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定愛國信念,傳承端午文化

夏日倥傯,端午節至。《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好天氣,故五月初五稱為“端陽節”。此外,端陽節又稱端午節、龍舟節、浴蘭節等。2006年5月,國務院將其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端午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審議並批准中國端午節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一年一度端午節,人們繞不過去一位愛國詩人的身影。屈指數來,屈原沉入汨羅江已2000多年,但靈魂與精神不死。我們紀念屈原,是折服於他的堅定執著,感慨於“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的憂國憂民之心。有國才有家,家國情懷是每一箇中華兒女立身存正的根本。屈原精神最重要的一條,就是九死不悔的愛國之心。在端午節的千年憶念中,我們最不能忘記的必須是這一點。

今夕回望,可以驕傲地說,我們民族的發展史上,最不缺的就是屈原這樣的愛國人士。尤其是從1840年起,我國無數仁人志士,為了拯救國家於危難,為了民族獨立和自由,拋頭顱、灑熱血,書寫出中華民族史上最壯美的篇章。從中國“開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則徐,到推翻封建統治的革命先驅孫中山,再到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全體中華兒女同仇敵愾、共赴國難,鐵骨錚錚、視死如歸,奏響了氣壯山河的英雄凱歌。愛國,凝聚著中華民族的最可貴精神和最偉大力量!愛國,讓中華民族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讓中國人民得以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征程上創造新的偉業。

“不忘歷史才能開闢未來,善於繼承才能善於創新。”鄭重地過好端午節,遵循端午禮俗和儀式,讓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得到傳承與弘揚,從國與家兩個層面來說,都有著非常現實的意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立足點,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精神命脈。端午節所涵蓋的民俗傳統、歷史信念、愛國精神,無一不是寶貴的文化遺產,是文化自信的歷史依據。而今天人們對待端午節的方式,也將構建這一傳統節日的現代內涵,成為激活其生命力、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關鍵。在家庭範圍內,將端午習俗引入家風教育,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樹立淳樸的家訓家教,不失為節日傳承的最佳方式。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意識形態領域鬥爭依然複雜,在我們前進的征途上,出現了不該有的“歷史虛無主義”。歷史虛無主義是以否定人民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成就為前提,從根本上動搖社會主義中國的立國之本和強國之路。講愛國就是愚忠、講信仰就是“傻帽”等這些錯誤傾向,必須通過弘揚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傳遞正能量加以解決。

“人生如屋,信念如柱。柱折屋塌,柱堅屋固。”屈原之所以得到人民的愛戴,成為文化的標杆,就是因為他愛國信念如柱。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走過了近97年的風風雨雨,成為世界第一大執政黨,就是因為有堅定的政治信仰,有著始終為民謀福祉的堅定信念,才贏得了全國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充分信賴與擁護,並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群眾向幸福進發。

如今,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堅持中國發展道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征程裡,我們需要有屈原“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堅定信念與執著精神;需要有這種愛國之心,將個人情感與國家利益、人民利益緊密聯繫在一起;需要以端午的愛國文化,建構健康向上的文化環境與氛圍,打造人民豐富的精神家園,實現對美好幸福生活的不懈追求。

文/沈宏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