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老百姓的飲食到底怎麼樣?

huangrushiyi

我國現代的飲食文化其實是形成於宋朝。

在宋朝以前,只有王侯貴族可以一日三餐,而普通百姓最多一天只能吃兩餐。這是因為古代生產力低下,不能滿足所有人一日三餐的需求,同時受日落而息和“過午不食”的理念的影響,普通百姓一天兩餐的習慣也就傳承了千年,正所謂“賢者與民並耕而食,饔餮而始”。

那麼接下來我們就以宋朝作為界限,分別說下飲食文化的變遷。

《禮記》記載: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我國自古就非常注重飲食,周天子王畿官員有4000多人,其中有2300多人是負責飲食或者從事和飲食有關的官職(可以說我國是最早的吃貨國家)。早期原始社會的茹毛飲血,到後來懂得了用火燒烤食物加熱,到黃帝時,發明了烹飪用具,即“黃帝時有釜甑,飲食之道始備”(譙周《古史考》),這個時候人們吃得食物開始有了色香味。

那麼當時人們吃什麼呢?主要是麻黍稷麥豆五穀,方式主要就是燒烤、烹煮,蔬菜以冬葵、韭菜為主。吃肉是非常少的,即使是王侯貴族也不能隨意吃肉,因為受生產力和禮制的約束,當時規定“諸侯無故不殺牛羊,大夫士無故不殺犬豕。”東漢時出現了醬油、醋等調味料。雖然飲食花樣越來越多,但當時的普通百姓在和平時期也僅僅是果腹而已,談不上能吃飽。

從南北朝時期到唐朝這一段時間,烹飪方式發生了較大改變,增加了蒸、炒、煎等方式,人們學會了醃製臘肉、鹹菜。唐朝因為國力強盛,經濟繁榮,生產力提高,稻、麥、粟取代原來的五穀,成為了主食,城市街頭也大量出現了餐館、酒樓。域外飲食也在這個時候大量傳入,出現了胡餅、菠菜、胡飯等,稍微富足點的百姓家庭不僅可以吃飽,甚至可以吃的很好。

到了宋朝,我國的飲食文化再次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形成了現代的飲食結構,也出現了現代才有的完備的煎炒烹炸烹飪方式。

這是因為宋朝的經濟文化繁榮,皇帝的集權統治出現鬆動,民間徹底打破了宵禁這一穿傳承千年的制度,百姓有了豐富的夜生活,飲食也變成了一日三餐,而且種類繁多,焦圈、油條(油炸膾)、肉鹹豉、東坡肉、鱖魚、豆沙包等,冷熱搭配,既有山珍海鮮,也有傳統的雞鴨魚等。當然普通平民百姓是不可能天天吃得起這些的,但相比過去而言,宋朝百姓的生活還是改善了不少,除了滿足果腹之外,已經可以享受飲食文化了。

不僅如此,宋朝百姓還可以叫外賣,出門閒逛可以在小飯館吃一碗各色麵條,這個是可以負擔的起的。宋朝形成的飲食文化也深深地影響著後世的元明清等朝代。但值得一提的是,在靠天吃飯的古代,百姓能吃飽吃好,有一個必要的條件就是沒有動亂。

比如明朝末期天災人禍,農業大幅歉收,導致易子而食。這種情況在清朝時再次發生改變,這是因為明朝末年時玉米、番薯這種產量高好存活的作物被引入,到清朝時被大量種植,這樣在遇到天災人禍時,很大程度上緩解了百姓的饑荒。


秦皇漢武

比起饕餮貴族的飲食大餐,膳食筵席,老百姓吃的東西沒什麼專門記載,幾乎不值一提的。按理說,中國古代是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佔主體,但吃不飽的還是老百姓,或稱庶民(社會下層成員)。飲食史上認為他們大多處在果腹層及小康層的中等以下。

大部分人對飲食的想法是:果腹。在“民人以食為天”這句話背後,是勞苦大眾數千年來為果腹而痛苦掙扎的艱難生產和悲苦生活的慘劇。老百姓能吃飽是大過天的事情,一日三餐(經常是兩餐)成為關乎生命的事情,似乎已經成為一群為食而做,為食而活的可悲可憫的生物。唐代荀鶴《山中寡婦》反映了以為寡婦的生活艱難,“桑柘廢來猶納稅,田園荒後尚徵苗。時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帶葉燒。”連村口教書先生的三口之家也差不多同樣酸楚。有些戲曲裡經常會有窮苦的橋段,並不是誇張,那些“日圖三餐,夜圖一宿”“朝圖一飽,夜圖一覺”的民諺更是真實心聲。

風調雨順的時候有無盡的徭役賦稅,要是碰上荒年或是戰爭,那艱難可想而知。問題的中國歷史上饑荒的頻率相當高,所以有經驗的老百姓總是在預防災荒。即使在豐收年景,也得想著儲備點兒存活以防萬一。哎,所以感覺他們真的是長年吃不飽,長期處於擔憂狀態。你聽說的荒年吃樹皮草根、吃人那是真實發生的。

所以古代百姓生活(其實幾十年前的中國農村也是這樣)一直處在果腹、溫飽的邊緣,日子好的時候勉強吃飽,還得勤儉持家,擔驚受怕。至於具體吃的什麼食物,有興趣可以去翻閱這本《中國古代庶民飲食生活》,會有您想知道的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