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互助的2017年:基金會、大病眾籌、醫療健康和保險化

三眾諮詢/張棟偉

隨著保監會一紙《關於開展以網絡互助計劃形式非法從事保險業務專項整治工作的通知》開始的檢查工作告一段落,將近1/3互助平臺的倒閉。網絡互助行業進一步呈現集中,並展露出比較清晰的發展路徑。

一、互助業務定型:火拼用戶增長和運營

網絡互助的2017年:基金會、大病眾籌、醫療健康和保險化

經過一年拼殺,互助平臺的市場份額趨於定型,眾託幫、輕鬆互助、水滴互助、e互助、夸克聯盟、壁虎互助、17互助、康愛公社(原“抗癌公社”)8大平臺依次排列,各有各色。

其中,眾託幫+輕鬆互助 兩大平臺用戶數佔據整體市場超過60%,形成主流覆蓋。

各家基礎互助業務模式幾乎一模一樣,都是以“中青年大病”、“中老年大病”和“青少年大病”3個年齡段劃分,形成基本用戶社群。同時輔以“早起打卡”等趣味化的用戶運營手段,提升用戶交互頻次。

基礎業務模式沒有護城河,因此平臺之間的角力就在周邊服務上依次展開。

二、公益基金會:公募行為的護身符

網絡互助平臺為了保障救助行為實施時的募資有效性,大部分採取了會員預交一定金額救助金的模式,由此會產生一個金額不大不小的資金池。

當前互聯網金融風險被提高到了政府嚴加監管的層面,在這種特殊時期,金額再小的資金池也難免會被說三道四,尤其互助行業還隨時被商業保險業虎視眈眈,警惕可能發生的行業顛覆可能性。因此網絡互助平臺普遍性的採取了外殼公益化,陸續成立或掛靠公益基金會,為公共活動尋求合法化舞臺。

包括:

1、眾託幫:上海眾愛公益基金會

2、輕鬆互助:北京微愛公益基金會

3、水滴互助:早期與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合作,目前在自行申辦基金會

4、夸克聯盟:上海一起社區公益基金會

5、17互助:中國紅十字基金會

6、康愛公社:上海浦東新區凝心聚力公益基金會

即,8大互助平臺只有“e互助”和“壁虎互助”沒有以基金會形式進行合作。

三、大病眾籌:用戶獲取的新戰場

疾病眾籌行為長期以來倍受爭議。

但是隨著“輕鬆籌”連續獲得上億元人民幣的融資之後,大病眾籌所帶來的商業價值已經昭示天下,據信“輕鬆籌”註冊用戶數量上億,每年籌資金額超過10億元。“輕鬆籌”還收取籌款用戶2%的服務費,盈利水平亦十分可觀。

在此局面下,互助平臺陸續推出自己的大病眾籌服務工具,如“水滴互助”發佈“水滴籌”(原“水滴愛心籌”)、“17互助”發佈“民籌”(原“17互助愛心籌”),“眾託幫”則即將發佈“幫幫籌”。甚至全民公敵騰訊也推出了“We籌”來湊熱鬧。

以公益名義做商業,需要鄙視;以商業手段做公益,應該鼓勵。

四、醫療健康和保險化:互助平臺的商業化企圖

網絡互助平臺的基礎服務,不管做互助也好,還是眾籌也好,終究是公益行為,無法確立穩定可持續的商業增長。

因此,圍繞互助會員的“保障”需求,各平臺在醫療健康服務和保險業務化兩個方向,均開始了大力探索。

1、“水滴互助”:向保險業靠攏

“水滴互助”從成立之初,就從不諱言自己的保險服務企圖。

2016年9月,“水滴互助”收購了成立於2000年的“保多多保險經紀有限公司”,2016年9月28日,保多多完成工商變更後,沈鵬持股比例達56.784%,另一大股東天津水滴互助合夥企業(有限合夥)持股比例為20%。

2、“眾託幫”:打造醫療健康全產業鏈

“眾託幫”的高管們大多是保險業出身,但卻並未把保險化作為主要發展路徑,選擇了更高層面的“大醫療健康”佈局。

“水滴互助”收購保險經紀公司需要動用超過6000萬元人民幣的投資;

“眾託幫”的“大醫療健康”則需要數以億計的龐大資金支撐。

互助平臺的這場2017年商業化大幕才剛剛開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