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縣菠蘿差價竟達60倍!農產品滯銷根源是啥?

近日,“菠蘿之鄉”廣東省徐聞縣上億斤菠蘿滯銷,最低跌到5分錢一斤也無人問津。幾乎同時,相鄰的海南省東方市又傳來芒果滯銷,大量已經成熟卻無人收購的果實堆積如山,開始熟爛在地裡……近年來,全國農產品滯銷事件此起彼伏,嚴重影響農業經濟、農民增收乃至脫貧攻堅工作,成為當前我國農業高質量發展面對的重大挑戰。

同縣菠蘿差價竟達60倍!農產品滯銷根源是啥?

5月16日,廣東省徐聞縣曲界鎮的菠蘿交易市場,大量賣不出去的菠蘿被傾倒在空地上,等待送去榨汁廠(圖自本刊)

60倍差價上演“冰火兩重天”

她說,這波菠蘿滯銷主要是天氣原因。春節期間,徐聞遭遇了3次明顯的寒冷天氣,而前段時間的菠蘿成熟期,又連續遭遇暴雨,造成了大量的“水菠蘿”“黑丁菠蘿”,菠蘿質量嚴重受影響。同時導致一大批菠蘿的上市時間延遲了一個月,全部集中到了5月,跟其他地區的菠蘿撞到一起,價格一下子跌到了谷底。“我這輩子經歷的幾十年,徐聞菠蘿以前也有賣不出去的時候,但從來沒有像今年這麼慘。”

改革生,不改則死

一是品種。菠蘿品種育苗特殊,不需要種子,都是用上一年的菠蘿樹發的新芽,一般一株老菠蘿樹培育三四棵新苗。徐聞本土巴釐品種自從上世紀20年代引進種植後,從未進行改良,都是老菠蘿樹上長新苗後,下一年用新苗接著種。“臺農17號”則是農場經過考察後,兩年前剛引進的中國臺灣地區優良品種。

二是種植。徐聞菠蘿種植接近百年,種植方法一直都是翻土平整後就種植,除了除草從過去人工除草變成現在打除草劑、噴葉面肥從人工背水噴變成機械施肥,沒有任何變化,一塊土地年復一年地種植菠蘿。而“臺農17號”的種植需要先起壟然後覆地膜種植,用有機肥,採取水肥一體化種植。而且“臺農17號”實行輪種,兩季就換。因此,除了種植大戶,土地少的散戶沒有辦法輪種。

三是管理。菠蘿生產需要在合適的季節刺激其開花結果,俗稱“催花”“點果”。巴釐菠蘿用的是乙烯利,不要求特殊時間、氣候。而“臺農17號”用的是乙炔,需要在氣溫低的晚上“催花”。傳統種植的巴釐菠蘿種下後,大多靠天吃飯;而農場“臺農17號”需要安裝噴灌設施,保證水分。

四是銷售。當地農民絕大多數的銷售方式,是等收購商到地裡來收購,或自己採摘後,運到交易市場等人來買。而農場的銷售渠道豐富得多。農場場長周康平介紹說,農場有三大渠道,一是跟一些大客戶聯繫進行銷售;二是通過電商進行銷售,雖然是今年新開拓的渠道,但兩個月來已佔到菠蘿銷售的四分之一;三是傳統的零散銷售。

調動農民供給側改革積極性

他舉例說,從曾經“蒜你狠”變成近期的“蒜你慘”的大蒜滯銷案例可以看到,除了供過於求,農民種植的大蒜只是最原始的原材料,一些產地甚至連剝皮、灌裝等初加工設施都沒有,使得生產環節毫無議價能力和增值空間,是更為關鍵的滯銷原因。而去年4月陝西洋縣菜花滯銷,除了運輸和天氣的因素,還因為洋縣菜花菜質較硬,烹飪麻煩,一些消費者更願意購買菜質脆、烹飪方便的細稈有機菜花。

當前,我國正值農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優化農業生產結構,提升農業競爭力,發展綠色、優質、高效農業,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關鍵。周建華表示,這些改革的完成,需要調動、加強和提升農民改革的積極性,不能只是政府“剃頭挑子一頭熱”。

改革難關首在種植習慣惰性

在基層實踐中,對於分散的個體農戶而言,未知的風險和數十年形成的農業生產習慣惰性,是一道巨大的難關,也是首先必須邁過的一道高坎。以徐聞菠蘿為例,很多農民並不是不知道“臺農17號”“金菠蘿”等新品種,但最後卻依舊選擇接著種老品種,習慣惰性大、眼界窄、技術弱是主要原因。

總結他們拒絕改變的理由,主要有三點:

一是新品種投入太高,菠蘿種植投入高,一般每畝需投入六七千元,“臺農17號”的投入則是每畝超過萬元;

二是新品種產量不高,且新品種會虧本,當地有人試種過“金菠蘿”,已經虧本了;

三是新品種種植麻煩,“臺農17號”催花需要晚上幹活,而且採摘要分幾次,不像巴釐菠蘿一次就採摘完,這會增加很多人工成本。

周建華說,面對需要更高投入、更高技術的新品種,對未知市場信息獲取能力弱的農民來說,是巨大的挑戰,這是外在的風險。同時,多年來不斷重複而形成的慣性,認為熟悉的更安全或容易的心理,這是內在本能。內外疊加,就形成了農業生產的一種習慣惰性。

在他看來,改革必須首先破除這種習慣惰性,但不能要求農民有如此大的魄力去對抗外在的風險和內在的慣性。這就需要基層政府在農業供給側改革中,發揮“引路人”和“穩定器”的作用:一方面通過加強培訓提升農民的素質和眼界,提升農民改革主動性,另一方面制定合適的配套政策措施為改革“保駕護航”。

這其中,“做好示範帶動尤為重要。”周康平說,農場第一年鼓勵農場職工種植時,無人響應。今年看到“吃螃蟹”的李康偉種了8畝掙了幾萬元後,種苗已經被農場職工預訂一空,甚至連別的農場也有人想來購買種苗。

“這次滯銷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反面教材,未來必須進行調整結構、推廣新技術、品牌化等改革,也希望這次陣痛能觸動當地農民,激發他們改變‘老經驗’的動力,成為改革的契機。”吳康秀最後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