿色发展的生动实践

全自動數控的焚燒控制室。

車間外,綠樹成蔭,不時有些許鳥雀飛過頭頂,池塘中央的噴泉肆意噴灑。廠房內卻是,敞亮的大廳裡,大卡車裝載著生活垃圾來往頻繁,巨大的“夾娃娃”機器忙碌不停歇,發電機組不斷輸送著市民生活用電,垃圾變電能的過程輪番上演。截至6月6日,益陽市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已連續安全穩定運行726天,累計處理城鄉生活垃圾64.07萬噸;發電1.96億千瓦時。(6月11日紅網)

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垃圾圍城”問題越來越成為許多城市的錐心之痛。我們“製造”的易拉罐、廢手機、玻璃瓶、紙質包裝袋等垃圾,越來越多。而城市的垃圾處理能力,卻相對增長較慢。這造成許多城市不堪重負,“垃圾下鄉”愈演愈烈。垃圾處理越來越成為一道難解的考題,長期困擾國人、破壞環境,甚至已經開始制約民眾的生活質量!

如何處理城市中井噴式增長的垃圾?無疑,生活垃圾轉換成電能,是一個絕佳的解決模式。一方面,垃圾焚燒發電,可以有效避免城市填埋場所不足、可能造成二次汙染等問題,提升垃圾處理效率。另一方面,“垃圾變電”是綠色發展的生動實踐。垃圾是放錯位置的資源。“垃圾變電”,讓城市生活垃圾再次成為資源。據統計,益陽市已累計處理城鄉生活垃圾64.07萬噸;發電1.96億千瓦時。這一增一減無疑是綠色發展的深刻演繹。

應該說,益陽推行的“垃圾變電”項目,並不是新鮮事物,該項目在蘇州早已啟動。但囿於群眾的認識滯後,“垃圾變電”並未在全國大面積推廣。有些地區甚至出現,“垃圾變電”高調上馬,遭遇抵制又低調下馬的現象。那麼,在民眾普遍存在疑慮的情況下,益陽“垃圾變電”項目何以能平穩地落地生根呢?

益陽“垃圾變電”背後的群眾路線值得探究。其實,益陽“垃圾變電”能夠快速落地,關鍵就是贏在群眾路線上。為打消群眾顧慮,益陽各級黨委政府相關部門工作人員進村入戶,深入開展垃圾焚燒發電科普宣傳;組織幹群代表,前往湖北、江蘇等地實地考察垃圾焚燒項目;為保護拆遷戶利益,相關部門依法開展徵地拆遷補償,向拆遷戶、當地居民、人大代表近200人次以及20餘家機關企事業單位,徵求項目建設相關書面意見;主要領導多次親臨現場,對項目建設給予指導和支持。正是這些深入細緻的群眾工作,讓“垃圾變電”得以順利揚帆起航。

目前,益陽“垃圾變電”項目穩定達標排放,實現“廠區無臭味、煙囪不冒煙、汙水不外排,廠區內綠樹成蔭、鳥雀嬉戲”,這是垃圾處理的最佳效果,也是益陽認真回應群眾訴求,切實推行群眾路線的生動體現。而這只是生活垃圾處理“蝶變”的一小步,相信相關部門只要紮實推進群眾路線,益陽“垃圾變電”模式必然會遍地開花,垃圾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處理,必然會從規劃照進現實!

文/薛家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