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名家王長慶 靜守初心 沉靜耕耘 淡泊唯念 翰墨人生

王長慶,字乙名,正德齋主人,1972年10月出生在滄州,現供職於北京市國家稅務局。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書協考級中心高級教師,中國書協會員,中央國家機關書協會員,中國收藏鑑定家協會會員,北京市書協會員,中國道教書畫院委員,《中華英才》藝術顧問。

書法名家王長慶 靜守初心 沉靜耕耘 淡泊唯念 翰墨人生

王長慶書法家

靜守初心 沉靜耕耘 淡泊唯念 翰墨人生

——國家一級美術師王長慶專訪

文:楊雪 田耕

焚香一縷、清茶半杯,書畫幾幅、靜氣滿庭,這就是王長慶先生工作室——正德齋的景緻,也是他本人性格氣質的寫照。細觀王長慶先生的諸多作品,篆隸楷草,諸體皆善,書體或雄健灑脫,或俊秀端方,在當今醜書大行其道之時,即便是外行觀之也令人心情愉悅,不啻為一股清流。我們的專訪就在這個頗具文化意味的氛圍中慢慢展開。

探尋書法之美

作為一名書法家,首先要明瞭書法的價值和意義。對此,王長慶有自己深厚的理解。

“書法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與國學息息相關。國學是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方法和途徑,而書法則是傳承了國學中美的藝術。書法的終極旨歸是研究美、探討美,是將國學中美的藝術以一種直面的形式得以展現。”王長慶先生認為。

他對今天的某些現象表示擔憂:一面是書法視覺化傾向,其實質是去文化的;另一面是國學在整個教育體制中的弱化、碎片化地位,使得今天的書法除了技術性的展示和造型上的追求外,明顯缺乏文化上的依傍。

針對現實問題,王長慶先生對國學修養之於書法的意義提出了獨到見解:漢字孕育了中華民族的精、氣、神,催生了獨特、靈動的氣韻、風骨、寫實、寫意、言志、抒懷等藝術審美觀念。而這些,不僅僅是一個畫出的符號所能夠傳達的,而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具中國特色的獨有藝術。因此,中國書法作為民族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負有特殊的歷史使命。按照國學大師梁啟超的劃分,國學研究總體分為兩類:一類是關於智識的學問,一類是關於人生的學問。前者側重於認識,後者側重於實踐體悟,書學也是如此。這兩種學問並不是互相割裂的,而是相輔相成,互為補充。學書法不但需要對古代書論進行研究,更需要親自實踐。

書法名家王長慶 靜守初心 沉靜耕耘 淡泊唯念 翰墨人生

【草書:論書】

書法名家王長慶 靜守初心 沉靜耕耘 淡泊唯念 翰墨人生

【常建《宿王昌齡隱居》】

  書法美的積澱,是在長期的筆法實踐中培養出來的。而筆法的獲得又在於對人生、生命與自然的體悟,即唐人張璪所說的“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王長慶先生將其總結為向外和向內的追求。向外追求最後都歸於向內追求。向外追求自然,於自然萬物中獲得關於筆法的學問,譬如張旭觀公孫大娘舞劍、黃庭堅觀擔夫爭道而悟筆法等,都是這方面的典範。向內追求內心的自證圓融,這方面,古代書論多有描繪,但有些過於玄虛。當然,筆法也可通過讀書尤其是閱讀古代書論獲得,但讀書也需進行人生體悟,讀書而不體悟,等於吃飯而不細嚼,必定是“囫圇吞棗”。關於人生體悟的學問,實際與儒家和儒學息息相關。為何國學中儒學佔了相當比例,就在於儒學不但是要研究古代典籍,更在於要進行人生體悟。這方面,朱熹、陸九淵、王陽明、曾國藩等人都是榜樣。學習和研究書法,更離不開人生體悟,沒有這種精神,是萬萬寫不好書法的。

  從王長慶先生的言論和實踐中可以悟出,書學雖與國學息息相關,但國學只是方法和途徑,研究美、探討美,是書學研究的終極目的。但這美,是基於中國本土的美學,而不是西學體系中的美學,故美學又必須建基於國學之上。國學也不是貼標籤,而是實實在在地坐冷板凳,需要一種幾十年如一日的“工匠精神”。

書法名家王長慶 靜守初心 沉靜耕耘 淡泊唯念 翰墨人生

【芙蓉樓送辛漸 王昌齡】

書法名家王長慶 靜守初心 沉靜耕耘 淡泊唯念 翰墨人生

【臨 王羲之快雪時晴貼】

執守藝術摯愛

王長慶先生的書法造詣與其對書法發自心底的、始終如一的熱愛是分不開的。這種熱愛,猶如土著對於圖騰的崇敬,又如少年對於美女的迷戀,更如離離原上草生生不息。王長慶先生認為,熱愛是學習書法的動力源泉。書法不應當做職業、工作來完成,只有心中存在這份熱愛,才會有心思有興趣去研究,才願意花費時間去閱讀名書名帖,才能感受到水墨線條、筆法的變化和字型結構的魅力。

王長慶先生小時候家裡窮,可他就是喜歡寫字,沒有錢買毛筆,就拿著樹枝在地面畫、在麥場裡畫。他7歲從師,既學書法,又學畫畫。十一二歲通過老師不斷指引,就對書法與中國畫有了新的認識。他認為從伏羲一畫開天就有了書法和繪畫,兩者都是線條的藝術,兩者同根。但是書法對於線條美的要求更高更嚴謹,這一特點從他臨習褚遂良《大唐三藏聖教序》就能看出來,筆法上用心之細堪稱較真。他18歲參軍入伍,對書法的熱愛愈加強烈。除了部隊生活,他把大量時間用在臨帖和學習傳統的國學經典上,幾年的部隊生活,讓他的書法有了迅猛的進步,既提高了文學修養積累,又對書法理論和書法線條的掌握有了進一步的昇華。

對古帖名帖的臨摹是學習書法的必經之路。王長慶先生認為,學習書法必須要從臨摹開始。中國書法經歷了上千年的傳承,已經把筆法、字型以及通過筆法和字型傳遞感情研究得極盡完美,也總結整理出大量的書法理論論著。臨習碑帖之根本就是學習先者的筆法和結字規律,改正不良的書寫習慣。在學習書法基礎時,論筆法和結字嚴謹經典之作當數楷書,經千百年來人們對書法的理解、學習、研究,當數歐、柳、顏、趙這四家的字帖最為全面,臨習他們的碑帖應該是學習書法最佳途徑,待有一定基礎後再習其他書作更容易入手。

書法名家王長慶 靜守初心 沉靜耕耘 淡泊唯念 翰墨人生

【六盤山】

書法名家王長慶 靜守初心 沉靜耕耘 淡泊唯念 翰墨人生

【秦觀《行香子·樹繞村莊》】

在研究書法和其他國學經典過程中,王長慶先生幾乎把所有的業餘時間都利用上了,工作室、工作單位、家三點一線。他工作繁重但仍不放鬆對書法的練習,沒有時間就壓縮睡眠時間,經常練習至凌晨一點才休息。這些年讀書筆記達50萬字,書法用紙上萬張,工作室小陽臺上的廢紙有兩米多厚。王長慶先生這種拼命學習的精神令人欽佩,這也成就了他的書法和學問。王長慶先生的作品近百次參加全國、軍隊、省、市書法大賽或展覽並獲獎,50餘幅作品刊登於中央級報紙刊物或被多家收藏館收藏,他自身也榮膺國家一級美術師稱號。

王長慶先生生活簡單,很少參加應酬,對生活要求也不高,但對於時間的安排卻一絲不苟,可以說是相當刻薄,他的業餘時間安排得滿滿的,學習計劃也極盡詳細,並根據實際情況,平心靜氣研究書法,對於書法的不懈追求是他唯一的目標。

在長期的研習中,王長慶先生對於書法有深刻的感悟,講的最多的就是書法中的“形、勢、意、氣”。說它們各有特點,又密切聯繫、融為一體。“形”比較好理解,就是筆法、字型和章法的形象,易於人們感知;“勢”從最為單純的一點一劃,到每個字的字形結構以及相生相發的勢脈關聯,或某種書體的風神意象,都可以用“勢”這一概念來描述。相對而言,“形”偏於靜態、表象、結果,而“勢”偏於動態、內在、因緣。書跡形態、筆姿筆勢、手的運動三者因果相生,互為表裡,和諧一體,而貫徹三端者,為“勢”。“勢”是打通書法自身狹小的畛域而同於自然妙有的契機;“意”是勢的衍生,不同的勢產生不同的意態風神;“氣”最為抽象,歷代書家都以氣為書法之至要關鍵。如蔡邕說:書者,散也。欲書先散懷抱,任情恣性,然後書之。劉熙載說:學書通於學仙,煉神為上,煉氣次之,煉形義次之等。“氣”一是從法度中來,從功力中來,從氣質中來,從學問中來,從情理中來。二是要養心、養身。心、身俱到,可逐漸達到形神兼備,氣足神完的美學境界。

書法名家王長慶 靜守初心 沉靜耕耘 淡泊唯念 翰墨人生

【王安石 元日】

投身文化教育

雖有公務纏身,但王長慶先生自2013年開始,一直投身書法教育工作。旁人不禁會問:此舉的源由和目的何在呢?

王長慶先生說,就是從送孩子去民辦機構學習書法開始萌發了這個想法。帶孩子去試聽了幾個機構的書法課程,最大的感受就是培訓機構的老師教學觀點及方法過於商業化,浮於表面、流於形式,沒有觸及國學的精粹與實質,沒有講明書法到底是什麼,這對孩子學習書法沒有任何幫助,有些還誤導學生。

王長慶先生認為首先要樹立正確的書法教育觀念。書法教育,於中國人而言,不僅僅是一種技能的教習,也是一種文化修煉和精神的陶冶。書法教育是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培養愛國情懷的重要途徑。書法教育之目的在於以寫促智,以寫育人。學習書法一定要學根本,講源頭,追尋“道法自然”的方法,要把中國的漢字講透,要把書寫漢字的規律講清,讓學生們自己去領悟書法的魅力,讓學生們瞭解書法是國學中最為綜合的一門藝術,包含著如何做人做事。

自此,王長慶先生開始認認真真研究如何做書法教育。書法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濃縮,那我們就要從中國的造字理念以及對文字從繁到簡演變的整個規律開始入手講解。書法教育,除了教育學生把字寫好之外,中國的書法還有更多的內涵。如何做一個傳承弘揚中國文化的老師,更值得思考。

書法名家王長慶 靜守初心 沉靜耕耘 淡泊唯念 翰墨人生

【王維詩《送元二使安西》】

我們樹立什麼樣的形象,孩子們就會學什麼形象。做書法教育,必須要做到德藝雙馨。王長慶先生認為如果教出的學生只會書法而不懂其他國學的知識,如六藝、諸子百家、詩賦、兵書等。學不會做人,那將是莫大的恥辱。教育孩子品行端正這是基礎,也是中國傳統文化弘揚的基本思想。當下書法環境不好,金錢至上,浮躁之風盛行。教育學生要經得起金錢名利的考驗,保持良好的心態,要把人品人格放在第一位,這也是作為書法教育的很重要內容之一。

經過充分思考,建立了這些教育理念之後,王長慶先生花費了三年時間,起草了8個課題、140多章節、10多萬字的書法基礎教案。他說,漢字的方正,暗喻處事公正、為人正直、品德端莊。從古到今,它是華人精神上的模範,是修煉品行的標榜。如:“字如其人,品德兼備”,書法不僅表達的是一個人的思想,它還體現出一個人的‘品行’與‘道德’。所以一定要讓學習書法的人先了解漢字由來的歷史過程,古人造字理念及漢字內涵,這樣學習書法的目的就不同了,減少了功利色彩,從而培養學生對書法的真正熱愛。同時,在教授書法過程中,加入了大量中國傳統文化的知識,包括中國古詩詞講解、文字演變、文化道德等等,從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良好的人生格調。

書法名家王長慶 靜守初心 沉靜耕耘 淡泊唯念 翰墨人生

【王長慶書法 青玉案】

愛心回饋社會

王長慶先生的世界是多維度的,很多人想不到,他全心投入的書法教育是全免費、公益性質的。近幾年,他主動擠出時間參加公益事業。他認為,做公益事業不是用來打發時間,也不是來作秀的,更不是一項娛樂活動,是要用一顆真誠的心來對待社會,對待他人,是一種修養和智慧。公益活動最重要的是傳播愛、傳播正能量,讓人們獲得幫助和收穫,使世界越來越美好。  

隨著科技發展與文化交融,人的生活變得日益豐富,然而國學對人們的影響力越來越小,國學離人們也越來越遠。因此,宣揚國學之美,喚醒國人對國學文化的熱情,將國學重新拉回到人們的視野當中,傳承中華之魂,成了王長慶先生義不容辭的責任。

王長慶先生從自己的實際情況出發,立足根本,以書法教育和弘揚國學文化為切入點做好公益事業。他積極參加書法公益教育,開辦了4年的書法公益班,授課6期,教授學生200多名。併為學生免費提供筆墨紙硯和教學場地。還到敬老院慰問孤寡老人,送春聯,為老紅軍老幹部送福字,到老年大學、社會藝術班進行義講。

書法不僅是修身養性的首選,筆墨之間更透出了一種人生情懷。人一落筆,其字就決定了他的性格,甚至是一生。王長慶先生的書法作品“大象無形”,字裡行間透著大氣,透著一種胸懷。正是因為王長慶先生有這樣的胸懷,他才會義無反顧地投身公益事業。他表示,退休之後將潛心從事公益書法教育,將生命再創力貫注於蒙童的每一個細胞中,涵養孩子們的修養,讓孩子們在覺醒、感恩、友愛、和諧的環境中,健康快樂地成長,將愛傳遞下去,讓更多人享受幸福人生。

王長慶先生深知,通過一己之力將國學教育導引入健康發展的軌道實屬不易,但是隻要有越來越多像他這樣身體力行、樂於奉獻的擔當者加入公益隊伍,做國學的傳播者,做書法的實踐者,就一定能夠影響社會風尚,讓博大精深的優秀傳統文化滋養國人心田。

王長慶先生也相信,這一天一定不會太遠,因為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永不停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