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帕口“平改立”工程建成通行

6月15日20時,隨著斷路施工隔離標誌的移除,歷時10多年改造的手帕口平改立工程竣工通行,徹底解決了京九線的主幹線平交道口(原西黃線鐵路手帕口道口)過往行人及車輛的安全問題,也大大提升了道口的通行能力,減少安全隱患,為周邊居民出行帶來方便,同時還構成了一條重要的南北向通道,緩解了西二環、三環的交通壓力。

手帕口“平改立”工程建成通行

建成後的手帕口立交通道實現了人車分流通行,從手帕口南街、廣安門外大街、小馬廠路、蓮花池東路、白雲路的機動車輛可直接通過新建的下穿鐵路“拉槽段”出行,新建“拉槽段”設有全封閉式隔音屏,減少了噪音汙染。非機動車可以通過兩側的非機動車專用道繞行,而行人可通過地下人行通道橫穿鐵路,地下人行通道呈“工”字型,東西向主通道橫穿手帕口北街鐵路線,南北向道路兩側均設有無障礙坡道和梯道,供輪椅、行動不便的老年人及行人通行。

手帕口“平改立”工程建成通行

在新建的地下人行通道內,張貼著“請下車推行!摩托車、三輪車禁止入內”、“行人出口”、“自行車出口”等提示標識。西城區住建委、重大辦副主任劉維巖說,有市民反映新建地下通道較窄,且為曲曲折折的90度“U”型設計,當兩輛自行車,尤其是電動自行車相遇,會感覺有點擁擠,這是因工程地理位置所限,南北向道路兩側設有無障礙坡道和梯道,坡度還必須符合相關標準,經過設計方的精心設計,最大限度地來滿足行人的出行方便,為保證剛開通的地下人行通道安全,在開通初期將會有專門的工作人員為行人、非機動車指路,引導他們有序通行。

手帕口“平改立”工程建成通行

手帕口鐵路道口本段現有2條鐵路線路,是京九線的主幹線,屬於手帕口北街與鐵路平交道口。手帕口北街向北與白雲路、三里河東路、展覽館路連通,向南與手帕口南街、廣安門車站西街連通,是西二環、西三環之間一條重要的南北向通道。此前,這個道口每天會有100多趟火車從這裡通過,平均每6—7分鐘一趟,每天上午6點半至10點,以及晚上6點半至9點半,手帕口鐵路道口禁止機動車輛通行。非限行時間內,道口也會時常因為列車通過而攔起來,對行人和車輛限行。每當火車經過時,道口就要封閉4—5分鐘,尤其是早晚高峰期時,路口經常有上百人排隊等著通行,平交道口給居民交通出行帶來較大的安全隱患、擁堵問題極其突出。為解決平交道口過往行人及車輛的安全問題以及火車提速的要求,北京鐵路局決定取消手帕口鐵路平交道口,將其改造為手帕口立交。

手帕口“平改立”工程建成通行

劉維巖介紹,手帕口平改立工程經過十多年的立項、審查、施工、停工、再次施工,直到今天能夠順利完工通行,確實不易。他說,實際上,手帕口鐵道橋“平改立”工程在2006年就已正式立項,2006年12月,項目通過審查並獲得批覆,於2007年3月組織進場施工,但環境、地下管線錯綜複雜、交通流量大等各種因素一直影響工程進度。為減少噪音對周邊居民的影響,經對該工程進行環境影響分析並組織專家討論,於2011年,北京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以及北京市規劃委員會對該工程增設隔音屏等調整進行批覆。

手帕口“平改立”工程建成通行

據介紹,為確保施工的順利進行,西城區住建委、重大辦和廣外街道辦事處積極主動協調,多次組織路政和交管部門、周邊單位、居民代表以及各種專業管線產權單位召開協調會,逐步解決各種管線的改移問題,優化了交通導行方案,工程施工得到周邊居民的理解與支持,為工程開工創造了有利條件。2014年10月,中鐵六局進行鐵路箱涵頂進施工。2016年4月, 負責道路、跨線橋等施工任務的北京城建亞泰集團正式進場,先後完成了隔音屏、跨線橋、地下通道、道路(小馬廠路口除外)施工任務。2018年5月7日至2018年6月15日期間,手帕口鐵路平交道口禁止通行,機動車輛採取繞行措施,非機動車及行人通過鐵路道口南側新建地下通道通行,再進行小馬廠路口段施工。

手帕口“平改立”工程建成通行

此次手帕口平改立工程,除了緩解交通擁堵,方便了市民交通出行外,同時還對工程周邊的6000餘平方米進行了綠化改造,切實還市民了一個舒適的生活環境。

文字:楊二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