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蒙古南宋灭亡金国的情况下,宋朝有没有可能击败蒙古?

龚钰璟

没有可能,南宋以步兵为主的军队,无法击败战争艺术处于巅峰状态的蒙古骑兵。

最好的例子就是,理宗初年“端平入洛”的惨败现实,证明了南宋要想在战场上击败蒙古,可能性几乎为零。


1234年,南宋蒙古联军攻克金国最后的堡垒——蔡州,金国最后一个皇帝完颜守绪自缢身亡。

不过,对于中原河南的归属,南宋和蒙古之间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因此,当蒙古军队北撤后,河南成了无人占领的地区。

河南,是北宋的首都开封所在,若想进取天下,中原也是必争之地。

当时,宋理宗刚刚继位,很想有一番作为,尤其是金国灭亡大仇得报的情况下。

所以,当两淮制置使赵范、淮东制置使赵葵兄弟提出“踞关守河”的建议,即“西守潼关、北依黄河”后。宋理宗龙颜大悦,于是打算积极进取,收复包括东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西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和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三京在内的中原故土,重新建立潼关—黄河防线与蒙古对峙。

历史上著名的“端平入洛”战役就此爆发,起初,六万南宋军队进展顺利。七月初五,时隔100之后年,打着大宋旗号的宋军,再次进入汴京城,奇迹般地实现了岳飞等无数抗金将领都没有能够实现的梦想。


在得知宋朝北伐之后,蒙古人利用机动性,表面上故意放弃洛阳,撤回黄河以北,但在洛阳、孟津、潼关等大片地方,却留下不少的蒙古骑兵哨骑侦察宋军动向。

此前一心光顾着收复失地的宋军,很快发现无法克服的几大问题:

1、中原很多地方长期战乱人烟稀少,无法以战养战;

2、以步兵为主的南宋军队既无法守城,又无法在野战中击败蒙军;

3,此时的南宋虽然处于朝代中期,战斗力还说得过去;但是蒙古人却在冉冉上升的初期,战斗力可怕的惊人。

“鞑靼人的武器主要是弓、矢、铁矛,有时也用长枪,但他们从儿时起就用弓矢来作游戏,所以弓矢是他们最熟练的武器。他们所穿的甲胄是用硝制过的水牛皮和其它兽皮制成的,极其坚硬。他们打起仗来,十分勇敢,从不看重自己的生命,遇到任何危险都不愿后退。他们的性情十分凶残。”


我们来看看,战斗的简单过程:

七月二十八日,宋军第一梯队1万3千人全部进入洛阳城。

七月二十九日,宋将杨义率领的第二梯队1.5万人,在龙门附近遭到蒙古骑兵伏击,几乎全军覆没。

八月初一,前期进入洛阳的宋军决定撤退,途中遭到蒙军包围。宋军力战后再次撤退,结果遭到以骑兵为主的蒙古人疯狂追杀。由于宋军绝大多数是步兵,两条腿怎么也跑不过四条腿,最后结果可想而知。

于是,进入洛阳的这支宋军也大部分被歼灭,最后只有主将徐敏子带同300步兵,在吃了9天树叶树皮之后,侥幸逃回了光州。

声势浩大的“端平入洛”,最终以宋军惨败为结果,最初出站的六万两淮主力,阵亡将近一半,代价不可不说惨重。

这当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宋军缺乏蒙古军队那种机动性。早在宋仁宗时期,丢失灵州产马地以后,大宋就失去了稳定的战马来源,军队机动力甚至不如金国,遑论蒙古铁骑。

因此宋军野战,讲究的是阵而后战,需要转运上去上万件甲胄、箭矢以及扎营物资。每一次野战背后,都需要大量的民夫、辅兵以及物资支撑,否则很难取胜。

“端平入洛”时,数万精锐宋军一旦远离后方基地,只能变成蒙军砧板上的待屠宰的动物,最后的失败也就变得可以预期。


“端平入洛”揭开了宋蒙(元)战争序幕,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战争中,南宋始终在东起两淮,西至四川,长达数千公里的战线上艰难防守。

除了1262年山东李壇叛乱期间,曾有过短暂而失败的进军外,根本无法在战场彻底击败蒙古人。

这里面,固然有很多原因,但最大的问题就是南宋方面缺乏机动性,打赢了,没法扩大战果,打输了,就是全军覆没,连逃都法逃。

所以,如果宋朝上下团结一致,也许可以熬死蒙古(毕竟游牧文明崛起快,衰落同样快的惊人),但是要想击败蒙古,呵呵,可能性几乎为零。

此外,当初锐意进取的宋理宗本人,也在这场战争后迅速沉沦下去。


小奔说史

首先,南宋联合“大蒙古国”灭掉金国不是假设,而是完成在公元1234年的史实。

蒙古大汗蒙哥全面发动侵宋战争是在1258年,距离金国灭亡已经有24年。

蒙古全面侵宋时,距离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落、建立“大蒙古国”有52年,蒙古正值强盛巅峰,此前它已经先后灭辽、西夏、金国和大理,并且西征到东欧伏尔加河流域,一度逼近东欧腹地。

而宋朝在1258年,距离赵匡胤开国已经过去298年。

也就是说,此时的宋朝和蒙古,正像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和一个正值壮年的大汉搏击,结果可想而知。更何况,蒙古信奉和践行的野蛮进取精神,是宋朝这样的文明社会所不能抵挡的。

我们必须承认,在一定的历史阶段,文明是干不过野蛮的。文明只能通过慢慢浸润的方式,推动历史向前迈进。

在蒙古全面侵宋之前,宋蒙之间一直龃龉不断,时战时和。蒙哥时代,由于忽必烈等人建议,宋蒙战争发生了战略性变化。蒙古先后征讨大理、四川,有包抄南宋之意。

蒙古灭宋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是在忽必烈时代才完备的。忽必烈听取汉人谋士的意见,逐渐成形新的战略构想。那就是灭亡南宋,统一全国。基于这一战略目标,忽必烈决定从南宋战略防御的中段即荆襄战场突破,首先夺取襄樊,然后浮汉入江,在长江中游强渡天堑,东下临安。

以襄阳作为灭宋战略的突破口,是对南宋的沉重打击,也决定了灭宋战争的战略进攻方向。蒙古军攻取襄樊后,伯颜受命,浮汉入江,渡江取鄂,稳定荆湖,顺流东下,进取建康,然后分路进攻,直逼临安。这一战略方向的主要特点,是对南宋主要统治地区和有生力量的全面进攻。根据这一战略方向,伯颜首先强渡长江,并由此据有荆湖南北。在阳逻堡渡江之役中重创南宋水军以后,一路逼降和收编南宋吕氏军阀集团的主要力量,又在丁家洲和焦山之役中给包括水军在内的南宋有生兵力以毁灭性打击。接着分别在江南东,浙西,浙东,江南西,荆湖南诸路,对南宋发起全面进攻,奠定了灭亡南宋的基础。

为了适应南方的战争,蒙古建立了水军和炮兵部队。水军和炮兵的建立和投入战斗,是蒙元兵制的战略性变化。它改变了以步兵和骑兵为主要打击力量的单一兵制,使蒙军发展成为多兵种的军事体制,在南方的战斗力得到显著的提升。

襄樊战役是蒙古侵宋战略变化的转折点,忽必烈不失时机地完成这一转变。尽管襄阳坚守5年之久,但宋朝不思进取、漠视边防、消极防御和将帅不和等种种弊端,和忽必烈的战略进取、战术提升相比,已经显出灭亡而不可挽回的态势。因此,击败蒙古在那样的情势下,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襄樊战役失败,宋朝实际上已经提前给自己画上了句号。


麻辣一加一

有可能。

南宋论人口和农业产量,是有足够的人力和物力击败蒙古乃至金国的。

但为什么历史上南宋始终没有做到这一点呢?

其实道理很简单,因为南宋的阶级分化严重,有大量的土地不向国家纳税。根据相关统计来看,南宋的耕地有百分之六十到百分之八十,归只占总人口百分之三十的有产者所有,而自耕农、半自耕农和佃农,占人口的百分之七十,却只拥有土地的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四十。

要知道一点,拥有土地者(即乡村的主户)是缴纳两税的主力,而不拥有土地者(即乡村的客户,即佃农)虽然不缴纳两税,但必须缴纳人头税性质的各种“身丁盐布钱”的。

虽然“身丁盐布钱”在形式上已经取消,但由此带来的各种附加税(其实就是摊派)和劳役都是加在他们身上的。

所以,其实是那些根本没有什么土地的人交的税来支撑南宋的财政开支,这种情况下,怎么可能让一个国家动员其最大的人力和物力资源呢?

因此,要击败蒙古,必须进行土地改革,贾似道能给南宋续命近二十年,就是因为在局部推行了“公田法”,让国家直接掌握土地和收益,从而保障了军粮。

如果能在全国推行公田法,实现土地国有化,那么利用这些土地交上的粮食所能发动的人力资源,是足以推平整个北方的。

因此,南宋是有可能击败蒙古的,但前提条件是,必须进行社会资源的再配置和再分配,让国家直接掌握粮食从而利用其人力资源。


经略幽燕我童贯

基本上不可能,在这里我们要知道什么是战争,并且是倾国力的大战。战争打的是什么?是物资,是人,是大规模训练有素热血兵士。不可能因为几个将领或几个人就可以左右的。如果能的话,那也是一时半会。其实也不起多大作用。例子有很多,比如唐末明末等等...在这里有一个关键点是蒙古人等名族的祖先是谁,他们何以做大?千百年来我们汉名族为什么没有把那些隐患铲除呢?被一而再在而三的侵犯。以史明鉴今天的日本必是咋天的蒙元。切记会伪装的才最可怕。其实历史就是这么相似。


光头强250794531

如果南宋后期不是贾似道主政是有机会击败大元的,刘整是孟珙后南宋最杰出的将领,被贾逼得走头无路才投元的,这样才有决定天下一战的襄樊会战,贾似道重用范文虎孙虎臣这些垃圾,襄樊之战不败才怪,丁家洲之战是宋最后复活机会结果贾似道被个内奸夏贵给坑了,宋后期战略上和军事谋略上都不如元,灭亡注定了。


龙天一马

没可能。虽然南宋在当时军事、科技、经济等傲视天下,但统治阶级饱暖思淫欲,只知道享乐,没有危机意识,“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况且奸罔当道,残害忠良,一心只想求合。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下,那么可能去备战,又怎么可能去攻击蒙古!总之就是南宋政府不想打仗,再怎么假设也没有实际意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