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行高管團隊落定 任德奇空降任行長

空缺了4個月的交通銀行行長一職,終於有了人選。

6月12日晚,交通銀行發佈公告稱,當日召開的第八屆董事會第十七次會議(臨時會議)審議並通過了選舉任德奇為交通銀行副董事長、行長的決議。任德奇的行長任職資格尚須報請銀保監會核准,該任職資格獲核准後,交行董事長彭純不再代行行長職責。

隨著任德奇的到位,交行高管團隊基本完備。目前四位副行長分別是侯唯棟、沈如軍、吳偉和剛被任命的郭莽。同時吳偉兼任首席財務官,紀委書記是61歲的壽梅生,董事會秘書是47歲的杜江龍。

作為國務院批准的首家深化改革試點行,這個全新的高管團隊面對的第一道難題是,繼續深化改革。

從建行到中國銀行

公開資料顯示,任德奇畢業於清華大學,獲工學碩士學位。其曾在建行工作多年,先後擔任過信貸審批部副總經理、風險監控部總經理、授信管理部總經理、湖北省分行行長,風險管理部總經理。

在建行工作10餘年後,直至2014年,任德奇轉而加入中國銀行,升任為中行副行長。根據當時的領導班子分工方案,任德奇分管上海人民幣交易業務總部,分管全球市場部、投資銀行與資產管理部、託管業務部,分管中國銀行香港分行。

任德奇頗為重視銀行的科技能力。在中行2017年業績發佈會上表示,一家銀行,要打造發展優勢、突破發展瓶頸,關鍵要靠科技引領。

今年4月,任德奇在出席該行的產品發佈會上表示,中國銀行將確保每年對科技創新的投入不少於上年度集團營業收入的1%,同時要在3-5年內將集團內科技背景人才佔比提升到10%,重點培養產品經理、數據分析師、客戶體驗師、互聯網安全專家等數字化人才。

任德奇的這一系列思路或許也將帶至交行。任德奇此前並無交行任職經歷,上一位“空降”交行出任行長一職的,是先後擔任過交行行長、董事長的牛錫明。在2009年底擔任交行行長前,牛錫明也並沒有在交行的工作經歷,他此前職業生涯的23年都是在工行度過的。

隨後,交行行長一職空缺至今,直到任德奇接任。鍾海東評價道,任德奇同志政治素質好,經營管理能力比較強,視野開闊,有開拓創新精神,工作勤勉,肯於鑽研,嚴謹細緻,低調謙和,對自己要求比較嚴格。

5月底,交行公告兩位總行高管人事變動。其中,在交行任職超過25年的副行長於亞利“因已屆退休年齡”提出辭職;而55歲的原北京市分行行長兼北京管理部(集團客戶部)總裁、公司業務總監郭莽被聘任為交行總行副行長。

據瞭解,郭莽是一名從基層做起的“老交行”。1991年從人民銀行系統加入交行後,已經在交行任職27年,歷任深圳分行基層職員、支行領導,重慶分行副行長(主持工作)、行長,深圳分行行長,於2016年12月起任北京市分行行長兼北京管理部(集團客戶部)總裁,並於2017年2月起兼任公司業務總監。

繼續深化改革

這是一個新的高管團隊,面對的是諸如改革深化、成立資管子公司等難題。

在牛錫明與彭純搭班的4年時間裡,交行成為國有五大行中的“深改”試點。

2015年6月,交行深化改革方案獲國務院批准同意,批准的深化改革方案共有12條措施,包括改善股權結構、引入民營資本,建立管理層和員工持股機制,推行職業經理人制度,深化內部經營機制和薪酬制度改革等。

6月11日,在交行召開黨委(擴大)會議上,彭純也坦言,當前全行經營管理任務十分繁重,面臨的挑戰非常嚴峻。同時他表示:“堅決打好防控金融風險攻堅戰,持續推進深化改革各項工作,為‘兩化’加油、給‘雙輪’加力、向‘雙線’充電,促進交行在高質量發展上不斷取得新進展,努力開創全行改革發展新局面。”

交行目前的處境也頗為尷尬。截至今年一季度末,交行總資產規模為9.26萬億元,較上年末增長2.53%,實現淨利潤200.91億元,同比增長3.97%;但營業收入491.0億元,同比下降10.59%,平均年化資產回報率為0.88%,同比下降0.03個百分點。

這一數據與其他四大國有銀行相比有不小的差距,同時已被股份制銀行中的招商銀行趕超。招商銀行2018年一季度實現營收613.10億元,同比增長7.09%;實現淨利潤226.74億元,同比增長13.50%。

目前,招行總市值約7150億元,交行市值約4170億元,交行市值僅為招行的六成不到。事實上,在2015年下半年招行市值超過交行後,就有市場聲音提出了“新五大行”的說法。

在2017年的業績發佈會上,彭純稱2017年最滿意的是風險案防,2018年最關心的“頭號任務”依然是風控。“去年強監管環境下,交行享受到了穩健經營的合規紅利,今年會分享更多的合規紅利”。

值得注意的是,交行是第一家國有銀行中擬成立資管子公司的。交通銀行5月31日晚間發佈公告稱,該行擬出資不超過80億元在上海全資設立交銀資產管理有限公司。

事實上,今年3月末,彭純就在該行業績會上表示,設立資管子公司是進一步發展資管業務的重要渠道,該行已有相關方案,正在選擇和論證其可行性。

交行年報數據顯示,截至去年末,該行表內外理財規模突破1.6萬億元,較年初增長12.19%,其中表外規模不到9000億元,非標債權類資產佔表內外理財產品餘額的11.45%,處於業內較低水平。值得注意的是,該行年末淨值型理財產品規模較年初增長2.6倍。

早在2015年,光大銀行、浦發銀行、中信銀行3家股份行就已通過設立資管子公司的董事會決議,但此後遲遲未能獲批落定。今年3月起,招商銀行、華夏銀行、北京銀行、寧波銀行、平安銀行陸續發佈公告,擬設立資管子公司。

“在向資管子公司轉型的道路上,我們建議商業銀行採取兩步走策略,先成立獨立事業部,隨後逐步轉型為子公司運作,逐步實現資管業務的獨立核算、風險隔離和自主經營,從單一地服務行內客戶,逐步向拓展行外客戶轉型。”麥肯錫在近日發佈的報告中表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