屢戰屢敗,中國足球的體制問題在哪裡?

屢戰屢敗,中國足球的體制問題在哪裡?​隨著世界盃的開幕,雖然中國隊沒去,不過調侃世界盃的段子卻少不了。尤其是冰島、瑞士等小國逼平了阿根廷和巴西,甚至墨西哥也掀翻了日耳曼戰車之後,大家紛紛調侃子,冰島33萬人口都沒有中國一個縣多,為啥中國足球就走不出去,我們只能在電視上看其他國家的比賽呢?其實,如果對比一下,冰島33萬人口,但是註冊球員卻達到了2.15萬人,持歐洲B級以上教練證書人達600,這意味著即使不算性別和年齡,冰島15人裡面就有1個球員,適齡人口中,100個人裡面就配有1個的足球教練。而中國呢?十四億人口,註冊球員和同等級教練的數量,竟然跟人家一個33萬人口“縣級單位”基本相當,就這足球人口數量,想再進世界盃,恐怕只能靠在中國舉辦了.......


屢戰屢敗,中國足球的體制問題在哪裡?昨晚,一邊看球,一邊跟哥們閒聊,大家討論了一下中國足球衰弱的原因,有的朋友認為,中國足球的問題在於遲遲沒有推動市場化,而政事堂認為恰恰相反,中國足球是在市場尚未成熟之前,過早推動市場化,導致了整個足球體系的休克和崩潰。這裡,政事堂從人才機制入手,來解讀一下。目前,全球足球的人才機制,主要有三個模式,第一個是南美模式,第二個是歐洲模式,第三個是東亞模式。整個南美的特點,是跨越中等發達國家失敗,導致國民貧富差距巨大,失業率極高,大量的住貧民窟的孩子,連上學的權力都沒有。因此底層群眾,沒有通過教育和工作改變命運的機會,只能另闢蹊徑。而南美人由於身體素質的原因,更適宜於柔韌性強的足球,而非拼強壯的籃球和橄欖球,再加上語言上與西班牙和葡萄牙等足球強國一致,便於進入歐洲。因此,底層群眾們踢球不僅可以消耗他們因失業而過剩的精力,也是他們改變自身命運的一個非常好的選擇。而且,就算命運改變失敗,大不了繼續回貧民窟繼續快樂的踢球,並不虧,可一旦成功,成為了大羅、小羅、卡卡和梅西,則是徹底的改變命運。因此,從投資收益率角度來看,南美的足球模式自然就能夠成功,並保持極大的足球人口數量。另一個市場經濟的模式,是歐洲模式由於美蘇冷戰的爭霸與意識形態的博弈,使得無論是資本主義的西歐還是社會主義的東歐,都向普通民眾提供非常高的福利。而且,運動的排名也是美蘇爭霸的方向之一,得到了國家的大力支持。因此,沒有後顧之憂的歐洲人,可以大規模的從事自己心愛的運動,這都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尤其是東歐國家中,南斯拉夫、捷克、匈牙利、羅馬尼亞、波蘭、保加利亞等前社會主義國家,他們在2000年之前的足球賽場上叱吒風雲,可後來經濟下滑之後就不行了,就是這個道理。因此,兩者總結一下,南美模式通過市場經濟,調動了群眾參與和改變命運的積極性,歐洲模式是經濟高度發達,市場經濟使得富裕勞動力從事自己喜愛運動的結果。最終的結果,就是歐洲和南美,都擁有了大量的足球人口,而且形成了一整套的產業鏈和晉升途徑,完成了一個足球產業的閉環。第三個模式,是東亞模式。東亞國家們雖然人口眾多,但是由於缺乏足球歷史的積澱(高俅不算),因此足球人口數量少的可憐,而且還被排除在歐洲和南美的“自貿區”之外。因此在東亞,以日本、韓國和朝鮮為代表,都是在足球人口基數不足的情況下,通過國家主導的“計劃經濟”,大力推動青年足球人口的基數,大幅增加針對性的基建和基層組織。尤其是日本,90年代初,日本在亞洲賽場還被我們欺負,可是日本人愣是通過大規模的赴巴西培訓,請巴西教練,歸化巴西球員等手段,最終日本足球成了亞洲第一,也成為了世界盃的常客。

屢戰屢敗,中國足球的體制問題在哪裡?​而中國呢,東施效顰,只重視國家隊,根本不重視基層的投入,把青訓甩給“市場”,光學了日本的皮毛,從意大利請來了裡皮,卡佩羅,卡納瓦羅.....來當教練。嗯,效果也立竿見影,這次成功把意大利帶出了世界盃.......其實,中國人、日本人和德國人的身體素質和天賦,對於足球運動員來說,都不算太好,但是我們對比一下,中國青少年足球註冊人口6000,日本60萬,而德國是600萬......別說德國的600萬了,再牛逼的主教練,也不能拿6000打日本的60萬啊。從計劃體制的運動大省遼寧,我們就能看出來,在2000年左右的那段時間,僅遼寧隊和大連隊兩支球隊,群英薈萃猛將雲集,就完全可以組合後代表國家隊出戰,更不要說南方很多球隊的頂樑柱,也都是遼寧籍球員。可如今呢,曾經的八星大連和一度牛氣沖天的遼小虎,都離開了中超賽場。這背後,一方面是遼寧經濟的大幅下滑,另一方面,則是隨著市場化,將青訓交給市場後,整個體系徹底崩盤。在市場經濟下,資本會主動向頭部集中,在資本充裕的情況下沒問題,但是在資本稀缺的情況下,這種匯聚會導致底層被嚴重的抽血。就像中超聯賽,外援們拿著幾千萬的高薪,而中乙聯賽,球員的月收入不過幾千塊錢。原本中國足球市場的收入規模就不大,還被大量頂級球員幾乎都拿走了,普通的從業者收入太低了。這就使得中國足球的生態出現了系統性的問題。一方面,高速發展的中國相比於陷入停滯的南美,多了一個讀書考試改變命運的上升通道(當然,如果高考足球計入成績的話,我估計世界盃八強指日可待)。即使是足球天才,通過踢球改變命運,也不是一個好選擇。另一方面,中國畢竟還是個發展中國家,社會福利還遠不如發達西歐國家,一旦從事足球行業,三十多歲退役之後,就相當於失業,更得絕大部分人都不會選足球。而且,計劃生育的一孩政策,使得普通家庭更不可能選擇冒險,導致了我們沒有大規模的足球人口。而沒有足球人口,就更不要指望足球成績了在這個大背景之下,中國盲目把還沒有發育起來,尚不能自己供血的中國足球,直接甩給市場,直接導致了就像當年的蘇聯搞“休克療法”一樣,直接休克了.......而沒休克的,普遍還是抱著體制大腿的那幾個球隊。看中超賽場就能明白,從甲A創辦到現在,只有北京國安、上海申花、山東魯能還留在頂級賽場,其背後,是“帝都”、“魔都”、以及“魯吹”三個最重視顏面的地方政府的臉面事兒。而正是因為地方政府的堅定支持,使得三家的背後,分別是中信、綠地、國家電網,三家世界超一流的央企,在背後不計成本源源不斷的輸血。而那些徹底交給市場的呢?球隊在不同的省份之間顛沛流離搞游擊戰,打一槍換一個地方,導致了青年梯隊的全盤崩潰。更不要說以廈門隊和大連隊為代表,稀裡糊塗就沒了.......那麼,中國足球未來怎麼走呢?就像中國古人常說的,因材施教,根據國家特質的不同,選擇不同的方案,發達的歐洲和停滯的南美,由於龐大的足球人口,自然可以放任經濟。而我們東亞國家歷史上就缺乏足球人口,市場規模小,必然要靠國家機制集中力量,向日本韓國甚至朝鮮學習。國家和地方政府做好基建配套,擴大青少年足球人口數量,一步步做出的成績,把球迷做多,把市場做大,成熟後再交給市場進行充分的競爭。憑藉十四億人口的龐大市場和人口,遲早也會像中國製造一樣橫掃全球。說起來,過去中國經濟就是這麼發展起來的,相信中國足球未來也一定可以。畢竟,足球夢也是中國夢的重要組成部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