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吃春"吃些啥 最愛嫩香甜爽這一口

北京人

立春之後,天氣逐漸回暖,萬物復甦,彷彿人們的味蕾也甦醒了。北京人對春天的吃食格外講究,自古以來就有“咬春”“吃春”的說法,除了當季的各種新鮮蔬菜,還有郊野自由生長的野菜,甚至鮮花樹芽皆可入饌成為美食。人們把春天“咬”在口中,便也把春意留於心間。

生機勃勃“咬春”宴

立春這一日,老百姓講究要買個蘿蔔來吃,叫做“咬春”。因為蘿蔔味辣,取古人“咬得草根斷,則百事可做”之意。一個“咬”字,是心情,更是心底埋下的吃得了苦的一種韌勁兒,這是中國人特有的風俗。

在老北京,立春這一日從一大清早,就有人挑著擔子在衚衕裡吆喝“蘿蔔賽梨”,再窮的人家也要買個蘿蔔給孩子咬咬春。據考證,“咬春”的習俗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立春吃一些春天的新鮮蔬菜,既為防病,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唐《四時寶鏡》記載:“立春,食蘆、春餅、生菜,號‘菜盤'。”可見唐代人已經開始試春盤、吃春餅了。

北京人

所謂春餅,又叫荷葉餅,其實是一種燙麵薄餅--用兩小塊水面,中間抹油,擀成薄餅,烙熟後可揭成兩張。春餅是用來卷菜吃的,菜包括熟菜和炒菜。昔日,吃春餅時講究到盒子鋪去叫“蘇盤”(又稱盒子菜)送到家。盒子裡分格碼放燻大肚、松仁小肚、爐肉(一種掛爐烤豬肉)、清醬肉、燻肘子、醬肘子、醬口條、燻雞、醬鴨等,吃時需改刀切成細絲,另配幾種家常炒菜,通常為肉絲炒韭芽、肉絲炒菠菜、醋烹綠豆芽、素炒粉絲,攤雞蛋等,若有剛上市的“野雞脖韭菜”炒瘦肉絲,再配以攤雞蛋,更是鮮香爽口,把這些菜一起捲進春餅裡吃,這便是一頓生機勃勃的“咬春宴”。

嘗春嫩品春香吃春甜

“咬春”之後,春天的美食就越來越豐富了。老北京人講究這“吃春兒”第一口,必須是頭場春雨後的薺菜。薺菜炒雞蛋,炒肉絲、炒豆腐,吃的時候,烙好一張張薄薄的餅,捲了炒好的薺菜,特別香嫩爽口。除了炒,涼拌、做餡兒也可以,薺菜包子、薺菜餛飩都很美味。吃了一冬天的反季節蔬菜,更覺薺菜鮮嫩清爽,這一口“春嫩”喚醒了舌尖上的春天。

北京人

香椿也是“吃春”的主打。吃香椿一定要摘銀色間綠的嫩芽,講究“雨前香椿嫩無絲”。香椿炒雞蛋、香椿拌豆腐是比較常見的吃法,而老北京人最喜歡的還是炸香椿魚,香味怡人,越吃越香,這“春香”潤物細無聲沁入心脾。據說齊白石就很喜歡吃香椿,還寫下了“春來香椿耐人嘗”的詩句。每逢穀雨前後,他喜歡烹食香椿炒雞蛋,還喜將香椿切成細末拌豆腐吃,或將香椿做成炸醬麵、麻醬麵或滷麵來品嚐。

北京人

榆樹、槐樹開花的時候,摘吃那一串串淡青或金黃的榆錢兒和金盞銀鍾般的槐花兒,便是吃“春甜”了。現在北京的榆樹不多了,但雙榆樹、榆樹館這些地名就可以得知當年北京曾經生長了很多榆樹。春季的榆樹錢兒是野菜中最好吃的上品,剛剛長大的榆錢兒味道甜甜的,而且越嚼越甜。用榆錢兒可以做棒子麵菜窩頭、貼餅子、蒸蜂糕等等。而槐花味淡而清香,簡直百搭,可做槐花包子、槐花餃子、槐花煎餅、槐花炒雞蛋、槐花粥。

野菜樹芽皆入饌

早春時節,楊樹花開,樹枝上面掛滿毛毛蟲一樣的紫色花序,過去小孩子經常拿它們嚇唬人玩,誰能想到這也是一種食物呢。把新鮮的楊樹花序清洗乾淨,熱水焯燙之後用涼水浸泡去除苦澀味,加入少許植物油、鹽、五香粉,用乾麵粉攪拌之後,上籠蒸熟,清香軟糯,飯菜兼備。楊樹花具有清熱解毒、澀腸止瀉健脾養胃的功效。

北京人

柳樹芽同樣是一味藥食兼備的食材。早年間,最好吃的柳樹芽兒當屬海淀六郎莊的垂楊柳,東直門外護城河邊菱角坑的柳樹芽兒也屬上乘,離河邊近水分大的柳芽兒口味最好。先將柳樹芽兒用清水洗淨控幹,大火焯水後撈出,放入冷水中浸泡半小時,待苦味消除,加精鹽攪拌均後再放香油、醋、蒜泥,如果加花椒油或辣椒油也很好吃。


春季吃棗樹芽兒的習俗在城裡並不多見,但生活在城根兒或京郊的農民們卻有這種習慣。採摘酸棗樹的嫩芽最為上乘,早年北京當屬城牆上的酸棗樹最多。酸棗芽兒洗淨加鹽少許醃製,再加棒子麵攪拌,加少許水後放到熱籠屜中蒸制三十分種即可出鍋。吃時加醋或辣椒油攪拌,也可待放涼後加豬油蔥花如同炒飯一樣食用。

北京人

開春以後,京郊可以食用的野菜就更很多了,不下十幾種,常見的有曲麻菜、蒲公英、馬齒筧、灰灰菜、刺兒菜、馬蘭頭、掃帚苗兒等等,接踵而至,目不暇接。踏青之餘,不妨隨手採擷。


諸如此類的野菜樹芽在多數人眼中是樸素貧賤之物,但吃起來卻多了一份情趣,它們是在舌尖上跳躍著的春天,是食趣,是鄉情,更是一種情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