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蒙古南宋滅亡金國的情況下,宋朝有沒有可能擊敗蒙古?

龔鈺璟

沒有可能,南宋以步兵為主的軍隊,無法擊敗戰爭藝術處於巔峰狀態的蒙古騎兵。

最好的例子就是,理宗初年“端平入洛”的慘敗現實,證明了南宋要想在戰場上擊敗蒙古,可能性幾乎為零。


1234年,南宋蒙古聯軍攻克金國最後的堡壘——蔡州,金國最後一個皇帝完顏守緒自縊身亡。

不過,對於中原河南的歸屬,南宋和蒙古之間沒有做出明確的規定。因此,當蒙古軍隊北撤後,河南成了無人佔領的地區。

河南,是北宋的首都開封所在,若想進取天下,中原也是必爭之地。

當時,宋理宗剛剛繼位,很想有一番作為,尤其是金國滅亡大仇得報的情況下。

所以,當兩淮制置使趙範、淮東制置使趙葵兄弟提出“踞關守河”的建議,即“西守潼關、北依黃河”後。宋理宗龍顏大悅,於是打算積極進取,收復包括東京開封府(今河南開封)、西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陽)和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三京在內的中原故土,重新建立潼關—黃河防線與蒙古對峙。

歷史上著名的“端平入洛”戰役就此爆發,起初,六萬南宋軍隊進展順利。七月初五,時隔100之後年,打著大宋旗號的宋軍,再次進入汴京城,奇蹟般地實現了岳飛等無數抗金將領都沒有能夠實現的夢想。


在得知宋朝北伐之後,蒙古人利用機動性,表面上故意放棄洛陽,撤回黃河以北,但在洛陽、孟津、潼關等大片地方,卻留下不少的蒙古騎兵哨騎偵察宋軍動向。

此前一心光顧著收復失地的宋軍,很快發現無法克服的幾大問題:

1、中原很多地方長期戰亂人煙稀少,無法以戰養戰;

2、以步兵為主的南宋軍隊既無法守城,又無法在野戰中擊敗蒙軍;

3,此時的南宋雖然處於朝代中期,戰鬥力還說得過去;但是蒙古人卻在冉冉上升的初期,戰鬥力可怕的驚人。

“韃靼人的武器主要是弓、矢、鐵矛,有時也用長槍,但他們從兒時起就用弓矢來作遊戲,所以弓矢是他們最熟練的武器。他們所穿的甲冑是用硝制過的水牛皮和其它獸皮製成的,極其堅硬。他們打起仗來,十分勇敢,從不看重自己的生命,遇到任何危險都不願後退。他們的性情十分兇殘。”


我們來看看,戰鬥的簡單過程:

七月二十八日,宋軍第一梯隊1萬3千人全部進入洛陽城。

七月二十九日,宋將楊義率領的第二梯隊1.5萬人,在龍門附近遭到蒙古騎兵伏擊,幾乎全軍覆沒。

八月初一,前期進入洛陽的宋軍決定撤退,途中遭到蒙軍包圍。宋軍力戰後再次撤退,結果遭到以騎兵為主的蒙古人瘋狂追殺。由於宋軍絕大多數是步兵,兩條腿怎麼也跑不過四條腿,最後結果可想而知。

於是,進入洛陽的這支宋軍也大部分被殲滅,最後只有主將徐敏子帶同300步兵,在吃了9天樹葉樹皮之後,僥倖逃回了光州。

聲勢浩大的“端平入洛”,最終以宋軍慘敗為結果,最初出站的六萬兩淮主力,陣亡將近一半,代價不可不說慘重。

這當中最大的問題就是,宋軍缺乏蒙古軍隊那種機動性。早在宋仁宗時期,丟失靈州產馬地以後,大宋就失去了穩定的戰馬來源,軍隊機動力甚至不如金國,遑論蒙古鐵騎。

因此宋軍野戰,講究的是陣而後戰,需要轉運上去上萬件甲冑、箭矢以及紮營物資。每一次野戰背後,都需要大量的民夫、輔兵以及物資支撐,否則很難取勝。

“端平入洛”時,數萬精銳宋軍一旦遠離後方基地,只能變成蒙軍砧板上的待屠宰的動物,最後的失敗也就變得可以預期。


“端平入洛”揭開了宋蒙(元)戰爭序幕,在長達半個世紀的戰爭中,南宋始終在東起兩淮,西至四川,長達數千公里的戰線上艱難防守。

除了1262年山東李壇叛亂期間,曾有過短暫而失敗的進軍外,根本無法在戰場徹底擊敗蒙古人。

這裡面,固然有很多原因,但最大的問題就是南宋方面缺乏機動性,打贏了,沒法擴大戰果,打輸了,就是全軍覆沒,連逃都法逃。

所以,如果宋朝上下團結一致,也許可以熬死蒙古(畢竟遊牧文明崛起快,衰落同樣快的驚人),但是要想擊敗蒙古,呵呵,可能性幾乎為零。

此外,當初銳意進取的宋理宗本人,也在這場戰爭後迅速沉淪下去。


小奔說史

首先,南宋聯合“大蒙古國”滅掉金國不是假設,而是完成在公元1234年的史實。

蒙古大汗蒙哥全面發動侵宋戰爭是在1258年,距離金國滅亡已經有24年。

蒙古全面侵宋時,距離鐵木真統一蒙古各部落、建立“大蒙古國”有52年,蒙古正值強盛巔峰,此前它已經先後滅遼、西夏、金國和大理,並且西征到東歐伏爾加河流域,一度逼近東歐腹地。

而宋朝在1258年,距離趙匡胤開國已經過去298年。

也就是說,此時的宋朝和蒙古,正像一個風燭殘年的老人和一個正值壯年的大漢搏擊,結果可想而知。更何況,蒙古信奉和踐行的野蠻進取精神,是宋朝這樣的文明社會所不能抵擋的。

我們必須承認,在一定的歷史階段,文明是幹不過野蠻的。文明只能通過慢慢浸潤的方式,推動歷史向前邁進。

在蒙古全面侵宋之前,宋蒙之間一直齟齬不斷,時戰時和。蒙哥時代,由於忽必烈等人建議,宋蒙戰爭發生了戰略性變化。蒙古先後征討大理、四川,有包抄南宋之意。

蒙古滅宋統一全國的戰略思想,是在忽必烈時代才完備的。忽必烈聽取漢人謀士的意見,逐漸成形新的戰略構想。那就是滅亡南宋,統一全國。基於這一戰略目標,忽必烈決定從南宋戰略防禦的中段即荊襄戰場突破,首先奪取襄樊,然後浮漢入江,在長江中游強渡天塹,東下臨安。

以襄陽作為滅宋戰略的突破口,是對南宋的沉重打擊,也決定了滅宋戰爭的戰略進攻方向。蒙古軍攻取襄樊後,伯顏受命,浮漢入江,渡江取鄂,穩定荊湖,順流東下,進取建康,然後分路進攻,直逼臨安。這一戰略方向的主要特點,是對南宋主要統治地區和有生力量的全面進攻。根據這一戰略方向,伯顏首先強渡長江,並由此據有荊湖南北。在陽邏堡渡江之役中重創南宋水軍以後,一路逼降和收編南宋呂氏軍閥集團的主要力量,又在丁家洲和焦山之役中給包括水軍在內的南宋有生兵力以毀滅性打擊。接著分別在江南東,浙西,浙東,江南西,荊湖南諸路,對南宋發起全面進攻,奠定了滅亡南宋的基礎。

為了適應南方的戰爭,蒙古建立了水軍和炮兵部隊。水軍和炮兵的建立和投入戰鬥,是蒙元兵制的戰略性變化。它改變了以步兵和騎兵為主要打擊力量的單一兵制,使蒙軍發展成為多兵種的軍事體制,在南方的戰鬥力得到顯著的提升。

襄樊戰役是蒙古侵宋戰略變化的轉折點,忽必烈不失時機地完成這一轉變。儘管襄陽堅守5年之久,但宋朝不思進取、漠視邊防、消極防禦和將帥不和等種種弊端,和忽必烈的戰略進取、戰術提升相比,已經顯出滅亡而不可挽回的態勢。因此,擊敗蒙古在那樣的情勢下,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襄樊戰役失敗,宋朝實際上已經提前給自己畫上了句號。


麻辣一加一

有可能。

南宋論人口和農業產量,是有足夠的人力和物力擊敗蒙古乃至金國的。

但為什麼歷史上南宋始終沒有做到這一點呢?

其實道理很簡單,因為南宋的階級分化嚴重,有大量的土地不向國家納稅。根據相關統計來看,南宋的耕地有百分之六十到百分之八十,歸只佔總人口百分之三十的有產者所有,而自耕農、半自耕農和佃農,占人口的百分之七十,卻只擁有土地的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四十。

要知道一點,擁有土地者(即鄉村的主戶)是繳納兩稅的主力,而不擁有土地者(即鄉村的客戶,即佃農)雖然不繳納兩稅,但必須繳納人頭稅性質的各種“身丁鹽布錢”的。

雖然“身丁鹽布錢”在形式上已經取消,但由此帶來的各種附加稅(其實就是攤派)和勞役都是加在他們身上的。

所以,其實是那些根本沒有什麼土地的人交的稅來支撐南宋的財政開支,這種情況下,怎麼可能讓一個國家動員其最大的人力和物力資源呢?

因此,要擊敗蒙古,必須進行土地改革,賈似道能給南宋續命近二十年,就是因為在局部推行了“公田法”,讓國家直接掌握土地和收益,從而保障了軍糧。

如果能在全國推行公田法,實現土地國有化,那麼利用這些土地交上的糧食所能發動的人力資源,是足以推平整個北方的。

因此,南宋是有可能擊敗蒙古的,但前提條件是,必須進行社會資源的再配置和再分配,讓國家直接掌握糧食從而利用其人力資源。


經略幽燕我童貫

基本上不可能,在這裡我們要知道什麼是戰爭,並且是傾國力的大戰。戰爭打的是什麼?是物資,是人,是大規模訓練有素熱血兵士。不可能因為幾個將領或幾個人就可以左右的。如果能的話,那也是一時半會。其實也不起多大作用。例子有很多,比如唐末明末等等...在這裡有一個關鍵點是蒙古人等名族的祖先是誰,他們何以做大?千百年來我們漢名族為什麼沒有把那些隱患剷除呢?被一而再在而三的侵犯。以史明鑑今天的日本必是咋天的蒙元。切記會偽裝的才最可怕。其實歷史就是這麼相似。


光頭強250794531

如果南宋後期不是賈似道主政是有機會擊敗大元的,劉整是孟珙後南宋最傑出的將領,被賈逼得走頭無路才投元的,這樣才有決定天下一戰的襄樊會戰,賈似道重用范文虎孫虎臣這些垃圾,襄樊之戰不敗才怪,丁家洲之戰是宋最後復活機會結果賈似道被個內奸夏貴給坑了,宋後期戰略上和軍事謀略上都不如元,滅亡註定了。


龍天一馬

沒可能。雖然南宋在當時軍事、科技、經濟等傲視天下,但統治階級飽暖思淫慾,只知道享樂,沒有危機意識,“暖風燻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況且奸罔當道,殘害忠良,一心只想求合。在這樣的政治環境下,那麼可能去備戰,又怎麼可能去攻擊蒙古!總之就是南宋政府不想打仗,再怎麼假設也沒有實際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