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的端午節

年年都有的端午節近了。一個月前就有商家在大張旗鼓地營銷自家的各種風味的粽子了。粽子和月餅一樣,都屬於因節日而成名的食物,但是命運卻截然不同。月餅只有在那個仲秋月圓時分,吃起來才應景。平時無緣無故地老是拿著月餅吃,也沒什麼錯,不過總感覺怪怪的。唯有粽子這個因紀念長江流域的愛國者而流行的食物,走出了節日的殿堂,來到了大街小巷人們的日常吃食中,成為了街頭糕點一類。
家鄉的端午節

端午節

家鄉的端午節,與無數北方乾旱地域的端午節不差上下。北方水短缺的地方,自然難得見到所謂的賽龍舟之類的端午代表性活動。南方生活過的,都知道,在南方端午賽龍舟是平常不過的一項民間活動,現在龍舟賽也發展成為了一項兼具民俗文化與競技精神的現代體育運動。端午節在南方的群眾基礎要比北方厚很多,這與端午節緣起於吳楚之地密不可分。不管是紀念春秋賢臣伍子胥,還是憑弔戰國愛國詩人屈原,都是與長江流域先民有關的故事。,相比清明節源於黃河流域一帶,端午節在北方就顯得有些微不足道了。

家鄉的端午節

端午香包的衍生物

記得小時候,過端午節,就是吃個粽子,然後小孩子有端午戴,戴的端午就是心靈手巧的民間婦女用自己的一針一線為自己的兒孫們做的專門端午這天戴在身上的動物造型的飾物,包括蛤蟆,蛇等。而香包和五彩繩(花花繩)這屬於專門的類別,這天一大早或是前一天晚上父母就已經早早給小孩們呆在脖子或手、腳腕上。說是戴這些可以祛邪避開毒物。民間說,驚蟄後,春雷始,蟄蟲驚而出走。各種蟄伏了大半年的蟲子都活了,競相奔走,追尋生命的意義。至端午時,天氣已熱,故趨避蛇蟲螞蟻等就很有必要。因此人們便佩戴裝有雄黃、菖蒲等香草的香包。流傳至千年後的今日,節日的紀念意義大於實際用途。

家鄉的端午節

五彩繩

說起粽子,北方的粽子多用蘆葦的作為粽葉包成,糯米為主,餡都是紅棗,吃的時候一般喜歡拆開澆上濃濃的黑糖水輔食。村子裡成片的蘆葦不多,若果是雨水多的年份就用當年的新蘆葉來包,當年大旱的話,到端午時蘆葦不一定能長得出寬大的葉子,得用前一年留下的陳蘆葉。村子裡就那麼一兩個人報了粽子,那天一大早用籃子提著在十字路口賣。因為糯米屬於不易消化的食物,因此每次也不會吃很多,也造成了村子裡的大多數人並不會去包粽子,一是食材缺乏,二是本身需求就很小。見到有人賣,買著吃個了了心也就過了。

家鄉的端午節

粽子

端午節,其實是一次小小的植物聚會。艾草會在端午節扮演重要的角色。經過一兩個月的快速生長,艾草到端午時已經長到有半米高了。艾草莖上和葉子背面都有一層白毛覆蓋,老遠你就能看到白晃晃的,走到跟前,聞聞有一股特有的藥草味,也正因為如此,在一些地方人們在端午節這天會將艾草和香氣濃郁,有醒神功效的菖蒲一併掛在門楣上來驅蟲辟邪。北方也有人這樣做。不過在農村許多人端午前後將艾草割下來後,陰乾,主要是用來做艾絨,艾灸用。

家鄉的端午節

艾草

端午,五月五,在農村老百姓的眼裡,就是平常的無數個忙忙碌的春夏季的一天。只有有小孩子的人家,會留意這個日子。南方,你會發現,這是個不大不小的節,還有豐富的民間文化活動。直至有一天,端午節成了法定節假日,許多城裡人都記得這個日子,因為這天可以放假休息。端午節,這個以愛國者為名的節日,今天是名符其實的粽子節——商家買各種粽子,人們在吃各種口味的粽子,大棗、蛋黃、肉、蛋黃……各種餡的都有。只不過這些粽子平時街頭也隨處可見。城市裡,每一個節日的來臨,都意味著一場商業的狂歡,節日本源的那些東西早漸行漸遠了。

家鄉的端午節

另一種粽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