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在“最孤独的群岛”遇见达尔文,跟随鸟类学家探秘生命起源

活动|在“最孤独的群岛”遇见达尔文,跟随鸟类学家探秘生命起源

活动|在“最孤独的群岛”遇见达尔文,跟随鸟类学家探秘生命起源

1831年10月底,一艘长90英尺、名为小猎犬号的双桅帆船停泊在英国普利茅斯港。船上的船员来来往往,有如蚁窝里的白蚁,忙着把船舱尽量塞满,因为这艘船即将出海5年,航绕世界一周。其中,有一位22岁的年轻人小心翼翼地在乱阵中穿梭,动作有点笨拙。他本打算航行结束后去当牧师,却在5年后改变了人类对于自身在自然界地位的想法。

他的名字就是查尔斯·达尔文

活动|在“最孤独的群岛”遇见达尔文,跟随鸟类学家探秘生命起源

达尔文运用了他在小猎犬号上搜集到的线索,证明自然界从创始成形至今,形貌多有改变;生命不断演化,改变的时间邈不可追,改变的动力则全凭遗传定律,不需任何神圣力量干预。人类绝非上帝造物的极致和目的,而是众多物种中的一种,只是演化的另一项产物罢了。

活动|在“最孤独的群岛”遇见达尔文,跟随鸟类学家探秘生命起源

1837年,达尔文第一次在私人笔记本中画出生命树。

而促使他这一想法萌芽的加拉帕戈斯群岛,之后也成为诸多生物学家朝圣的圣地。

加拉帕戈斯群岛即科隆群岛(面积:7976 km2,人口:25,000),被称为“世界上最孤独、最美丽的群岛”,是世界最宝贵的国家公园之一,以拥有象龟、海鬣蜥等独有物种闻名,被称为“活的生物进化博物馆”和“海洋生物的大熔炉”。群岛位于厄瓜多尔西北部,距大陆约一千公里。

该群岛特有的动植物群不仅为达尔文创立自然选择、生物进化理论提供了依据,而且因其特殊的地方性植被而成为一处人间天堂。

活动|在“最孤独的群岛”遇见达尔文,跟随鸟类学家探秘生命起源活动|在“最孤独的群岛”遇见达尔文,跟随鸟类学家探秘生命起源
活动|在“最孤独的群岛”遇见达尔文,跟随鸟类学家探秘生命起源活动|在“最孤独的群岛”遇见达尔文,跟随鸟类学家探秘生命起源
活动|在“最孤独的群岛”遇见达尔文,跟随鸟类学家探秘生命起源活动|在“最孤独的群岛”遇见达尔文,跟随鸟类学家探秘生命起源

1832年,小猎犬号登陆加拉帕戈斯群岛。而后,达尔文因为加拉帕戈斯芬雀的奇想废寝忘食:也许最早的芬雀并不具有当时的形态,也许它们经过演化!那么,或许,人类也是演化的结果,就像芬雀一样。

活动|在“最孤独的群岛”遇见达尔文,跟随鸟类学家探秘生命起源

1.大型地芬雀 2.中型地芬雀 3.小型地芬雀 4.鸣禽雀

雀因气候及食物来源变更而改变喙的形状:达尔文所著《研究札记》插图之一,显示四种加拉帕戈斯芬雀,每一种都具有特殊的喙,以利啄食坚硬的种子或昆虫等不同的食物。

于是,演化论颠覆了人类以往的自信与自满,以及过往令人心安的自然神学解释,道出了:

生命之树巨大茂密,

所有枝丫皆一脉相承,彼此相连,

而人类只代表其中一小枝。

活动|在“最孤独的群岛”遇见达尔文,跟随鸟类学家探秘生命起源

乍看之下或许令人丧气,但深究之后,就会让我们欣然地接受自然选择,清楚地看到

演化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

  • 演化创造出我们吃的农作物,也帮助我们对付对农药具抗性的害虫;


  • 演化解开医药之谜,在明白了细菌及其他致病生物是如何演化后,让我们了解了抗生素抗体;


  • 演化教我们认识正在剧烈改变的地球生命结构,警示着人类向地球索取无度的后果;


  • 演化透露人类的智能如何从孤立的小群猿类开始……

活动|在“最孤独的群岛”遇见达尔文,跟随鸟类学家探秘生命起源

《演化的故事:40亿年生命之旅》内文图

演化的革命对象,说到底其实是人的意义及本质(限于科学可以讨论的范围):

我们到底是谁?

我们来自何处?

我们和其他的生物关系如何,

又有什么样的关联?

当我们意识到演化的自然道路充满神奇,生命的多样性与变化繁如织锦,“智人”不过是其中最蓊郁的那颗大树上偶然出现的一小枝时,我们才终能以科学的角度探索自然界的各种事实与机制。

而达尔文的一生都在体现这一观念——

通过科学的视角所观察的世界,

其实令人惊叹之程度,意义之深远,

绝对不会逊于远古神话所阐释的世界。

活动|在“最孤独的群岛”遇见达尔文,跟随鸟类学家探秘生命起源

地址:钟书阁 徐汇店 (上海市徐汇区龙华中路759号绿地缤纷城1楼)

交通:地铁7号线、12号线,龙华中路站下

主办:世纪文景

承办:钟书阁徐汇店 良Space

嘉宾

简介

活动|在“最孤独的群岛”遇见达尔文,跟随鸟类学家探秘生命起源

何鑫

何鑫,上海自然博物馆自然史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生态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动物生态学和保护生物学。博士期间曾主要从事上海地区重引入獐的空间行为生态学研究,博士后期间主要负责协调上海市第二次陆生脊椎动物调查。目前主要从事江苏沿海地区、上海南汇东滩、九段沙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地区的鸟类多样性与栖息地研究。业余时间喜爱大自然,尤其喜爱观鸟和摄影,野外足迹遍及国内各地以及欧亚非南美等各州,是上海野鸟会的资深会员、野性中国自然影像学校毕业学员;同时积极发挥博物学专长,是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会员,曾受邀在上海科协大讲堂、上海自然博物馆绿螺讲堂、新民科学咖啡馆、果壳网万有青年汇、TEDx、上海图书馆、上海植物园、上海动物园、北京自然博物馆、中国国家地理等平台进行了百余场科普讲座,是上海广播电台系列科普栏目的嘉宾,并为许多科普杂志和新媒体平台撰写了数百篇与野生动物保护有关的科普作品,热衷于科学普及和多种形式的环境教育活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