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作家說太原 天龍山

太原作家說太原 天龍山

天龍山

文/家奴

天龍山為太原名勝,地處太原西南,晉祠側後方十餘公里,古稱方山,因在晉陽城西,與蒙山、龍山、太山等呂梁山餘脈統稱為西山,“西山疊翠”為太原八景之一。

春秋末年,智瑤在西山下掘晉水以灌晉陽,趙襄子謀士張孟談深夜縋城而下,乘一葉扁舟夜探韓魏軍營,陳說利害,終於策動韓魏大軍反戈一擊,大破智瑤。擊敗智瑤後,趙襄子向高赫授以上賞,張孟談提出異議,趙襄子說:晉陽城最危難的時候,群臣大都有了外心,禮節也越來越怠慢,只有高赫始終未失臣下之禮,所以他要受上賞。張孟談與趙襄子做了一番討論後,在家靜思三天,奉還封地辭官而去,隱居負親丘。

三年後,四國背約攻趙,趙襄子來到負親丘,親自駕車將張孟談接回晉陽,張孟談採用反間計使韓魏齊楚相互懷疑,四國伐趙的聯盟不攻自破。天龍山建有張孟談配亭,此處就是他當年隱居的負親丘。

太原作家說太原 天龍山

北齊高洋在山中建有天龍寺,天龍山因此得名。在天龍山北方的蒙山,興建了開化寺,開鑿了高達六十餘米的蒙山大佛。在龍山之巔,興建了童子寺。天龍寺在清代以後改名為壽聖寺。

遊覽天龍山先從晉祠坐車到達天龍山巔後再拾級而下,以九號窟為重點,以壽聖寺為結點。其第一個景點為高歡避暑亭,亭中立有高歡避暑宮遺址石碑和上面題及的金代文學家王庭筠的懷舊詩作。第二景點為天龍山石窟,其最早開鑿於東魏高歡時代,北齊皇帝高洋後來又開鑿了三窟,此後,齊末隋初開鑿一窟,隋煬帝楊廣在晉陽做晉王時開鑿一窟,唐代先後開鑿十八窟,加上其它零散石窟,共計三十三窟,約有一千五百餘尊造像。天龍山石窟的開鑿前後跨越了四個朝代,歷時四百餘年,反映出各個時期的不同風格和藝術成就,卻又有著一線相連的傳統關係。從時間跨度上講,天龍山石窟超過了雲崗石窟和龍門石窟,僅次於敦煌莫高窟。

太原作家說太原 天龍山

天龍山西峰第九窟是晚唐罕見的精品,窟內分為上下兩層,上層的釋迦牟尼像高達八米八,雖有毀損,但仍為天龍石像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尊。下層為十一面觀音立像和侍從於身後的文殊、普賢騎獸像。觀音像高約九米,形體生動,姿態優美,專家稱它具有“文靜、典雅、優美、豐盈、綺麗”的特點,在中國雕塑史中佔有重要的地位。我國著名雕塑家傅天仇和錢紹武先生,認為這尊十一面觀音像“堪稱世界之最,也是我國古代雕塑藝術中最精美的典範。”

其內景觀還有柳子峪、插旗石,白龍廟的“龍池靈澤”,泉水冰涼清沏。壽聖寺門口的蟠龍松,此樹高三米左右,樹冠卻達二百餘平方米,被稱為中華一絕。龍山道教石窟的人物,有元始天尊、張陵、張衡、張魯等道教先祖,也有王重陽門下的七位弟子。長約一米七的披雲子臥像頭東腳西,向南側臥,泰然安祥,史稱“披雲子臥化之地”。天龍山及西山一線,名勝古蹟有,北漢皇帝劉氏陵園、善導大師墓塔、太山寺、五代名將李存孝之墓等。

太原作家說太原 天龍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