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測量中國

「原创」测量中国

「原创」测量中国

摘要:通過選擇宏觀經濟增長和大宗商品消費的若干基礎性指標,系統觀察中國在這些指標上的全球總量佔比和增量貢獻比,文章對中國經濟相對體量及其成長前景加以估測。基本觀察結果顯示,中國現階段經濟相對體量可用“人均量較小,總量較大,增量很大”概括。定量指標刻畫的發展階段性特徵,構成中國重新審視對外經貿政策和戰略思維的現實背景。

JEL:

大象難以藏身樹後

在衡量中國在全球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時,人們經常會在兩種不同的觀點之間遊移。一種觀點仍然堅持認為中國是一個相對落後的發展中國家,在全球經濟中的實際地位並不高。另一種觀點則認為,經過快速的經濟增長,中國經濟已經脫胎換骨,中國將很快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甚至將取代美國的地位。這兩種觀點均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如果缺乏全面的系統的測量指標,在認識中國經濟時,很容易會產生錯誤的判斷。

本文選擇宏觀經濟增長和大宗商品消費的若干基礎性指標,通過系統觀察中國在這些指標上的全球總量佔比和增量貢獻比,對中國經濟相對體量及其成長前景加以估測。基本觀察結果顯示,中國現階段經濟相對體量可用“人均量較小,總量較大,增量很大”概括。數量證據顯示,雖然中國經濟活動人均量還不高,但是總量佔世界比例已經相當大,增量或增量貢獻比已經很大甚至最大。大象無法藏身於樹後!定量指標刻畫的發展階段性特徵,構成中國重新審視對外經貿政策和戰略思維的現實背景。

中國經濟總量將在十年之後超過美國

表1報告1978年以來用人民幣和美元GDP衡量的中國經濟總量和人均量數據,顯示進入新世紀後中國經濟追趕速度大幅提升。1978年以來中國本幣衡量實際GDP增長約20倍,年均增長率趨勢值約為10%。但是由於人民幣匯率“先貶後升”,用美元衡量的經濟規模增速“先慢後快”。

「原创」测量中国

中國經濟追趕提速早已引起國際社會廣泛關注。高盛公司2003年發表著名“金磚四國”報告,預測到新世紀中期當時世界經濟最大經濟體中除美國和日本外的四個國家,將被中國、印度、巴西、俄羅斯取代,預測中國將在2041年超過美國成為最大經濟體。這一預測結果引起廣泛關注,並使“金磚四國”這個指稱新興經濟體的概念成為流行用語。

結合該報告發表以來中國經濟追趕的實際表現,可對上述預測結果進行動態評估和修正。表2比較2003年以來中美兩國GDP實際和名義增長率以及人民幣對美元匯率變動,結果顯示用美元衡量的中國GDP相對美國年均增長率或“年均追趕速度”為15.4%。

「原创」测量中国

2010年中國人口約13.6億,人均美元收入不到美國1/10。按照聯合國預測,2021年中國人口有望增長到14.3億,人均收入約為1.2萬~1.4萬美元。2009年中國人均GDP為3714美元,在世界各國人均收入排行榜中位列100名上下,同年人均1.3萬美元國家大約排名在40上下。按上述預測十年後總量規模超過美國時,中國人均收入指標有望從目前中低收入提升為中高收入水平國家,不過屆時仍不到美國預測人均收入的30%。

如果中國投資率從目前超過40%下降到35%左右,十年後投資額將達到7萬億美元,相當於目前全球投資規模14萬億的一半。假設出口佔GDP比重從目前約30%下降到25%左右,出口會增長到4.5萬億~5.0萬億美元。按照貿易順差佔比不超過1%~2%,貿易順差規模在2000億~4000億美元左右,進口大約為4.3萬億~4.6萬億美元。外匯儲備佔比即便從目前約48%下降到35%~40%也會達到7萬億~8萬億美元,假定外匯儲備平均年收益率為3%,僅此一項會導致經常賬戶順差佔比超過1%。

中國已是世界最重要的經濟體之一

本節選擇投資、出口、外匯儲備、主要大宗商品消費等基礎性經濟指標,度量中國在這些指標上全球總量佔比以觀察中國經濟的相對體量。不同指標定量表現存在差異,不過總體來看中國已是世界最重要經濟體之一。

首先看中國資本形成佔全球總量的比例,該指標值從2000年5.9%上升到2009年17.5%。中國投資世界佔比於2006年超過日本,但是與1992年日本該指標值達到的23.2%峰值還有一段距離。中國投資佔比於2008年超過德英法歐盟三強總和,2009年第一次超過美國。估計中國有望在將來一個較長時期維持資本形成世界佔比最高地位。

「原创」测量中国「原创」测量中国
「原创」测量中国

圖3 全球經常賬戶順差GDP佔比與中國貢獻率(1980-2009,%)

20世紀80-90年代中國順差佔全球順差比重隨國內宏觀週期波動在正負值之間波動,其中五年為負值,三年接近零,其餘年份為正;20年總計貢獻52個百分點,年均貢獻率為2.6個百分點。進入新世紀後中國對全球順差貢獻率快速增長,從2001年4.1%上升到2008年24.3%,八年增長5倍。

外匯儲備絕對規模及全球相對水平上升從另一角度提示中國開放的宏觀經濟增長面臨外部失衡困難。中國處於經濟追趕階段,國內投資回報率較高,雖然對外商證券投資實施QFII管制,直接投資以及整個私人資本賬戶仍有相當規模順差。2001年主要通過FDI淨流入實現的資本賬戶順差為348億美元,此後資本賬戶順差在波動中上升到2009年1448億美元,年均約為600億美元。經常與資本賬戶持續“雙順差”導致外匯儲備超常增長。世紀初中國外匯儲備1600多億美元,2006年底超過萬億美元,2010年底已飆升至2.85萬億美元。

表3報告過去近20年全球外匯儲備總量以及持有外匯儲備最多的十個經濟體構成和排名的變動情況。全球外匯儲備總量從1993年1.09萬億美元增長到2000年1.98萬億美元,七年增長不到1萬億美元;但是2010年增長到9.65萬億美元,過去十年增長了3倍多。從中國相對地位看,1993年中國尚未進入儲備規模最大的前十位經濟體之列,到2000年已經成為第二大儲備擁有國,2006年首次過萬億美元並超過日本成為擁有外匯儲備最多國家。2010年儲備規模約為2.85萬億美元,佔全球總量約三成,超過世紀初全球外匯儲備總和。

「原创」测量中国

億噸峰值,超過美國峰值19%。

20世紀80年代中國鋼產量增長開始發力,1996年第一次達到1億噸並超過日本成為最大鋼產量國家,此後一直位居最大產鋼國地位。進入新世紀後中國鋼產量更以令人驚詫的速度擴張。2000年鋼產量達到1.27億噸,2010年飆升到6.27億噸,佔全球鋼產量的40%,是美德日俄英五國的1.8倍左右。就提示中國經濟崛起的規模、速度和衝擊力而言,這副濃縮世界百年鋼鐵史數據圖形包含的信息量,或許超過一打專著的冗長闡述。

「原创」测量中国「原创」测量中国
「原创」测量中国

30,中國增加量相對世界增加量比例30%被定義為“增量貢獻比”。從增量比較和增量貢獻比角度看,中國已成為世界最重要經濟體甚至超級大國,在全球範圍內重要性更加凸顯。

圖7報告全球主要國家用美元衡量的GDP增加量趨勢值。數據顯示,歐盟和美國長期以來一直是最大經濟增量貢獻國,部分受匯率變動因素影響,用美元衡量的歐盟GDP增量波動較大。中國增量趨勢值從2000年1440億美元增長到2009年6900億美元,2006年超過美國,2008年超過歐盟15國,成為全球增量貢獻最大的國家。日本在20世紀80年代經濟追趕全盛時期的GDP增量趨勢值曾一度逼近美國,但是進入90年代後增勢走弱,近年增量趨勢值有所回升,但仍顯著低於其20世紀峰值水平。中國以外的四個新興經濟體加總GDP增量趨勢值在2009年也增長到與美國和歐盟15國大體相等水平。

「原创」测量中国「原创」测量中国
「原创」测量中国「原创」测量中国

數據來源和說明:與圖5和圖6數據來源相同。把數據延伸到1960年並計算增量貢獻比。粗鋼是產量增量貢獻比,其餘指標是消費量增量貢獻比。

總而言之,幾種大宗商品增量貢獻比具體數值雖有不小差別,但近十年它們絕對水平都相當高。其中石油增量貢獻比最低也超過四成,其餘主要金屬原材料增量貢獻比達到八成上下甚至超過100%。就這些大宗資源性商品而言,中國需求變動對全球供求關係和市場行情顯然具有顯著甚至決定性影響。

大國地位的雙刃

對上述觀察的幾點簡略評論為:第一,中國經濟體量擴張是大國經濟追趕特定階段的合規律現象。利用經濟全球化時代條件,選擇開放型市場經濟發展道路,前有東亞四小龍的成功經驗,後有越南、印度的實踐探索,中國並非唯一事例。中國的特點在於歷史上第一個十億人口量級經濟體在全球化時代駛入開放成長“快車道”。如果說東亞四小龍追趕在全球經濟格局中留下顯著印記,中國經濟成長則註定會實質性重構全球產業和經濟版圖。像中國這樣巨型經濟體高速增長,必定會對全球增量產生巨大貢獻,並使其全球相對規模持續提升,從而派生“總量佔比較大、增量貢獻很大”的階段性特點。

第二,“人均量不高”特徵意義可能更為要緊。結合日本崛起經驗,中國這一特徵意義尤其凸顯。當20世紀80年代前後日本在總需求、投資、出口的全球相對規模達到或接近最大經濟體程度時,日本人均GDP佔最發達國家——美國同一指標比例也已超過七成,進入90年代後用市場匯率衡量日本人均GDP成功趕超美國。日本人均收入大體完成“收斂”進程,顯示日本經濟總體上達至全球產業和技術前沿,標誌著日本經濟不再具有“後發優勢”助推的追趕動力,意味著日本崛起重構全球經濟版圖的衝擊力漸趨式微。

與日本崛起影響持久力顯著不同,目前中國經濟增量貢獻和總量佔比已超過或逼近最發達國家或經濟體,然而人均收入水平與最發達國家比較仍有十倍差距,因而中國仍有可能在一段較長時期利用“後發優勢”推動經濟較快開放成長。如能對內完善市場體制,對外維護全球化環境,中國經濟在未來30年間仍有望藉助比較優勢規律作用持續追趕,在人均收入水平方面逐步縮小與發達國家差距。因而無論從積極效應還是派生矛盾方面看,中國經濟崛起衝擊力釋放及其引發的全球格局調整都還處在前期階段。

第三,經濟體量增大顯示大國地位的雙刃效應。國際經濟學把自身決策是否影響外部環境作為區分小國與大國標準。小國政策和行為選擇影響自身效率和福利,但不改變國際市場價格和均衡狀態;大國國內政策和經濟波動,則直接影響國際市場價格和均衡格局,並反轉對大國內部決策產生反饋影響。小國行事無論好壞本質上是自家之事,大國行動則具有溢出效應和全球影響力。

經濟總量大國和增量超級大國地位具有雙刃效應。中國憑藉開放市場競爭實現追趕,前提是中國企業與勞動者為全世界提供物美價廉商品,中國需求為全球範圍提供總需求增長來源。這意味著中國與外部世界根本利益具有一致性,經濟崛起為實現“中國對人類做出較大貢獻”的遠大抱負創造現實能力。

但是大國效應也帶來前所未有的新挑戰。例如鋼鐵和鐵礦石需求海量超常增長,通過供給反應滯後和進口原料飆升導致中國貿易條件惡化,並在如何處理與國際寡頭供貨企業以至相關國家經貿關係時產生新矛盾和新問題。在大國經濟追趕要求本幣實際匯率升值的環境下,過於重視匯率穩定政策的實施效果,客觀上會助推某些全球失衡因素髮展,而外部失衡又反轉對中國開放經濟穩健運行產生不利影響。因而中國需要加快改革完善開放型大國宏觀經濟架構,適應中國經濟成長新階段需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