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单车“风口”变“封口”,资方看淡,路在何方?

编者按:经过两年的疯狂扩张后,共享单车逐渐归于沉寂,在大举融资和规模扩张后,摩拜和ofo这两大巨头最近的日子并不舒心。摩拜卖身美团,ofo资金缺口传闻不断传出。共享单车究竟存在哪些问题?如何才能更具备网络效应?
共享单车“风口”变“封口”,资方看淡,路在何方?

本文作者为凯盛(Capvision)签约专家,互联网经济杂志主编 向远之。

要点提示:

1.共享单车未来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各方都在互相试探,相对比较沉默,然后未来进行差异化发展。

2.在短期内,共享经济的模式会保持在一个稳定的格局,这也是符合产业发展规律。

3.共享单车未来要改进经营理念和方法,让商业模式更加精细化,体现网络经济的特点。

资本方为何不看好共享单车?

目前,摩拜与ofo烧钱大战非常激烈,目前双方都有互联网巨头进行投资,资金方之间竞争也非常激烈,由于双方没有形成一种差异化的竞争手段,形成了相对零和博弈的格局。

在这种情况下,共享单车有可能会形成一个更加复杂的局面。对于资本方而言,共享单车的故事已经基本结束了,未来互联网不会针对这一行业进行风险

投资,这主要是由于以下原因导致的:

共享单车“风口”变“封口”,资方看淡,路在何方?

愈发严格的政府管制

共享单车的短期过量投放,就给城市公共空间带来较大的承载压力,也给城市政府部门带来了巨大的管理压力,而且报废率过高,侵占了路权。由于很多城市交通体系不一定规范,大量的共享单车反而影响了整个交通,政府未来一定会加强对这一行业的管理,未来企业投放单车会越来越艰难,盈利也会更加艰难。

一二线城市市场已经饱和,共享单车在中小城市遭遇了“滑铁卢”。由于中小城市地理条件和城市收入节奏与大城市不同,当地居民可能不具备非常强的使用单车的需求和习惯,而且相比于一二线城市,中小城市整个商业模式的网络效应并不强,这就导致共享单车与用户之间缺少交互,“互联网效应”也就无从谈起。

逐渐失效的“砸钱模式”

共享单车的商业模式相对简单,没有太高的门槛,只要有资本便能介入。但是随着竞争日益激烈,腾讯、阿里等巨头相继入局,从独立的商业模式来看,未来共享单车有可能会被纳入到更大的商业模式,单靠砸钱竞争的模式几近“穷途末路”。

因此,未来一定是在现有基础上进行差异化竞争,比如巨头们将自身的产品与共享单车进行结合,通过交叉补贴的方式吸引用户,让用户更多地转向自己服务的品牌,增强用户对于自身APP的联系。

受到挫折的出海模式

从目前来看,由于各个国家之间的文化和居民素质等因素各不相同,政府对于路权的管制也比较严格,共享单车出海并不顺利,因此共享单车在投放时收到了政府的压力,单车经常被没收。但是,作为中国企业国际化的一部分,共享单车出海还是有想象空间的,但并不具备一个非常好的发展前景。

简单粗暴的竞争方式

中国正在走向消费升级,共享单车作为能够帮助运动、非常有新鲜感的体验方式,受到了用户的欢迎,也符合当前绿色出行的生活方式。但是,用户更喜欢小而美的经营方式,而不是目前简单粗暴的竞争方式。此外,简单粗暴的竞争方式还导致了共享单车还面临着高耗损率,人员维护成本高等问题。

共享单车应该更加精细化

对于互联网企业而言,有可能寻找更加具有底层技术进行突破,然后形成新的商业模式。未来,共享单车未来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双方都在互相试探,相对比较沉默,然后未来进行差异化发展。

由于企业根本目标是盈利,而不是一直吸引投资。共享单车经过大规模的扩张,虽然带来了大量的流量,但是每一个流量节点之间没有形成互相扩大的网络,因此并没有带来很好的效益。

共享单车“风口”变“封口”,资方看淡,路在何方?

此外,很多理性的商业模式也并没有很好地应用在共享单车上,而是完全依靠大规模投入,纯粹依靠投资去换取用户。这种粗暴的商业模式背后都站着互联网巨头,他们都希望将共享单车作为流量入口使用,由于资本方的力量过大,共享单车也只有“卖身”的结局。

纵观共享单车的发展历程,也并非一无是处,还是具有存在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除了少部分用户外,大多数人已经不愿意单独购买单车,由企业提供单车的模式完全可行,但是这种模式已经不能说是共享经济模式,而是 B to C 的模式。但是,B to C 模式也并没有完全体现互联网行业的特点。

在短期内,共享经济的模式会保持在一个稳定的格局,这也是符合产业发展规律。共享单车未来要改进经营理念和方法,让商业模式更加精细化,体现网络经济的特点。

关于凯盛群英

共享单车“风口”变“封口”,资方看淡,路在何方?

凯盛群英 是一家专注产业经济的严肃内容供应商,由来自全球各地、各行各业的一线专家对行业热点和前沿议题进行深入分析。

读者及会员通过持续关注特定领域的多元观点寻求在专业路径的职业成长,同时也收获跨行业学习、交流、分享的宝贵机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