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那些事”,孩子们头上写了个王老虎

五月端午,

街前卖神符,

女儿节令把雄黄酒沽;

樱桃桑椹粽子五毒,

一朵朵似火榴花开瑞树,

一枝枝艾叶菖蒲悬门户;

孩子们头上写了个王老虎,

姑娘们鬓边斜簮五色绫蝠。

“端午那些事”,孩子们头上写了个王老虎

这段生动的唱词选自清代“百本张”流传下来的岔曲,鲜活地再现了老北京人过端午节的热闹情景。

“端午那些事”,孩子们头上写了个王老虎

“端午那些事”,孩子们头上写了个王老虎

说起端午节,人们通常会想到包粽子、祭屈原、龙舟竞渡等一些标志性的活动。事实上,纵观中华几千年的文明,端午这个仲夏时节重量级的人文节日,还流传着其他异彩纷呈的风俗与传说。其中,虎的形象为端午节的风俗描上了一层浓重的神秘色彩。

“端午那些事”,孩子们头上写了个王老虎

这还要从民间“善正月,恶五月”的俗谚说起。《礼记•月令》中记载:“是月也,月长至,阴阳争,死生分。”在古人的意识中,节令与阴阳运行密切相关,五月阳迫于上,阴动于下,蛇虫出没,暑毒盛行,由此古人对五月格外小心。而端午恰恰是仲夏月的第一个午日,即夏历的午月午日,当干支记时体制被数字记时体制取代后,重午变成了重五,即五月初五,双五重合,在阴阳术看来代表大凶,将恶五月的禁忌推向了极端。

“端午那些事”,孩子们头上写了个王老虎

所谓一物降一物,有恶必有降恶的法宝。虎,百兽之长,一向被人们视为神兽,代表着正义与勇猛,象征着威严与吉祥。虎的形象在端午节里成为噬食鬼魅、驱邪避祟的化身。

“端午那些事”,孩子们头上写了个王老虎

文章开篇岔曲里唱到的“孩子们头上写了个王老虎”,指的就是“端午画额”的风俗。清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中记载:“每至端阳,自初一日起,取雄黄合酒洒之,用涂小儿领及鼻耳间,以避毒物。”雄黄本身有抗菌、解毒、燥湿的功效,大人用雄黄在孩子额头画个“王”字象征老虎,就是希望孩子能够避开暑毒,虎虎实实。

“端午那些事”,孩子们头上写了个王老虎

如果说画额只是取个虎额纹饰简单象征一下,描端午老虎的习俗就更为郑重了。民国时的《竹枝词》说:“五月端阳老虎画,艾旗蒲剑辟群妖;雄黄红蘸高梁酒,苍术还须正午烧。”这里的“老虎画”指的就是端午老虎的雕版印刷,有的还附带故事情节,比如李存孝七岁打虎、杨香虎下救父等等。大人们把版画买回家让孩子们添涂色彩,或在上面覆上一张半透明的窗户纸映衬着描摹。描好后的端午老虎被贴在门上、墙上,谓之辟邪,或相互赠送,取个吉利。

“端午那些事”,孩子们头上写了个王老虎

艾虎还经常与道教天师的形象一起出现。天师御虎是道教的传说,相传张天师会在五月五日这一天驾艾虎出游,为众生消灭五毒妖邪。正所谓“五月五日午,天师骑艾虎。蒲剑斩百邪,鬼魅入虎口。口舌上天台,虫蚁归地府”。

“端午那些事”,孩子们头上写了个王老虎

而心灵手巧的妇人们还会用艾叶剪个老虎在头上戴,拈针引线做虎头香袋、虎头桃符、老虎褡裢、虎头枕、虎头帽、虎头鞋、虎肚兜等。那夸张放大的虎头,怒目圆睁的双眼,龇牙咧嘴的神态,仿佛能把恶五月里的一切邪恶驱散吓退,针针线线也都寄托着大人对孩子的祝福,成为端午时节的一道风景。

“端午那些事”,孩子们头上写了个王老虎

文字:李海荣(北京史研究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