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阿斗裝傻「樂不思蜀」,卻做了40餘年皇帝,你說他昏庸我不服

劉阿斗裝傻「樂不思蜀」,卻做了40餘年皇帝,你說他昏庸我不服

1

公元263年,魏國大舉伐蜀,“扶不起的劉阿斗”劉禪(shàn)投降,被俘虜到洛陽。

為籠絡人心,穩住對蜀漢地區的統治,司馬昭以魏元帝名義,封劉禪為安樂公。

一天,司馬昭大擺酒席,宴請劉禪和一班原蜀漢大臣。推杯換盞,吃吃喝喝之中,還特地叫了一班歌女演出蜀地歌舞。

劉阿斗裝傻「樂不思蜀」,卻做了40餘年皇帝,你說他昏庸我不服

歌唱得不錯,舞跳得也不賴,那些蜀漢臣子觸景生情,全看得眼淚汪汪的,唯有劉禪樂不可支,拍著巴掌一個勁地喝彩:“好,好,再來一個!”

又過幾日,司馬昭接見劉禪,似笑非笑問道:“禪,您還想家,想念蜀地嗎?”

劉禪快人快語:“昭,在這兒挺快活的,我想它幹什麼。”

這,便是成語“樂不思蜀”的由來。經幾番試探,司馬昭斷定劉禪的確是個沒心沒肺、毫無能耐的庸人,不會對自己造成什麼威脅,於是就放棄了殺他的念頭。

8年後,劉禪壽終正寢。

2

千百年來,劉禪的頭上一直扣著庸君的帽子。可事實果真如此嗎?

自公元223年登基至降魏下臺,劉禪稱帝40餘年,在三國時期所有國君中絕對算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

劉阿斗裝傻「樂不思蜀」,卻做了40餘年皇帝,你說他昏庸我不服

想想當時,時局動盪,諸雄殺來殺去,殺去殺來,沒一日消停,劉禪能執政這麼久,又豈是一個庸人所能辦到的?

很多人把劉禪能安安穩穩做皇帝,歸因於諸葛亮的竭誠輔佐。可事實上,諸葛亮病逝於公元234年,此後,劉禪又做了29年皇帝。這很難說全是諸葛亮的功勞。

據《三國志》記載,劉禪尚未成人時,劉備就讓他研讀《申子》、《韓非子》、《管子》、《六韜》等書,並由諸葛亮親自抄寫這些書讓他學,以增長見識,掌握治國本領。

不僅如此,還令其學武。諸葛亮在《與杜微書》中曾如此評價劉禪:

“朝廷年方十八,天資仁敏,愛德下士。”

這個“敏”字,便足以說明劉阿斗並非愚蠢無能之人。《晉書·李密傳》中也記載,李密認為劉禪作為國君,可與春秋首霸齊桓公相比,齊桓公得管仲而成霸業,劉禪得諸葛亮而與強魏抗衡。

3

尤其在北伐問題上,劉禪也表現出了相當出眾的領導才能。

諸葛亮急於北伐,劉禪再三規勸:

“相父南征,遠涉艱難;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又欲北征,恐勞神思。”

他說這話,並非只是客套——時機尚未成熟,北伐只能是事倍功半。但諸葛亮執意出征,決議一出,劉禪很快轉變了態度,又全力支持諸葛亮。諸葛亮病逝,劉禪馬上停止了空耗國力、勞民傷財的北伐;

司馬懿率大軍征伐遼東公孫淵,劉禪唯恐蔣琬犯諸葛亮急於求成的老毛病,專門下詔告誡蔣琬不要輕舉妄行:“須吳舉動,東西掎角,以乘其釁”;

魏延造反,卻誣奏楊儀造反。劉禪聽完魏延表奏,當即揭穿了他的陰謀詭計,態度明確地反問:“魏延乃勇將,足可拒楊儀等眾,何故燒絕棧道?”;

魏延被殺後,劉禪也沒有對其一概否定,而是降旨曰:“既已名正其罪,仍念前功,賜棺槨葬之”;

為了防止權臣權力太重的問題,劉禪以費禕為尚書令和大將軍,主管政務,以蔣琬為大司馬,主管軍事,兩人的權力相互交叉,相互牽制,但又各有側重。及至蔣琬死後,劉禪“乃自攝國事”,大權獨攬,徹底解決了蜀國多年“事無鉅細,鹹決於丞相”的政局。

劉阿斗裝傻「樂不思蜀」,卻做了40餘年皇帝,你說他昏庸我不服

4

由以上可見,劉禪身為人君,諸葛亮位高權重,君臣之間難免會存在這樣那樣的矛盾,但為大局著想,劉禪一直保持著剋制和寬容。諸葛亮用人失誤,自降職務,劉禪安慰說:勝負兵家常事;等諸葛亮打了勝仗,劉禪又適時恢復諸葛亮的職務。諸葛亮死的消息傳來,劉禪連日傷感,不能上朝,竟哭倒於龍床之上。

蜀國被魏國消滅後,劉禪深知大勢已去,便當眾上演了一出“樂不思蜀”的荒誕劇。

這齣劇目看似荒誕,實則有大智若愚之妙:

在嚴峻的鬥爭形勢下,劉禪樂不思蜀,意在欺騙司馬昭,以實現自我拯救。

試想,如果連活著都不能保證,所有的一切不都是枉談嗎?劉禪這一裝憨賣傻,倒也把後人給騙了。還是明代學者于慎行分析的有道理:

“思蜀之心,昭之所不欲聞也……左右雖笑,不知禪之免死,正以是矣。”

想想同樣是投降後宣佈退位的皇帝,劉禪得以做了八年的安樂公後壽終正寢,東吳的孫皓則被司馬昭之子司馬炎賜酒毒殺,箇中玄機,自是不言而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