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中心:“創新發展實現鄉村振興”的永州實踐

周中心:“创新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永州实践

周中心:“创新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永州实践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進入新時代,鄉村是一個可以大有作為的廣闊天地,也迎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近年來,湖南省各市州紛紛圍繞“鄉”“村”做文章,進行了多種多樣的實踐探索。鄉村振興戰略是一個分階段長時期的戰略實踐,在現階段尤其需要總結實踐經驗,查找存在的問題,按照中央總體部署,結合各地實際,轉變思路、創新發展,為實現鄉村振興打基礎起好步。

一、大膽探索,善於總結

“長株潭永郴,城市各不同;農林湖草耕,鄉村幾相近。”湖南各地的探索實踐各有各的側重,但在探索農村發展模式上總體相近。以永州為模塊來看,近年來,全市把統籌城鄉發展擺在突出位置,全面加強鄉村建設力度,取得了一定成效。一大批村莊煥然一新,23個示範村被評為省級美麗鄉村建設示範村,創建全國美麗鄉村試點村1個,8個特色文化村躋身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綜合來看,這些年來的鄉村建設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三高狀態”明顯。不管是新農村建設還是美麗鄉村建設,涉及的鄉村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投入打造”,基本上是做到了集中人力、集中物力、集中財力的高度重視的“三集中”。

二是政府元素比重大。在示範點、特色小鎮、美麗鄉村等建設過程中,大多是圍繞政府元素做文章,從組織領導、規劃設計,到資金籌措、項目管理,政府元素從來都佔據絕大部分比重。

三是階段性成效顯著。在市縣及鄉村的共同努力下,示範點迅速成形,美麗鄉村的生態效應、經濟效應、社會效應多則三年、少則一年一般都初具規模,階段性成效極為顯著。

四是工作配合度極高。從這些年的建設實踐來看,只要省市安排了,縣區都會第一時間抓落實,只要縣區狠抓落實了,鄉村都會迅速行動起來,主動配合。

二、主動對標,查擺不足

立足永州放眼全省來類比,各地在建設實踐中,可以說是特點鮮明、亮點紛呈。但從鄉村振興戰略全局來看,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目前還是比較突出的。

1、產業培育缺少特色,缺乏支撐力度。產業是鄉村發展的經濟基礎,也是美麗鄉村建設的主攻方向,還是鄉村振興的重點。目前經濟結構尚在調整期,農業還是四化同步的“弱項”,農村產業規模小、產業組織化規模化程度低,特別是缺乏高競爭力、高收益率、高帶動力的特色支柱產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平均下來一個行政村還分不到一家,要形成“一村一品”“一鄉一特”“一鎮一業”的產業發展格局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2、長效建設能力不足,普及難度大。目前我省創建的示範村、美麗鄉村、文明村鎮等,一般都只具備基本的服務功能,服務設施簡單,配套建設短缺。鄉村建設迎檢功能齊全,服務功能不足。街道建設上缺乏自身特色,地域亮點少,而非示範村建設就更顯乏力。鄉村環境衛生治理、車輛亂停亂擺等問題較為突出,基礎設施與示範村差距較大。即使是示範點、示範村,除各地重點打造的個別示範村外,大多數村集體經濟薄弱,美麗鄉村建設沒有長效穩定的投入機制。“有多少錢辦多少事”“有錢就建設,無錢就休息”,甚至存在“政府建政府管,村民享受著破壞著”的現狀。

3、規劃跟著建設走,隨意性大。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開始,就存在著規劃跟著建設走,發揮不了“引領、管總、主導”的作用。有些規劃主要是用來迎檢的,群眾根本理解不了,一般都是建設在前,規劃修改在後;有些示範點建設搞完了,規劃也沒有完全修改到位,甚至存在著有些規劃編制處於“自娛自樂”的狀況。再者,規劃編制隨意性大,“李書記種桃,王書記種李”的現象突出。由於規劃跟著建設走,加之隨意性大,造成“千村一面”現象突出,沒有充分挖掘地域、鄉村的特色,很難形成“一村一業”“一村一特”錯位發展的總體格局。

4、營運機制不靈活,市場參與度不夠。目前,美麗鄉村建設的主力軍還是政府。在引進戰略投資者、引進市場要素方面還處於起步狀態。政府“這隻手”發力較多,但在策劃、規劃、包裝、政策支持、要素保障等方面做得不夠好,市場“這隻手”發力較弱,難以吸引市場主體前來投資營運。就全省來說,運用市場模式來發展美麗鄉村的佔比很低,真正是戰略投資者按市場運作的就更是屈指可數了。

5、群眾參與積極性低,全民共建難度大。在新農村建設和美麗鄉村建設中,廣大群眾的理解、支持還不夠,總認為這是政府的事,有些還認為這是“政績工程”“面子工程”。老百姓自發組織、自覺參與的熱情難以發揮。即使有些群眾認為美麗鄉村建設是好事,但是要他們參與共建就難了,特別是在徵地拆遷、拆除空心房、雜房等方面,一旦有損其利益時,往往產生強烈牴觸情緒,甚至阻工鬧事。

三、積極謀劃,夯實基礎

鄉村振興戰略,是黨和國家的重大決策部署,功在當代,利在千秋。這一較長時期的戰略部署需要“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須有我”的韌性,眼下最重要的就是要通過“轉思路、優產業、順機制、活治理、強人才”為實現鄉村振興夯實基礎,起好步子。

1、轉變工作思路。政府不搞大包大攬,大膽放權給企業、給市場,尊重市場規則,甘心當好配角,充分發揮好企業在鄉村振興建設中的重要作用,讓專業的人幹專業的事。政府進行總體策劃規劃,落實好政策、土地等要素保障,完善基礎設施,其餘市場化運作統統交給投資者依法按市場管理運作。

2、做優產業體系。一是要加大集體統籌力度。單打獨鬥的發展,做不強農村產業。集體經濟要主動作為,加大統籌力度,做到“全村一盤棋”發展,突出一個“特”字,產業定位要“一村一業”。二是要敢於靚女先嫁。以既有產業為基礎,緊扣產業升級,瞄準高端產業和產業高端,培育行業“單打冠軍”,積極推向市場,實現“靚女先嫁”,發揮帶動引領作用。三是要積極種好梧桐樹。產業體系的健全發展,主導是政府、主體是村集體。要有“人家發財我發展”的思想,主動俯下身來種好“梧桐樹”,自然能夠引得“鳳凰來”。

3、理順體制機制。一是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完善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充分發揮土地增值效益,為農民帶來貨真價實的收益。培育發展家庭農場、合作社、龍頭企業,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二是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紮實推進房地一體的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和宅基地使用權確權登記頒證。完善農民閒置宅基地和閒置農房政策,有效利用農村零星分散的存量建設用地。三是深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推動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探索農村集體經濟新的實現形式和運行機制。四是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探索農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收入保險試點,加快建立多層次農業保險體系。

4、扮活治理模式。一是堅持自治為基。全面推行村級事務陽光工程和報告制度,充分發揮村民會議、代表會議的作用,形成民事民議、民事民辦、民事民管。二是加強農村社區治理創新。打造“一門式辦理”“一站式服務”的綜合服務平臺。積極發展農村社會工作和志願服務隊伍。三是將法治鄉村和德治鄉村有機結合。發揮新鄉賢作用,積極推評“星級文明戶”,努力打造“和諧鄉村”“文明鄉村”。四是發揮群眾的主導作用,增強群眾的“家園意識”,引導群眾轉變思想觀念,服從規劃管理,積極投身鄉村振興,自覺創造和維護美好生活。

5、育強人才隊伍。要從剛畢業或在外務工可以回家的大學生、退伍軍人、提前退休的幹部、身體健康的退休老同志中優選一批村級基層幹部,鼓勵他們回鄉當鄉賢,發揮好鄉賢的治理作用;要支持和鼓勵農民工返鄉就業創業,激勵更多優秀人才到農村發展;要選派第一書記、大學生村官到農村一線工作。同時,加強農村幹部的培養、培訓、管理和後備力量的儲備工作,加大新型農民的培訓力度,營造幹事創業的良好氛圍,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家園,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

文/週中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