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是紀念屈原還是伍子胥?是女兒節還是男孩節?

端午節到了,作為中華四大民俗節日,端午越來越收到國人的重視喜愛。2006年5月20日,該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9月30日在阿聯酋首都阿布扎比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會議決定:中國端午節成功入選《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端午節是紀念屈原還是伍子胥?是女兒節還是男孩節?

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好天氣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稱為“端陽節”“ 天中節” “午日節”。所以它必然被中華大地各地區的人民所重視。而且在古代,各地區會有各自不同的過節方式,其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孃家,掛鐘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遊百病,佩香囊,備牲醴,賽龍舟,比武,擊球,盪鞦韆,給小孩塗雄黃,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鹹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可以說是各個地區的人民你貢獻一條,我貢獻一條,最後形成一個大致相同的端午民俗。不過其主體還是以江南地區為主,因為最最富有特色的吃粽子、划龍舟兩大“主題”還是古代百越地區特有的。古代的百越民族是以龍為圖騰的,端午節兩個最主要的活動吃粽子和競渡,都與龍相關。粽子投入江河水裡祭祀龍神,而競渡則用的是龍舟。 他們不僅有“斷髮文身”以“像龍子”的習俗,而且每年在五月五日這一天,舉行一次盛大的圖騰祭;其中有一項活動便是在急鼓聲中刻畫成龍形的獨木舟,在水面上作競渡的遊戲,這便是龍舟競渡習俗的由來。

端午節是紀念屈原還是伍子胥?是女兒節還是男孩節?

粽子是端午節的“王子”,許多地方乾脆簡稱端午就是“粽子節”,提起粽子人們不約而同聯想到屈原。其實啊,粽子是江南魚米之鄉幾千年的一種食物,遠古就有,比屈原早多了。只不過後來屈原太令中國人懷念了,所以就把端午這個其實已經很久的“時令節氣”的文化內涵附加到紀念屈原身上了。

其實,在古代,人民在端午這一天紀念的人物也是不同的。屈原還不是最早的那一個呢。

在古代吳越地區,粽子最初的紀念對象也不是屈原,而是比屈原早幾百年的另一個偉人——伍子胥。伍子胥由於楚王無道出逃吳國,以他的雄韜武略將原本落後的吳國發展成為春秋霸國。甚至引吳國軍隊幾乎將南方大國楚國滅亡。

端午節是紀念屈原還是伍子胥?是女兒節還是男孩節?

吳蘇地區的人民在他活著時就已經視其為神明,當伍子胥死後魂靈從此變成了水神,人民為悼念他,遂產生了最早的以粽子祭弔的習俗(《荊楚歲時記》:事在子胥,不關屈平也!)。

到了春秋時期的吳越爭雄之時,龍舟賽會的習俗也與伍子胥攀上密切關聯,吳越地處江南水鄉,河網密佈,自古舟船多過車馬,在軍事上也是重要的武器。吳越水軍幾乎就是中國古代“海軍”的代名詞。而吳國的水軍就是在伍子胥的訓練指揮下,成為春秋時期縱橫江淮的無敵艦隊。龍舟競渡曾經就是伍子胥為磨礪吳國水軍戰技勇氣的重要手段,所以,在緬懷伍子胥的節日裡來一場龍舟賽,是最好不過的紀念方式。這一點在漢代史書《吳越春秋》就有記載:(龍舟競渡)起於勾踐,蓋憫子胥之忠作。在古代史上,蘇州的龍舟活動,每年五月都無比熱鬧,通常是五米高的彩臺,盛大的祭拜儀式,然後整個蘇州的河道,都是彩旗飄揚。清朝一句詩形容的十分貼切:五月胥門怒!

今天在南方的不少臨江河湖海的地區,每年端節都要舉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龍舟競賽活動。江浙地區劃龍舟,兼有紀念當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義。貴州苗族人民在農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舉行“龍船節”,以慶祝插秧勝利和預祝五穀豐登。雲南傣族同胞則在潑水節賽龍舟,紀念古代英雄巖紅窩。

端午節是紀念屈原還是伍子胥?是女兒節還是男孩節?

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惡日,所以才有種種求平安、禳解災異的習俗。夏季天氣燥熱,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蟲繁殖,易咬傷人。所以人們在端午節這一天將艾草、菖蒲、榕枝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後插或懸在門上。因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徵驅除不祥的寶劍,插在門口可以避邪,與之意味相同的還有喝雄黃酒、給小孩子塗雄黃抹額等等,所以辟邪驅鬼又成為端午一大主題。

不過,端午節在不少地方還是有很溫馨的的“叫法”的,而其中最溫情的一個,當屬“女兒節”。在中國北方十分盛行。以明朝人沈榜的記載,每年的五月初一至初五,小女孩都要繫上端午索,戴上艾葉,“盡態極妍”,而對於已婚女子們來說,她們會在這一天回到孃家團聚,即古人常說的“歸寧”,堪稱中國婦女最幸福快樂的節日。

端午節自古就傳播影響到周邊國家如日本、朝鮮、越南等國。不過在這些國家又按照自己獨特民族風尚,形成不同於中國的習俗。

比如,端午在中國被看做“女兒節”,可是在日本則是“男孩節”,女兒節是三月三,因為五月五諧音“武武”,對尚武的日本來說是最適合男孩氣質了。

端午節是紀念屈原還是伍子胥?是女兒節還是男孩節?

日本端午這一天,家有男孩的孩子,父母會為他“升旗”,升一面“鯉魚旗”,迎風飄擺,栩栩如生,以此祝福男孩子像鯉魚一樣,勇往直前,迎難而上,跳過“龍門”遂成龍。

端午節,日本的父母給兒子還有珍貴禮物啊,在“人中最貴是武士”的古代日本,讓孩子成長為一個佼佼武士,是日本父母的殷切期盼。所以形成一種習俗,就是在端午男孩節這一天,賜予兒子一套“鎧甲、弓箭、刀劍”,其良苦用心不言而喻。

最近十幾年,每逢端午節,不少中國人又會想到一件頗讓國人心裡不痛快的事,喜歡什麼都說成是自己“發明”的韓國,十幾年前又爆出一則新聞,他們要將“端午祭”申報成為聯合國世界人文遺產。這對中國人來說,不啻與硬把端午節說成韓國專有的節日。所以,中國人對此憤憤不平了許多年。

其實,真實情況我們有些誤解了,韓國的這個端午祭,無論內容還是形式,都是朝鮮民族特有的,他們也不吃粽子,不划龍舟,不戴香囊什麼的,是和中國的端午節不同的,等於是“韓國式端午節”,人家只是像把自己的特色過節申報一下,不等於“霸佔”端午節的“命名權”。中國韓國完全可以各過各的。

端午節是紀念屈原還是伍子胥?是女兒節還是男孩節?

韓國的“端午祭”也不是整個韓國都有,而是韓國江陵地區特有,主要形式和中國吃粽子划龍舟不同,他們主要有祭祀、演戲、遊藝是其主要內容。1967年就被指定為韓國第13號無形文化財產。江陵端午祭期間的祭祀儀式主要來自神話傳說,他們所祭祀的神靈是“大關嶺山神”、洞(村落)城隍,被神化的人物有十二位之多,如金庾信、國師城隍“梵日國師”、大關嶺國師女城隍鄭家女等。

整個祭祀活動 時長可達20多天,長則一個多月。所以可以看出來,韓國這個端午祭,其實只不過是用“端午”二字命名的一種完完全全韓國版的民族節日,中國人根本不用誤會,反而可以相互欣賞的心態去體驗一下彼此不同的節日風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