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票的市場價值究竟是如何看待?是否真的具有收藏價值?

解放初期,市場商品供應嚴重不足,為保證群眾基本生活的需要,國家決定實行統購統銷政策,即發放各種商品票證,有計劃地分配商品。從1955年第一張糧票發行開始,中國老百姓進入了漫長的 “票證時代”,糧票、油票、布票、肉票、糖票、豆製品票、工業券……各式各樣的票,成了百姓過日子的基本保障。在當年,沒有票證,有錢也寸步難行,生活中如果缺少票證,日子都沒法過。那時的人們可謂視票證為“命根子”。

糧票的市場價值究竟是如何看待?是否真的具有收藏價值?

糧票是20世紀50年代至85年代中國在特定經濟時期發放的一種購糧憑證。 中國最早實行的票證種類是糧票、食用油票、布票等。糧票作為一種實際的有價證券,在中國使用達40多年,隨著社會的發展,它已退出了歷史舞臺,成為收藏者的新寵。

糧票的市場價值究竟是如何看待?是否真的具有收藏價值?

特定時期的產物布票、肉票、糖票、汽油票等等票證,進入收藏市場後步步升溫,拇指大一張紙片售價萬元已是平常事,還面臨著有錢無貨的現狀。不過專家提醒,“大路貨”並不具投資價值,開門票、語錄票、解放區票等幾大票證將是升值熱點。

糧票的市場價值究竟是如何看待?是否真的具有收藏價值?

拇指大小糧票價值20萬元

但目前市場大路貨居多,精品難求。

放眼全國市場,價值上萬的品種至少有上百種,如上世紀30年代初發行,帶毛澤東簽名的100斤《紅軍臨時借谷證》的糧票,可謂票據中的《全國山河一片紅》,由於目前僅發現4枚,單枚價值已超過20萬元。

糧票的市場價值究竟是如何看待?是否真的具有收藏價值?

票證最火時期主要集中在上世紀90年代初至2005年期間,專家認為,布票、糧票、肉票等票證屬於不可再生的斷代產物,兼具歷史、文化價值,同時又反映了特定時期的經濟環境,這是不少新興藏品無法比擬的,因此其後市表現令人期待。

糧票的市場價值究竟是如何看待?是否真的具有收藏價值?

糧票是20世紀50年代至85年代中國在特定經濟時期發放的一種購糧憑證。 中國最早實行的票證種類是糧票、食用油票、布票等。糧票作為一種實際的有價證券,在中國使用達40多年,隨著社會的發展,它已退出了歷史舞臺,成為收藏者的新寵。

糧票的市場價值究竟是如何看待?是否真的具有收藏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