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那些事”,孩子們頭上寫了個王老虎

五月端午,

街前賣神符,

女兒節令把雄黃酒沽;

櫻桃桑椹粽子五毒,

一朵朵似火榴花開瑞樹,

一枝枝艾葉菖蒲懸門戶;

孩子們頭上寫了個王老虎,

姑娘們鬢邊斜簮五色綾蝠。

“端午那些事”,孩子們頭上寫了個王老虎

這段生動的唱詞選自清代“百本張”流傳下來的岔曲,鮮活地再現了老北京人過端午節的熱鬧情景。

“端午那些事”,孩子們頭上寫了個王老虎

“端午那些事”,孩子們頭上寫了個王老虎

說起端午節,人們通常會想到包粽子、祭屈原、龍舟競渡等一些標誌性的活動。事實上,縱觀中華幾千年的文明,端午這個仲夏時節重量級的人文節日,還流傳著其他異彩紛呈的風俗與傳說。其中,虎的形象為端午節的風俗描上了一層濃重的神秘色彩。

“端午那些事”,孩子們頭上寫了個王老虎

這還要從民間“善正月,惡五月”的俗諺說起。《禮記•月令》中記載:“是月也,月長至,陰陽爭,死生分。”在古人的意識中,節令與陰陽運行密切相關,五月陽迫於上,陰動於下,蛇蟲出沒,暑毒盛行,由此古人對五月格外小心。而端午恰恰是仲夏月的第一個午日,即夏曆的午月午日,當干支記時體制被數字記時體制取代後,重午變成了重五,即五月初五,雙五重合,在陰陽術看來代表大凶,將惡五月的禁忌推向了極端。

“端午那些事”,孩子們頭上寫了個王老虎

所謂一物降一物,有惡必有降惡的法寶。虎,百獸之長,一向被人們視為神獸,代表著正義與勇猛,象徵著威嚴與吉祥。虎的形象在端午節裡成為噬食鬼魅、驅邪避祟的化身。

“端午那些事”,孩子們頭上寫了個王老虎

文章開篇岔曲裡唱到的“孩子們頭上寫了個王老虎”,指的就是“端午畫額”的風俗。清富察敦崇在《燕京歲時記》中記載:“每至端陽,自初一日起,取雄黃合酒灑之,用塗小兒領及鼻耳間,以避毒物。”雄黃本身有抗菌、解毒、燥溼的功效,大人用雄黃在孩子額頭畫個“王”字象徵老虎,就是希望孩子能夠避開暑毒,虎虎實實。

“端午那些事”,孩子們頭上寫了個王老虎

如果說畫額只是取個虎額紋飾簡單象徵一下,描端午老虎的習俗就更為鄭重了。民國時的《竹枝詞》說:“五月端陽老虎畫,艾旗蒲劍闢群妖;雄黃紅蘸高梁酒,蒼朮還須正午燒。”這裡的“老虎畫”指的就是端午老虎的雕版印刷,有的還附帶故事情節,比如李存孝七歲打虎、楊香虎下救父等等。大人們把版畫買回家讓孩子們添塗色彩,或在上面覆上一張半透明的窗戶紙映襯著描摹。描好後的端午老虎被貼在門上、牆上,謂之辟邪,或相互贈送,取個吉利。

“端午那些事”,孩子們頭上寫了個王老虎

艾虎還經常與道教天師的形象一起出現。天師御虎是道教的傳說,相傳張天師會在五月五日這一天駕艾虎出遊,為眾生消滅五毒妖邪。正所謂“五月五日午,天師騎艾虎。蒲劍斬百邪,鬼魅入虎口。口舌上天台,蟲蟻歸地府”。

“端午那些事”,孩子們頭上寫了個王老虎

而心靈手巧的婦人們還會用艾葉剪個老虎在頭上戴,拈針引線做虎頭香袋、虎頭桃符、老虎褡褳、虎頭枕、虎頭帽、虎頭鞋、虎肚兜等。那誇張放大的虎頭,怒目圓睜的雙眼,齜牙咧嘴的神態,彷彿能把惡五月裡的一切邪惡驅散嚇退,針針線線也都寄託著大人對孩子的祝福,成為端午時節的一道風景。

“端午那些事”,孩子們頭上寫了個王老虎

文字:李海榮(北京史研究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