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處事之成敗,可能不取決於你,而是取決於對方

1

明英宗時期,周忱巡撫江南,他擔心大宦官王振在自己上奏時會搞小動作,於是設法取悅王振。

恰好王振當時正興建宅子,周忱就事先安排人秘密測量王振房間的大小,並讓人按照王振的喜好,在松江精心地加工了一副昂貴的絨毯贈送給他,尺寸大小正合適

王振心花怒放,從此,對周忱愛護有加,很多事都極力幫周忱完成,因此,江南一帶受益匪淺。

2

南宋秦檜當政時,有個官員想要巴結他。當他聽說秦檜正在建造格天閣時,便用重金賄賂工匠,得到了格天閣地板的具體尺寸,然後根據尺寸和秦檜的喜好,定做了一副巧如天工的絨毯,作為禮物獻給秦檜。

秦檜鋪上一看,大小居然相同。那個官員正準備接受賞賜,想不到秦檜大怒,將此人革職,發配到邊遠地區,此人後來就死在了那裡。

後來有人問秦檜,為何如此處置那人?

秦檜說,此人居然知道地板的尺寸,可見他喜歡刺探人隱私,這種人不可用。

3

向秦檜送絨毯的官員和周忱一樣,送的東西相同,為何得到的結果不同?

或許有人會說,大概是念頭不同,向秦檜送絨毯的官員就是想升官發財,而周忱是想為江南百姓造福。

這顯然是扯淡,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二人送的禮物的接收方上——王振和秦檜。

王振為人暴躁驕橫,不可一世,手中有權,從來不浪費,這種人看似雷霆萬鈞,其實心機極淺,他只能看到表面,或者說,有好處就撈,絕不多想。

而秦檜陰險狡猾,常常不動聲色,珍惜手中的每一份權力,想的太多,這種人就是心機極深的人。


4

為什麼說歷史上很多成功經驗,我們不可取,原因就在於,很多成功經驗給我們的都是表象,都是主人公在自說自話,讓周忱和那個向秦檜行賄的官員來同時說行賄這件事,二人的說法就截然不同。

周忱會說,就這麼幹,沒錯,他能成功,是因為遇到的是王振,而不是秦檜。那個向秦檜行賄的官員會說,不能這麼幹,他所以失敗,是因為他沒有遇到王振,而是秦檜。

5

所以當我們以看似正確的方法去解決一個人或者一件事時,首先要做的不是考量自己方法到底有多出色,而是要考量,你解決的目標是什麼樣的人或事。

王陽明說,致良知是人生第一等事,良知是儒門正眼法藏,說的好像是隻要念頭正,天下就沒有無法解決的事。可如果你不考慮你致良知的對象是什麼東西的時候,你的念頭恰好是錯的。

6

世間千萬等人,就有千萬種心思,人人固然有良知,可要相信這個世界上的確有良知昏暗的人,良知昏暗,等於沒有良知。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固然不對;但以君子之心去度小人之腹,就更不對了。

所以,與人打交道,付出良知或者念頭之前,一定要知道,對方是什麼樣的東西。

因為所有的成敗,有時候不取決於你的良知和念頭,而取決於對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