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在“最孤獨的群島”遇見達爾文,跟隨鳥類學家探祕生命起源

活动|在“最孤独的群岛”遇见达尔文,跟随鸟类学家探秘生命起源

活动|在“最孤独的群岛”遇见达尔文,跟随鸟类学家探秘生命起源

1831年10月底,一艘長90英尺、名為小獵犬號的雙桅帆船停泊在英國普利茅斯港。船上的船員來來往往,有如蟻窩裡的白蟻,忙著把船艙儘量塞滿,因為這艘船即將出海5年,航繞世界一週。其中,有一位22歲的年輕人小心翼翼地在亂陣中穿梭,動作有點笨拙。他本打算航行結束後去當牧師,卻在5年後改變了人類對於自身在自然界地位的想法。

他的名字就是查爾斯·達爾文

活动|在“最孤独的群岛”遇见达尔文,跟随鸟类学家探秘生命起源

達爾文運用了他在小獵犬號上搜集到的線索,證明自然界從創始成形至今,形貌多有改變;生命不斷演化,改變的時間邈不可追,改變的動力則全憑遺傳定律,不需任何神聖力量干預。人類絕非上帝造物的極致和目的,而是眾多物種中的一種,只是演化的另一項產物罷了。

活动|在“最孤独的群岛”遇见达尔文,跟随鸟类学家探秘生命起源

1837年,達爾文第一次在私人筆記本中畫出生命樹。

而促使他這一想法萌芽的加拉帕戈斯群島,之後也成為諸多生物學家朝聖的聖地。

加拉帕戈斯群島即科隆群島(面積:7976 km2,人口:25,000),被稱為“世界上最孤獨、最美麗的群島”,是世界最寶貴的國家公園之一,以擁有象龜、海鬣蜥等獨有物種聞名,被稱為“活的生物進化博物館”和“海洋生物的大熔爐”。群島位於厄瓜多爾西北部,距大陸約一千公里。

該群島特有的動植物群不僅為達爾文創立自然選擇、生物進化理論提供了依據,而且因其特殊的地方性植被而成為一處人間天堂。

活动|在“最孤独的群岛”遇见达尔文,跟随鸟类学家探秘生命起源活动|在“最孤独的群岛”遇见达尔文,跟随鸟类学家探秘生命起源
活动|在“最孤独的群岛”遇见达尔文,跟随鸟类学家探秘生命起源活动|在“最孤独的群岛”遇见达尔文,跟随鸟类学家探秘生命起源
活动|在“最孤独的群岛”遇见达尔文,跟随鸟类学家探秘生命起源活动|在“最孤独的群岛”遇见达尔文,跟随鸟类学家探秘生命起源

1832年,小獵犬號登陸加拉帕戈斯群島。而後,達爾文因為加拉帕戈斯芬雀的奇想廢寢忘食:也許最早的芬雀並不具有當時的形態,也許它們經過演化!那麼,或許,人類也是演化的結果,就像芬雀一樣。

活动|在“最孤独的群岛”遇见达尔文,跟随鸟类学家探秘生命起源

1.大型地芬雀 2.中型地芬雀 3.小型地芬雀 4.鳴禽雀

雀因氣候及食物來源變更而改變喙的形狀:達爾文所著《研究札記》插圖之一,顯示四種加拉帕戈斯芬雀,每一種都具有特殊的喙,以利啄食堅硬的種子或昆蟲等不同的食物。

於是,演化論顛覆了人類以往的自信與自滿,以及過往令人心安的自然神學解釋,道出了:

生命之樹巨大茂密,

所有枝丫皆一脈相承,彼此相連,

而人類只代表其中一小枝。

活动|在“最孤独的群岛”遇见达尔文,跟随鸟类学家探秘生命起源

乍看之下或許令人喪氣,但深究之後,就會讓我們欣然地接受自然選擇,清楚地看到

演化與我們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

  • 演化創造出我們吃的農作物,也幫助我們對付對農藥具抗性的害蟲;


  • 演化解開醫藥之謎,在明白了細菌及其他致病生物是如何演化後,讓我們瞭解了抗生素抗體;


  • 演化教我們認識正在劇烈改變的地球生命結構,警示著人類向地球索取無度的後果;


  • 演化透露人類的智能如何從孤立的小群猿類開始……

活动|在“最孤独的群岛”遇见达尔文,跟随鸟类学家探秘生命起源

《演化的故事:40億年生命之旅》內文圖

演化的革命對象,說到底其實是人的意義及本質(限於科學可以討論的範圍):

我們到底是誰?

我們來自何處?

我們和其他的生物關係如何,

又有什麼樣的關聯?

當我們意識到演化的自然道路充滿神奇,生命的多樣性與變化繁如織錦,“智人”不過是其中最蓊鬱的那顆大樹上偶然出現的一小枝時,我們才終能以科學的角度探索自然界的各種事實與機制。

而達爾文的一生都在體現這一觀念——

通過科學的視角所觀察的世界,

其實令人驚歎之程度,意義之深遠,

絕對不會遜於遠古神話所闡釋的世界。

活动|在“最孤独的群岛”遇见达尔文,跟随鸟类学家探秘生命起源

地址:鍾書閣 徐匯店 (上海市徐彙區龍華中路759號綠地繽紛城1樓)

交通:地鐵7號線、12號線,龍華中路站下

主辦:世紀文景

承辦:鍾書閣徐匯店 良Space

嘉賓

簡介

活动|在“最孤独的群岛”遇见达尔文,跟随鸟类学家探秘生命起源

何鑫

何鑫,上海自然博物館自然史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華東師範大學生態學博士,研究方向為動物生態學和保護生物學。博士期間曾主要從事上海地區重引入獐的空間行為生態學研究,博士後期間主要負責協調上海市第二次陸生脊椎動物調查。目前主要從事江蘇沿海地區、上海南匯東灘、九段沙溼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等地區的鳥類多樣性與棲息地研究。業餘時間喜愛大自然,尤其喜愛觀鳥和攝影,野外足跡遍及國內各地以及歐亞非南美等各州,是上海野鳥會的資深會員、野性中國自然影像學校畢業學員;同時積極發揮博物學專長,是上海市科普作家協會會員,曾受邀在上海科協大講堂、上海自然博物館綠螺講堂、新民科學咖啡館、果殼網萬有青年匯、TEDx、上海圖書館、上海植物園、上海動物園、北京自然博物館、中國國家地理等平臺進行了百餘場科普講座,是上海廣播電臺系列科普欄目的嘉賓,併為許多科普雜誌和新媒體平臺撰寫了數百篇與野生動物保護有關的科普作品,熱衷於科學普及和多種形式的環境教育活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